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09:1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立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1.起源
(一)辽朝——契丹族(916-1125)
一、辽与西夏
3.统治政策
(1)南、北面官
材料一
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契丹]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〇
材料二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官吏来源
负责区域
中央机构
地方官制
北面官
契丹人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北南枢密院(行政)
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检查)
北南宰相府
沿用部族制
南面官
汉人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汉服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仿唐制)
仿唐州县制
3.统治政策
(2)四时捺钵
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
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二)西夏——党项族(1038-1227)
1.起源——党项族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统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女真族的崛起
1.概况: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
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3.建立: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你能根据画像猜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渔猎骑射




为什么说女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
唐朝
辽宋
肃慎
黑水
靺鞨
女真
1114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1125
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153
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兵农合一:猛安谋克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凡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
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12
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
“小尧舜”。
金世宗完颜雍像
01
02
03
04
蒙古汗国建立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版图扩大
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先后灭掉西辽、西夏、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并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
元朝建立
1260年,忽必烈即位,并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元灭南宋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周易·乾篇》
元朝疆域图
世界史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那么如此广阔的地域,元朝是怎样统治的呢?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修筑驿道
图5
元朝驿道图
行政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宣政院
中书省
御史台
枢密院
行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最高监察机关
统领宗教事务、管理西藏地区
路、府、州、县和宣慰司
图6
元朝行政机构图
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置了10个行省。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皇帝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宣政院四个部门,如右图所示。
史料研习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阅读材料,思考元代行省权力为什么很强大却最终没有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
行省地方势力虽然强大,主管境内各项事务,但其受中央节制比较严重。
行省制的历史意义
行省制度极大地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对边疆的治理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国史大纲》
等级
名称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主要是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人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等人制”(后人概括)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今日。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等人制的目的及评价?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评价: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同时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课堂检测
1.我国历史学家黄凤岐在论述某一事件时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唐末突厥和回鹘都已衰微,无力东进,中原的朝廷和藩镇也忙于对付农民起义和争夺统治权力,无暇北顾。”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
A.北宋的兴起
B.辽朝的建立
C.女真的兴起
D.西夏的建立
B
2.《宣府镇志》记载,辽圣宗统和十八年下诏:“(幽云十六州)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这说明辽朝(  )
A.对幽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剥削
B.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
C.处于唐朝的有效统治之下
D.由北面官统治幽云十六州
B
3.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
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
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
C
4.《元史》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据此可知该机构的作用是(  )
A.维持地方治安
B.巩固统一帝国
C.转运地方财赋
D.抵制武将势力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