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历史大事件:陈桥兵变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1)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结果: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北宋的局部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形势图
3.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
观察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宋太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政权寿命短暂
(1)军事
目的:
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
①中央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原则: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②地方
为加强控制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1)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3)财政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
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2.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宋朝名臣
3.作用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科举考试图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
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
◎宋辽交战形势图图
1.边防压力
(1)北宋与西夏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财政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
“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
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
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范仲淹
王安石
改革的接力棒
三、王安石变法
改革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改革内容: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变法
思考:阅读教材P52的学思之窗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对王安石变法进行简要评价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
1.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并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积弱局面稍显改观,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3.
部分措施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党争不断,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结果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宋神宗后期
王安石隐退后,神宗继续实行变法,但改革重点已经偏向扩大税源和加强军事,企图取得对辽、西夏的胜利。但两战皆败后,神宗也郁郁而终。
宋哲宗时期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启用司马光为相,彻底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绝大部分措施。后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法,贬黜守旧派官僚,但此时这些斗争,都已变为了互相倾轧的党争,毫无积极意义。
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上台后,以蔡京为首的高级官员大肆打击异已,把持朝政,朝局变得更加黑暗,人民生活愈发困苦,起义不断。
1100-1125
1085-1100
1067-1085
北宋后期政局
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东北地区兴起的女真族在覆灭辽朝两年之后,南下攻宋,宋朝无力抵挡,都城被破,徽宗、钦宗以及大批皇室成员、大臣、百姓,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四、南宋的偏安
1、建立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南宋与金
(1)岳飞抗金
(2)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缴纳“岁贡”;
(3)后为“世为侄国”,维持对峙局面。
四、南宋的偏安
靖康耻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风波亭,英雄冤死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三字冤成莫须有,呜呼此勅终长负
二帝不返青城魂,诸君谁饮黄龙酒
课堂检测
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北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C
2.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A
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D
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
A.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B.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D.对北宋改革的迫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