吉林省延边第二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延边第二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30 20: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为120分。试卷共10页、19道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跟旧版相比,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初心”“点赞”“粉丝”“刷屏”“截屏”“二维码”等100多个新词,还增补了“卖萌”“拼车”“拼购”“被会员”等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这些“网感”十足的新词新用法,不仅代表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流行的未必都能成为经典,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人认为,《新华字典》应当保证收录信息的绝对权威性与严肃性,一些网络词汇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过不了多久就不再使用了,将昙花一现的网络新词收录意义并不大。收录哪些网络词语,以何种标准收录,需要仔细甄别,审慎思考。对此,第12版《新华字典》责任编辑宿娟说,这次添加的是“点赞”“刷屏”“截屏”等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运用十分广泛,并且已经稳定,所以才收录进来。
不可回避的是,当下网络用语也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粗鄙、低俗、浮夸语言并不鲜见。在田立新看来,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一些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甚至低俗的语言充斥网络,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有专家表示,对于网络语言,既要宽容也不能纵容,语言规范要因势利导,分清语言使用的场合,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网络语言采取不同的措施:涉及社会公共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应严格规范;私人领域和有人际传播范围限制的可以顺其自然﹔互联网平台应履行净化语言传播环境的主体责任,对平台内容进行监管引导等。
值得关注的是,第12版《新华字典》顺应移动网络发展潮流,首次实现应用程序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正文每页都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用手机扫码看书写笔画、听正确读音。业内人士指出,“纸书十二维码”的形式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让文字有了声音,让笔画有了动态,看听结合,动静相伴,减少了阅读障碍,让纸书活起来了,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此外,新版字典还首次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通过一书一码,让每本字典都有电子“身份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
(摘编自李雪钦《网络语言为汉语增添活力》)
材料二: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的流变,最直观,最生动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文化脉动。从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到惠及民生的国家政策,从影响广泛的热点事件到人们身边的大事小事……年度流行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年社会的波澜壮阔,也折射出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可以说,年度流行语中隐藏着“民生密码”。
流行语中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痕迹。透过年度流行语,可以对过去一年中的民生百态进行解读。比如,作为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孩子代称的“神兽”,标注了这段特殊时期师生“云上课”的历史,也记录了广大家长使出各种招数、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经历;“直播带货”更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通过加入“直播带货”获得新的职业身份,也有不少人因此而频频“剁手”。
流行语还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一方面,越来越多传递正能量的流行语当选年度“热词”,体现出当今社会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逆行者”“飒”展现出中国人民面对生死考验时坚守岗位、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也寄托着普通群众对英雄的敬佩和赞美。另一方面,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包含着人们的期待、疑惑、自嘲等种种情绪,同时凸显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内卷”被用来指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发展中出现停滞阶段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理性竞争,这就需要相关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积极探索“去内卷化”的改革之路。因此,流行语可谓收集研究舆情民意的重要信息库,读懂流行语中隐藏的“民生密码”,把握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方能准确体察舆情,更精准地服务大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在流行语的使用上,政府和群众的互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民生密码”正在被识别。可以看到,目前流行语已经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倾向,既有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也有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的靠拢。如今年入选十大流行语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双循环”,就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政府文件中出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全民“热词”;“任性”一词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官方与民间语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倾听民意,凝聚共识,激发改革动能,实现最大公约数。
年度流行语,难以涵盖所有的民生领域,但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部分心声。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从中读懂民生诉求,破解“民生密码”,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更多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摘编自乔彩《读懂流行语中的“民生密码”》)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心”“点赞”“粉丝”等词语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被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
B.有人对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点赞”“刷屏”“截屏”等词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词汇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
C.网络用语中存在一些粗鄙、低俗、浮夸的语言,这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有关。
D.第12版《新华字典》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采用冷激光打码技术,一书一码,方便了读者进行防伪查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要了解“拼车”“拼购”等词语的意义,仅仅查看旧版《新华字典》是不够的,因为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发展变化的。
B私人领域和有限制人际传播范围网络语言的发展前途有两种,一是消失,一是被接纳,这取决于网络语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C.“任性”一词属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体现了政府对权力使用乱象的重视,有利于凝聚共识。
D.年度流行语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倾向,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从中读懂民生诉求,民众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有关政策方向。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流行语还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打工人”入选年度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可。
B“凡尔赛文学”更多是社交场合中的一种“伪精致”。
C.“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了整个抗疫过程,见证的是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
D.“云监工”,无数人以这种方式见证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其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
“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
“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
“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6.
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0小题。
王蕴,字叔仁,孝武定皇后父,司徒左长史蒙之子也。起家佐著作郎,累迁尚书吏部郎。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蕴无所是非。时简文帝为会稽王,辅政,蕴辄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
补吴兴太守,甚有德政。属郡荒人饥,辄开仓赡恤。主簿执谏,请先列表上待报,蕴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饥谨,若表上须报,何以救将死之命乎!专辄之愆,罪在太守,且行仁义而败,无所恨也。”于是大振贷之,赖蕴全者十七八焉。朝廷以违科免蕴官,士庶诣阙讼之,诏特左降晋陵太守。复有惠化,百姓歌之。
定后立,以后父,迁光禄大夫,领五兵尚书、本州大中正,封建昌县侯。蕴以恩泽赐爵,非三代令典,固辞不受。朝廷敦劝,终不肯拜,乃授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复固让。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于是乃受命,镇于京口。顷之,征拜尚书左仆射,将军如故,迁丹阳尹,即本军号加散骑常侍。蕴以姻戚,不欲在内,苦求外出,复以为都督浙江东五郡、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常侍如故。
蕴素嗜酒,末年尤甚。及在会稽,略少醒日,然犹以和简为百性所悦。时王悦来拜墓,蕴子恭往省之,素相善,遂留十余日方还。蕴问其故,恭曰:“与阿太语,蝉连不得归。”蕴曰:“恐阿太非尔之友。”阿太,悦小字也。后竟乖初好,时以为知人。太元九年卒,年五十五,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选自《晋书王蕴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
B.
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
C.
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
D.
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累迁,文中指多次升迁,与“稍迁”“超迁”意思不相同。“迁”表示官职变动时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
B.
简文帝,即东晋时期皇帝司马昱,“简文”是帝王年号而非谥号。年号是汉武帝开始创置,古代帝王在位期间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C.
假节,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在汉魏两晋时期,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
D.
追赠,意思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加封赏爵位官职,不可以指对当朝离职的功勋卓著的大臣给予特别赏赐以示褒扬。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蕴性格平和公正。他没有看不起出身低微的人,每次有官职空缺时,总是有多人争相谋求,王蕴都是公正地处理从来不偏袒哪个人。
B.
王蕴善于举荐人才。在简文帝做会稽王主持朝政时,他尽可能地推荐人才,并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使人尽其才,所以那些没有被任用的人也毫无怨言。
C.
王蕴谦逊有礼得体。他认为自己是因为蒙受恩泽被赐爵,不符合国家的典章制度,坚决推辞不肯接受。直到谢安劝说他,他才接受了先前的封赏和任命。
D.
王蕴敏于观察识人。他的儿子和王悦一向交好,王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王悦可能不是儿子的好朋友,后来二人的关系果然不像当初那样友好。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补吴兴太守,甚有德政。属郡荒人饥,辄开仓赡恤。
(2)朝廷以违科免蕴官,士庶诣阙讼之,诏特左降晋陵太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陈迹。
B.颔联人歌人哭,并非一时之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反映了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C.颈联描绘两种景象:一阴一晴;前句明丽,后句朦胧。汇集复合起来,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D.尾联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
12.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思想感情。(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然而,(
),这是怎么回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和______
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但同理心也有限度的,而且能够被消耗。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______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拒人千里之外,也不要过分______,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不应______,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人却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自己身心俱疲,结果并没有获得快乐
B.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弄得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
C.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
D.有些人却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让自己身心俱疲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体谅
情不自禁
介入
越俎代庖
B.体恤
情不自禁
掺和
越俎代庖
C.体谅
不由自主
掺和
大包大揽
D.体恤
不由自主
介入
大包大揽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盲目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B.
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C.
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D.
只要使用了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16.
下列有关历朝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
D.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
B.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C.奉上力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小明写了则寻物启事:本人在教室丢失一本《成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如会同,端章甫
B.善刀而藏之
C.越国以鄙远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上海市浦江电表厂有一个小工,这个小工总是在其他小工抽烟喝酒的时候学英语、背单词。因为不合群他遭到同事们的群:;你一个小工,学英语有什么用 学到什么程度一辈子也只能是个电工。对于同事们的冷嘲热讽,他无动于衷,依然坚持学习英语。
后来电表厂收到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没有一个人能看懂,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个下班后苦学英语的小工。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那个小工轻轻松松翻译完了所有材料,成为厂里轰动一时的新闻。过了一段时间,有个政府机关需要一名翻译,就把他调走了。谁知道小工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了,这名小工的名字是杨洁篪。他现在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 学校拟举办以“如何看待合群”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在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B(根据原文理解,“有人……认为……”只是表明他们的观点,但并没有说“点赞”
“刷屏”“截屏”等词语“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
2.C(“‘任性’一词属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说法错误,文中“‘任性’一词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任性”属于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的靠拢)
3.D(其他三项说法主要是反映社会心态,D项没有明确表明社会心态)
4.①文章首先提出年度流行语中隐藏着“民生密码”的观点,②然后分析了年度流行语中隐藏了怎样的“民生密码”及年度流行语的新动向,③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正视流行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
A
解析
A项,“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文中的“我”对于普通的警察生活已经习惯,且看清了人世间种种凄凉情状,因此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愤懑”。
6.
①“老查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破解案情提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②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查和老校长的孤寂,也表现“我”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③两则故事悲喜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结合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主要作用有: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本题可从插叙内容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和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分析。“老校长的故事”没什么出奇,但通过“老查”的故事穿插,一则再度强调了警察生涯的枯燥与警察们尽职尽责为民考虑的形象,二则两个同样因为孤独报假案的老人相互映衬,既能推动情节发展(让小吕找到老校长报案的真正原因),又能提示人们思考老人孤独的现状,深化了文章主题。
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的翻译是:谢安劝说他:“您居于皇后父亲的重要地位,不应该看轻自己,来有亏时运,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只做到让自己身处贵位并不做什么事,可以暂时担此重任,来缓解做国戚的重压。”“后父之重”译为“皇后父亲的重要地位”,是“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宜依褚公故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令在权贵”译为“让自己身处权贵中”,“令”是此句的介词,排除D项。
故选B。
8.
B.“‘简文’是帝王年号而非谥号”说法错误,“简文”不是年号而是谥号。
故选B。
9.
C
C.
“直到谢安劝说他,他才接受了先前的封赏和任命”理解错误,原文第3段“朝廷敦劝,终不肯拜,乃授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复固让”“于是乃受命,镇于京口”分析可知王蕴没有接受先前的封赏,只是接受了后来的官职任命。
10.
(1)他(王蕴)补任吴兴太守时,很有德政。所管辖的当地发生灾荒百姓没饭吃,他就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2)朝廷因为他违犯制度免除王蕴的官职,官员百姓等都到朝廷为他争辩,皇帝特例只将他降职为晋陵太守。
第一句重点字词:荒,名词作动词,发生灾荒;辄,就;赡恤,救济,抚恤。
第二句重点字词:以,因为;诣阙,这里指朝廷;讼,争辩。
【点睛】参考译文
王蕴,字叔仁,是孝武定皇后的父亲,司徒左长史王蒙的儿子。起初担任官职佐著作郎,多次升迁官职成为尚书吏部郎。王蕴性格平和,不压制出身低微的人,每次空缺一个官职时,总有十多人相争,王蕴公正处断不偏不倚。当时简文帝为会稽王、主持朝政,王蕴总是接连不断去信报告,说:“某人有名望某人有才干。”他尽可能地推荐人才,并根据性格特点使人尽其才,所以不被任用的人也毫无怨言。
他补任吴兴太守时,很有德政。所管辖的当地发生灾荒贫困的百姓没饭吃,他就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主簿坚决反对,劝说并请求他先详细上报朝廷等候批复。王蕴回答说:“现在百姓嗷嗷待哺,路边已有人饿死,如果等上报朝廷批准后再赈济百姓,怎么能救济快饿死的人呢?擅自开仓赈济的过失,罪责在太守,如果推行仁义而得罪,我没有什么怨恨。”于是大规模开仓赈济饥饿的灾民,大多数人依赖王蕴的救济而存活下来。朝廷因为他违犯制度免除王蕴的官职,官员百姓等都到朝廷为他争辩,皇帝特例只将他降职为晋陵太守。到晋陵后他仍旧推行爱民、惠民政策,受到百姓称颂。
他的女儿被立为孝武帝的皇后,因为是皇后的父亲,他被升迁为光禄大夫,兼任五兵尚书、本州大中正,封为建昌县侯。王蕴认为因为恩泽被赐爵,不是古来的惯例,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再三督促劝告,王蕴最终还是拒绝,于是朝廷任命他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授予符节,他极力推辞,谢安劝说他:“您居于皇后父亲的重要地位,不应该看轻自己,来有亏时运,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只做到让自己身处贵位并不做什么事,可以暂时担此重任,来缓解做国戚的重压。”于是就接受任命,在京口镇守。不久,他被征召任命做尚书左仆射,依旧任将军,升任丹阳尹,在原有军号上又加任散骑常侍。王蕴因为自己是皇亲国戚,不想在朝廷做官,极力请求外调,于是朝廷又任命他做浙江东五郡都督,镇军将军,会稽内史,散骑常侍的官职依旧不变。
王蕴平素喜欢喝酒,晚年尤其厉害,在会稽内史任上时,常终日不醒。但为政和简,为百姓所喜爱。当时王悦来拜谒祖坟,王蕴的儿子王恭前去探望,一向关系很好,于是就留了十几天才返回。王蕴问缘故,王恭说:“和阿太交谈,连续几日不能回来。”王蕴说:“恐怕阿太不是你的朋友。”阿太是王悦的小字。后来最终断绝当初的友好关系,当时的人认为王蕴能了解别人。太元九年去世年龄五十五岁,追封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11.C【解析】前句朦胧,后句明丽。
12.①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②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自己与他无缘相见,表达对范蠡缅怀仰慕之情。③自然的美景和对范蠡的缅怀,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每点2分)
13.C
(与上文“助人为乐……能收获满足”和“然而”衔接,补写的语句开头应选“非但没有获得快乐”,排除A、D两项;B项因果倒置,“身心俱疲”应是“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的结果;而且为引出下文的心理学现象“同理心耗竭”,补写的语句最后一个分句应是“身心俱疲”,故选C项。)
14.A
①体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人以谅解。
体恤: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多用于尊长对低下者。
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能够感受和理解别人,应选“体谅”。
②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句中说同理心较强者受他人情绪影响,故选“情不自禁”。
③介入:插进其中进行干预。
掺和:参加进去(多指搅乱、麻烦)。
句中说,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应选“介入”。
④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
大包大揽:把事情全部包揽过来。亦表示有把握,负得起责任。
文中不是指为人办事,而是比喻“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故选越俎代庖
15.B
(原句存在不合逻辑和成分残缺的语病。A、C两项,“危害身心”仍然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D项,“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说法绝对,不合逻辑。B项修改恰当。)
16【解析】C(乡试又称“秋闱”,会试又称“春闱”)。
17【答案】A
【解析】A.得体。
B.“令爱”为敬称,是尊称对方的女儿,在此句中是称自己的女儿,应改为“小女”。
C.“力作”是推精心完成的功力深厚的作品,多用以指别人的作品。应改为“拙作”。
D.“从速交还”有命令语气,用在寻物启事不合适。
故选:A
18
D
19.【写作提示】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先描述了杨洁篪是如何对待“不合群”的经历,然后引入明确的写作任务,一是以“如何看待合群”为主题,二是在主题班会上发言。写作意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合群”,因此学生写作时要把握个体与集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辩证地看待问题,在肯定为了追求个体目标而显得“不合群”的同时,不能全盘否定“合群”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参考立意:
1.不要为了“合群”,放弃自己的目标
2.找对自己的方向,勇敢做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