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检测_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_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1 00:0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共计11分



1.
(2分)
下面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蝉蜕(tuì)
尴尬(gān
gà)
木屐(jī)
玉簪花(zān)
B.系上(jì)
斑蝥(máo)
缠络(luò)
攒成(zǎn)
C.桑椹(shèn)
拥肿(yōng)
花圃(pǔ)
掸子(dǎn)
D.菜畦(qí)
倜傥(tì
tǎng)
拗过去(ǎo)
弥漫(mí)
2.
(2分)
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



B.支



C.支



D.顶



3.
(2分)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刚入初中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转眼已是初三。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
C.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休戚与共,用鲜血凝结成了伟大战斗友谊。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是一下子一蹴而就的,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艰苦奋斗。
4.
(2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相关部门要继续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能力和范围。
B.澳门回归以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澳门之所以能够保持繁荣稳定,关键在于有强大祖国的大力支持和关怀。
C.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止12月29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8000多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170多万例。
D.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开局之年,定能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
5.
(3分)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在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我在墙报上在人们手机自拍的照片、视频中,见到的最多的物体是一艘船﹣﹣这是一艘功绩赫赫的船,人们称它为“汶马青年号”。
B.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
C.近日,蛋壳公寓因资金链紧张,无法给房东支付租金,引发一些房东深夜撬锁、驱逐租客等过激行为,让不少漂泊异乡的租客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
D.从袁隆平到钟南山,正能量“网红”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偶像。这种现象折射出社会的价值主流:奋斗者、创造者和奉献者,才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英雄。
二、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6.(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
【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1)请给下列画线字标注读音。
①晚年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__
(2)下列画线词用法和意思相同是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处决如流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读之竟日
C.可以为师矣









太祖常劝以读书
D.人不知而不愠







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论述。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赵普在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7.(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从“九日”“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共计28分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中的温暖瞬间
熊益军
①有几件事老是萦绕在脑际,想起来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意。
②在市场上买了几斤花生米,装在塑料袋里,放在电动车上带回家。半路上忽听后面有人喊:“前面的那个人,花生米漏啦!”我低头一看,不知何时塑料袋破了个洞,花生米正一粒一粒地往下漏,已经洒了好几米远了。我赶忙停车,下来抓住破口处。怎么办?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塑料袋破口处打个结,可结还没打好,花生米又从上面扎口处漏了出来。没办法了,我急得满头大汗。就在我站在那儿东张西望、束手无策之际,路边修自行车的老人走过来,递给我一只塑料袋,笑意盈盈地说:“给你,套上吧!”我接过塑料袋,套在装花生米的破塑料袋上。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看着他那双油污漆黑的手,我内心感激不已。这是两个月前某天早晨发生的事。
③从乡下回城,因有急事,我决定抄近路回家。骑着电动车一路狂奔,前面城里的高楼大厦已映入眼帘,可突然一块牌子挡住了我的去路:前方桥梁断裂,正在施工修复,请绕行。我一下子傻眼了,这可咋办呀?望着旁边正在扎钢筋的修桥工人,我自言自语:“真倒霉!原路返回,我得多走多少冤枉路啊!”许是听到了我的喃喃自语,一位正在扎钢筋的工人抬起头来看了看我:“是到城里去吧?不用原路返回,你从这儿拐弯向南,走一里来路的样子,就有一座往西的桥,过桥一直走就到城里了。”情急之中,我都没顾得上道声“谢谢”就匆匆而去。没走多久,果然看到一座东西向的桥,过桥,直走,我终于顺利地回到家里。多亏了那位修桥工人指路,要不然我多走冤枉路不算,耽搁了时间还要误事。直到现在,我还对他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是前不久遇到的事。
④最近小区改造,楼下挖得坑坑洼洼。那天早晨,我推上电动车去上班,却被前面一道半米来宽的沟难住了。我用尽力气,好不容易将前车轮挪到对面,可后轮怎么也挪不过去了。就在我进退两难之际,一位泥瓦工放下手中的镐,走过来,抓住车后座上的把手,用力一提,再顺势往前一推,我终于过了那道坎,得以按时上班。
⑤一只塑料袋,两句指路的话,一个提车的举动……这些事确实很平常,平常得像地上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平常得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悠然飘落,悄无声息。但一想起来,我的心间仿佛有股暖流在涌动,瞬时溢满感恩的情愫。这些事是深藏在我记忆深处的珍珠,每当浮躁之际,静静地捡拾起来,串成一串,默默欣赏。即使身在寒冬,也能让人感到四围温暖如春。
⑥修车人、造桥工、泥瓦匠……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平民百姓的淳朴和善良、真诚和厚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你们是最平凡的人,却也是世间最重要的人。你们以纯净之心于不经意间释放出的融融暖意,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小品文选刊》2020年第9期)
【注】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
(2)请谈谈重读下面句子中的“老是”“涌起”的妙处。
有几件事老是萦绕在脑际,想起来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意。
(3)上文写给“我”带来温暖感受的人们,多用第三人称,为何到最后一段改称“你们”?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你们是最平凡的人,却也是世间最重要的人”句子含意的理解。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后视镜里的牵挂
①“买什么车呢?”在一挂鞭炮噼哩叭啦响过之后,母亲喃喃地说。
②我这才发现,母亲在我新车前,眼里除了欣悦,还有一丝嗔怪。我没有在意。在这提新车的第一天,在乡下老家亲邻好友的啧啧夸赞声中,我是又兴奋又得意,哪在意母亲的唠叨呢?
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用近一年的工资买了辆摩托车,母亲也是这样责怨我的。我知道,那时的她是担心我们乱花钱,不知当家过日子。母亲一直勤俭持家,花这么多钱买这两轮的铁骑,老人家肯定是心疼了。
④亲友为我的新车庆贺燃放的鞭炮纸屑满满地铺了一地,红艳艳的,像是盛放的杜鹃花。我搂着愣愣站在原地的母亲的肩膀,笑嘻嘻地说:妈,咱现在不缺钱呢。母亲轻轻地叹了口气,那声音低得似乎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得到。
⑤自从有了车,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一到休息日,我便带着一家,走亲访友、畅游四周的风景名胜。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省,车轱辘不停地旋转。我手握方向盘,尽情享受着轿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⑥母亲仍寡居在那个被我叫作老家的乡下。父亲二十多年前就已离世了,我们兄弟都想把她接到自己的小家里来住,但她却总是固执地拒绝。如今,她已七十多岁了,每天不是去那块一直不愿抛弃的菜园,就是坐在大门口一把竹椅上,静静地看人来人往。
⑦“车开慢点哈。”每次我去看望母亲,启动车准备离开时,母亲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嘱咐。声音沉沉,如村口那棵樟树繁茂的绿叶浓郁成一团。
⑧而每当我离开老家到达目的地时,极少主动联系的母亲总会及时地打来电话。“妈,什么事?”第一次接听到她这样的电话,我内心是疑惑的。“没事,我就是问问你到了没有。”“刚到。”我随口回答着。“哦。”母亲那头应了一声就挂了。我摇摇头,独自笑了笑:老人呀,这不是多余的么?
⑨而有一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那天在老家和几个亲友玩,快凌晨了,我才在雾重星稀中开车返回。到了家,正准备安寝,一阵手机铃声突兀响起,在万籁俱寂的浓黑夜色中分外惊心。我直接按了接通键。“到家了?”原来是母亲。“妈,还没睡?怎么了?”我心扑扑跳。“没事,就是问一声。”然后就是嘟嘟的忙音。我手拿着手机,兀自呆呆地立在原地:母亲这么晚还没睡?她怎么知道我刚回来?她是不是一直在等着我平安到家的消息?那一晚,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
⑩一次,和母亲隔壁的沈婆婆聊天,老人告诉我:“每次你回来你妈妈都要守到你回去。看到你开车回家,就开始一直看手机。几次按下你的号码,几次又挂断。她说,按早了,怕你在开车受打扰。可看她那紧张的样子,又忍受不了那么晚。下次,你们到家了,就主动给她打个电话吧,免得她担心得像个小孩。”听了,我静默无语。一阵巨大的温暖和愧疚如海潮一样涌上心头,一波又一波,撞击着我的胸膛。
“买什么车呢?”这时,我才真正了解这句话背后一位母亲特有的心境。
儿行千里母担忧。车程再长,也长不过母亲那头沉沉的牵挂。我忽然想起每次离开老家时车后视镜里母亲的身影:瘦弱、单薄,一头苍苍白发稀疏零乱,布满血丝的双眼里满是秋风一样的焦虑与不安……
(1)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词语的含义。
我这才发现,母亲在我新车前,眼里除了欣悦,还有一丝嗔怪。
(2)第⑧段、第⑨段都是写接母亲的电话,内容重复吗?
(3)说说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说说第 段的作用。
五、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10.(4分)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了_______________。
(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六、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2
小题
,共计11分


1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_______________?首先要明辨是非,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控制自己的私念和欲望;其次,自律行为跟顽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没有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再次,要从小事做起,②_______________让小的陋习任意发展,不加以控制,③_______________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最后,要经常反思,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会不断积累经验,做到自律。
(1)在第①处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2)依次填入第②③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B.如果


C.不仅


D.不是

而是
12.(7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星期天,小林到中海公园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中海公园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道歉,如何问路?
(3)你能写一句关于“礼”的诗句或名言吗?
七、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13.
(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无尽;生命又是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懂得享受:享受阅读的美好,享受上课的乐趣,享受竞技场上的拼搏,享受父母的温情,享受老师的关爱……
请以“享受”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目要包含词语“享受”。
要求:(1)自选文体,感情真挚;(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
①shì,②yùn
D
D
(4)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①从“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见他是一个态度专注,持之以恒的人。
②从他年少时“寡学术”,后来在太祖的劝说下发奋读书,可见他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提升自己的人。
7.
(1)重阳节
(2)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8.
(1)①“我”用来装花生米的塑料袋坏了,修自行车的老人送给“我”一只塑料袋。
②回家途中遇到施工,一位扎钢筋的工人主动给“我”指路。
③小区改造,电动车遇到沟过不去时,一个泥瓦工帮“我”提了一把。
(2)重读“老是”突出了那几件事留给“我”的印象之深。重读“涌起”则突出了那几件事带给“我”的温暖之多。
(3)“你们”是第二人称,最后一段改称“你们”,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我”和那些带给“我”温暖的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便于抒发对那些人的赞美感激之情,更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4)伟大总隐藏在平凡中。那些平凡的人,以他们的纯朴、善良、真诚、厚道(纯净之心,美好品质),给了作者最真实、最真诚的温暖,就如世间最美的乐音,最伟大的形象,都蕴藏在平凡之中,作者觉得那些纯朴、善良、真诚、厚道的平凡之人是世间最了不起、最重要的人物。
9.
(1)“嗔怪”一次饱含母亲对“我”买车行为的不满、牵挂、担忧。
(2)不重复。第⑧段写“我”第一次接到母亲问候的电话,“我”是疑惑的,觉得多余;第⑨段写“我”后来接到母亲深夜问候的电话,“我”是愧疚的、不安的。两段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牵挂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知道母亲牵挂后内心的震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4)①内容上,写出“我”对母爱的理解;②结构上,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10.
(1)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心情:表现了作者当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心情。
主题:这篇文章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的主题。
11.
示例: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呢?
B
12.
(1)小同学,你问路没有礼貌啊。
(2)示例:老大爷,对不起。刚刚我态度不好,向您道歉。请问您能告诉我到中海公园怎么走吗?
(3)示例: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3.
略。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