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30 21:1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教案(杂文)
成都市洛带中学校


导入
(播放动画《花木兰》电影片段)
学生对这部动画电影的观感。(中国元素+美国精神)
《花木兰》是一部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以中国古代人物花木兰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动画电影。电影中充满中国元素。但这部电影实际却是美国精神和风格的体现。
迪士尼动画电影在题材方面善于借用他国素材,比如《出埃及记》中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史(《圣经
旧约》中最重要的一卷,讲述了希伯来人(犹太人)同古代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起源)、《狮子王》被称为动画版的《哈姆雷特》(英
莎士比亚)。
这些都源于迪士尼对他国文化的成功的“拿来主义”。
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也面对着如何“拿来”他国文化的问题。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拿来主义》也许能为我们应该如何“拿来”他国文化的问题提供一些方法和借鉴。
关于鲁迅和他的杂文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文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文体知识·杂文
【杂文】
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是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评论
既然是社会评论,那么就具有议论性,其旨在说理。
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
杂文的特点: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诙谐讽刺
形象说理: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
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本课学习建议】
1、可以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抓住文章论点。
理清思路可以从理解每段主旨开始,引导学生列出文章提纲。
2、注意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对比和反衬;
讽刺和幽默。
3、教学联系时代背景: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和全盘否定的定论
也有人对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不敢选择的态度
作者在当时黑暗势力下没有言论自由,只能用冷嘲热讽形式作战
对梅兰芳、徐悲鸿、美国电影认识的时代局限
4、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
解题《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
主义:重大的原则和主张
于政治理论中,冠以“主义”此一后缀,
搭配:幽默感
拿来主义
往往具有“思想、运动、体制”三种互为相关之内容
突出、强调“拿来”的重要性
拿来:日常生活口语
【仿词】
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的修辞手法。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
整体把握,梳理文章结构;抓住文章论点
本文的论题是《拿来主义》,作者对“拿来主义”持何种态度?(抓住标明态度的关键语句)
“我们要拿来”
要证明这个论题,一可以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
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做法的?
做法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不来
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给枪炮打破大门——鸦片战争
又碰了一串钉子——丧权辱国条约
送去主义
古董、画展、梅兰芳、徐悲鸿
(学术文艺)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子孙“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子孙无可用的资源,仰食于他人
被“抛给”“嗟来之食”,成为奴仆
送来主义
鸦片、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被侵略、被腐蚀
(对比论证/反衬)
从错误做法中得出必须要采用“拿来主义”
【总结】从上述思路来看:作者批判什么、提倡什么?

判:
“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
提倡 : “拿来主义”
主旨/论点:
有态度,有方法的“拿来主义”
【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方法,那具体怎样拿来呢?】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呢?”
【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方法,那具体怎样拿来呢?】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呢?”
1、占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批判3种人:孱头、昏蛋、废物——为提出正面主张作好准备

孱头:在旧遗产面前吓破胆,手足无措者。——逃避主义
“拿来”的态度

昏蛋:为表示自己革命,古义毁坏遗产的人。——虚无主义

废物: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毒害的人。——投降主义
2、挑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具体怎样拿来)
思考
鉴别
选择
有益无害的“鱼翅”要拿来
有毒又有用的“鸦片”要使用益处,清除有害
“拿来”的方法
有害的“烟枪、姨太太”要毁灭
总之,根据人们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实行“拿来主义”的主体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的目的、意义)
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
揭露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
着重批判“送去”
与一味送去争锋相对,提出“拿来”

批判逐层深入
第二部分(3-5)
揭露了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

以破为主、破中有立
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
深入批判“送去”
提出“拿来主义”
指出奴才主子关系

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
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6-7)
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
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
着重批判“送来”
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完整提出论点)
第四部分(8-10)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以立为主,立中有破
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占有、挑选、创造

对“拿来主义”进行正面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这篇杂文,从作者立论的思路来看,有何特点?
(1-7)以破为主,破中有立
破立结合
(8-10)以立为主,立中有破
闭关主义(排外)
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
(破)
送去主义(媚外)——提出“拿来”“拿来主义”
提出“拿来”必要性(立)
送来主义(腐蚀)——明确提出“拿来主义”完整论点
孱头——怕(徘徊不敢进)——逃避主义
拿来
(破)
昏蛋——怒(烧光)——虚无主义
正确的态度“拿来”(立)先占有
主义
废物——喜(接受糟粕)——投降主义
(立)
条件: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使用(鱼翅)
(立)
挑选
去毒存益(鸦片)


毁灭(烟枪、姨太太)
创新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的目的、意义)
文本分析
对待“文化遗产”,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几种不同的态度,请问它们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不良目的或动机;
抛给:嗟来之食的恶意施舍,鄙视。
送来:带有目的性的输出。
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拿”,是一种主动性。
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要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一部分的作用)
结构上:
把“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提出的铺垫,实现先破后立,使“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
通过手法上来凸显内容OR主旨: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这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
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占有、挑选(使用/存放/毁灭)、创新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有毒又有用的部分
“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运用这些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就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这个抽象的文体具体化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喻贴切,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在幽默中体会深意。
课后第三题:加点词语的分析(语言的准确生动、讽刺意味)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奚落讽刺其谄媚的态度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进行讽刺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幽默,不满
八、问题探究
(一)《拿来主义》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最显著的特色——理论的形象化。
本文的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比喻的形象生动)
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占有、挑选(使用/存放/毁灭)、创新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有毒又有用的部分
“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使抽象的问题/道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
语言泼辣、幽默

运用反语增强讽刺效果:“丰富”“大度”……

寓贬于褒:“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贬义词褒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旁敲侧击:“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不满)
“……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3、结构严谨、跌宕

文章主旨是阐述“拿来主义”,却不从“拿来主义”写起,而先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再提出“拿来主义”
——从反面证明“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一正一反,对比强烈,具有极大的说服性

正面阐述“拿来主义”时,仍然先从扫除思想障碍入手,然后争锋相对地提出占有、挑选、创新的正确方法。“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正确主张贯穿其间,旗帜鲜明。
(二)用现代的眼光体会“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试着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分析现在的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
九、课文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对待文化继承和选择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简而言之,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