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面中学历史9月月考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
A.分封制开始出现
B.阶级矛盾尖锐
C.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2.《诗经·生民》记载:“夏祖女修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弃。”这些传说
A.是研究早期社会的可靠史料
B.表明王权具有迷信神秘色彩
C.说明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3.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
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开启了“家天下”的统治
5.“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这样的变化
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C.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D.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6.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的中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7.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下列关于这项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效监督了地方官吏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D.加强了中央集权
8.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9.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10.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1.“陛”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后来,“陛下”代指皇帝。“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4.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扩大三省的权力,削夺三公权限
③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④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州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郡县吏治
B.镇压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16.从秦汉开始,地方官员不仅不能在本籍任职,而且在异地任职的期限一般也不会很长。此做法
A.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B.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C.杜绝了政治腐败现象
D.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17.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此论断反映了从汉代到唐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A.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9.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直道
20.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统治者对朝议的不同态度成为政治上的晴雨表,凡是重视朝议的皇帝,治下多为清明安定。这表明,朝议制度
A.能提高朝廷决策的科学性
B.有效限制君主专制
C.有利于提升官员办事效率
D.鼓励大臣敢于谏言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以及分封制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王位的世袭,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善,奉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的信条。因为有了确定的王位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的王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
——据《公羊传》改写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对西周社会和后世有什么影响?(10分)
(2)材料二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10分)
(
4
)
(
5
)历史月考答案
1-5
CBBAB
6-10
DDBDB
11-15
ABACA
16-20
DBDBA
21(1)分封制的对象:功臣、王室子弟、先代贵族(3分)
积极: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统治的长期稳定。(答出任意3点,7分)
(2)不同点:(10分)
官员产生: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4分)
地方权力: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
郡县听从中央,权力较小(3分)
影响
:分封制诸侯有较强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4分)
(1)嫡长子继承制(2分)
影响:对西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3分)
对后世:有利于家庭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过于强调家庭本位,人情关系;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等(任意3点,5分。)
职责:
(6分)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任意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