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高中三校联合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单位:佳市八中 命题人:崔长静
请按照题号将题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 辟:(被)征召
B.下闵中原之涂炭 闵:怜悯
C.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 除:除名
D.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竟:最终
5.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而稽古亲贤以自辅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C.①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②蚓无爪牙之利
D.①孝宗闻之,深为嗟悼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
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B.发运使史正志推行 “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异常激烈。
C.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了虞允文。
D.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
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6分)
(2)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8.本诗前六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体现了秋夜怎样的特点?(6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愁空山。(《蜀道难》)
(2)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
(3)嘈嘈切切错杂弹, 。(《琵琶行》)
(4) ,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
(5)一去紫台连朔漠, 。(《咏怀古迹·其三》)
(6)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7) ,无复鸡人报晓筹。 (《马嵬》)
(8)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9)故木受绳则直, 。 (《劝学》)
(10)锲而不舍, 。 (《劝学》)
(11)天下云集响应, 。 (《过秦论》)
(12)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师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而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很穷。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些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嗤”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从刘二小时候起,妈妈就反复告诉他“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她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长大了要干出一番事业。
B.“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这两处肖像描写表现了刘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C.刘二吃了十几年福饺子,直到23岁才知道了真相,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自已一个人过年,还是要吃这种饺子。
D.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主题,刘二从母亲的肯定中获得了有益的心理暗示,自强不息,取得了人生的成就。
E.小说结尾,村里人感慨刘二真是好福气,一则照应了题意,二则表达了大家对他有一位好母亲和事业取得成功的羡慕之情。
(2)“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3)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举两例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简述理
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比赛中,这支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很不理想,简直就是差强人意。
B.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参加今年清明祭扫活动的有老师、学生和团员。
B. 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C.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
D. 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
跟着退化。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
如 , , ; , ,
……这些节日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其中蕴涵很深的中国文化传统。
①人们登高远望 ②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③清明节正值万物复苏时期 ④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
⑤重阳节适逢秋高气爽时节 ⑥人们可到户外踏青
A.③⑥④⑤①② B.⑤①④③⑥②
C.③⑥②⑤①④ D.⑤⑥④③①②
15. 学习古代诗歌,我们徜徉在历代诗歌长廊中,犹如欣赏一幅幅优美深邃的历史画卷;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群星,我们满怀崇敬之意。欣赏诗歌,既是解读人品,也是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5分)
例句:屈原在《离骚》楚韵的悲歌中,怀沙沉江,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情怀;
续写: ;
。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春耕时节,连续下了几天雨。在田边我遇到了一位种树的老农。
我说:“有这样充足的雨水,树木一定能长好。”
谁知老农的见解却是:“不对!不要以为风调雨顺就好,这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土上,大风一刮它们就立刻倒下。”
我有些震惊。
老农继续道:“相反,如果天气有些干旱,树就会将跟扎到泥土深处去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样即使的风再大,天再旱,它们也照样能够活下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