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新课导入
右图是河南禹县宋墓中发现的一幅壁画,名为《夫妇对坐宴饮图》,这幅图反映了墓主人身前家居生活的场景。画面上方砖雕卷帘并绘以幔帐,幔帐下方的正中位置砖雕桌案、注壶和两个茶盏,夫妻二人对坐,侧身观看乐舞表演,墓主人身后分别侍立着手捧圆盒、唾壶盒果盘的男女侍者。
图1
夫妇对坐宴饮图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占城稻
黄道婆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宋代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的景德镇成为“瓷都”。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
青花瓷壶
元代釉里红
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壶
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宋代采煤示意图
材料一: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进步。矿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开采冶炼规模的扩大以及产量的增加上。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规模都很大。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河南省鹤壁市曾发现北宋晚期的煤矿遗址,竖井矿口的直径约2米半,井深46米左右,四条较长的巷道总长500余米,就巷道遗址及采煤区遗址看,采煤人数当数百人之多。
——《河南鹤壁市古煤矿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
煤炭开采业的发展。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活字印刷术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城市的由来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榷场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宋初同南唐通市,在汉阳、郸口等地设置榷署。
雄州榷场图
宋元货币的发展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宋代大量使用铜、铁钱,其官方数量铸造得很多,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的窖藏,岁币和海外贸易的需要,“钱荒”十分严重。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四川商人印发了交子使用,后来官方发现有利可图,改交子为官办。交子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还发明了会子。
宋代钱币的发展
古代货币的发展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铜币
秦半两
(秦朝)
五铢钱
(汉)
开元通宝
(唐朝铸)
纸币“交子”
(宋)
白银
(明朝开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五铢钱
清
代
钱
庄
的
票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海外贸易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宋元海上贸易考古遗迹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城市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下图为描绘北宋汴梁城与南宋临安城繁荣景象的图画。
城市的繁荣
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首都,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
三、经济重心南移
1.两宋时期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元朝时期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二广,江东西则茶桑之陆海也,淮东西则铜鹾之薮泽也。浙西十四郡尔,苏湖熟天下足,元帅之所知也。而况生齿日繁,增垦者众,荑萧岁辟,圩围浸广,虽不熟亦足以支数年矣,浙东鱼盐之富,海藏山积,食之虽众,生之无穷,闽自为东南一大都会,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入。
——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
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2.
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
3.
南宋: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4.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三、经济重心南移
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岳麓书院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对我国古代交通贸易的影响: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发展;
2.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会进一步促进北方人口的南迁,东部、南部人口比重逐步上升;
3.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促进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促进南方工商业城市的增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5.
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受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南方的风俗习惯被推广到全国,如饮食、语言、信仰等;
6.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四、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1)宋代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2)宋代科举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宋代科举考试为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人身束缚的松弛
1).
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至宋朝数量显著减少;
2).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3).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懈
1).
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社会的变化
4.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课堂总结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中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农业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宋:五大名窑
元:青花瓷、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制瓷业
矿冶业——煤
印刷业
手工业
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
城市繁荣
宋元时期的南移进程
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
平民社会的到来【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人身束缚的松弛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懈
演
示
完
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