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大唐——诗的王朝
唐诗导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色没金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黄
鹤
一
去
不
復
返
白
雲
千
载
空
悠
悠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得意須尽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俱怀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夜归读古人书,
尽日不得息,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若为化得身千亿,
洒向峰头望故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目录
一、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二、唐诗分期
三、李白:浪漫豪放
三、杜甫:沉郁顿挫
三、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唐朝疆域图
唐朝外交线路图
唐长安图
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中国历史由分而合之过程
1、由分而合及由合而分之过程
2、唐王朝
—中华帝国之空前繁荣鼎盛
二、南北历史文化合流
1、北方文化特质:质朴、刚健
2、南方文化特质:富丽、柔靡
三、中外文化之交流
丝绸之路
影响:开阔眼界、启迪心智、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四、思想意识之开放宽容
1、
儒、道、佛兼容并存;
2、唐太宗首开纳谏之风;
3、对民族文化遗产包容之宏大气魄。
影响:创造了自由、活跃、宽松之政治思想环境
五、文化艺术之全面繁荣
诗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散文、小说、词,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
1、唐诗的题材、风格流派与体裁
(一)题材:无所不写
——
(二)风格多样化——
李白:飘逸狂放;杜甫:沉郁顿挫;
高岑边塞诗人:慷慨豪壮;李商隐:细美幽约
王孟山水诗人:闲雅淡远;
元白:通俗平易;韩孟诗派:奇险诡谲。
唐诗
评文诗、记游诗、史诗、哲理诗、寓言诗、赋体诗
(三)体裁多样化:
“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
唐诗分期
一、初唐(618-712)即高祖武德元年——玄宗先天元年
二、盛唐(713-765)即玄宗先天二年——代宗永泰元年
三、中唐(766-859)即代宗永泰二年——宣宗大中十三年
四、晚唐(860-907)即懿宗咸通元年——哀帝天佑四年
初唐
宫廷文人——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
对律诗定型及繁荣的贡献
非宫廷诗人——四杰、陈子昂:
拓展诗的题材、革新诗风
杜甫的祖父。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戏为六绝句·其二(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审言——初唐七言律、绝的奠基人。
盛唐
特点:
㈠多样化的风格流派
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多种创作手法。
㈡诗体的革新创造;
五言古、律、绝,七言歌行
㈢开创新的诗风;
雄深雅健、高远浑成的意境、清水芙蓉的自然之美
㈣
诗坛巨星李白、杜甫的出现
中唐
特点:继续繁荣。诗人及诗歌数量均超过盛唐,且流派繁多。
前期(大历至贞元)
㈠韦应物、刘长卿、李益、及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
,
多冷静的描写、低沉感伤的哀叹
㈡元结、顾况,介于杜甫与元白之间的现实主义流派。
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㈠新乐府诗派
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强调美刺作用,以通俗平易为美。
㈡险怪诗派
韩愈、孟郊、卢仝、李贺、贾岛、姚合,以奇崛险怪为美。
《卖炭翁》
李商隐、杜牧、温庭筠
题材:从社稷江山回归舞榭歌台,审美情趣转向深细幽
特点:感伤悲愤或愤世嫉俗
晚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一从征战后,故社几人归。
——《送李生归旧居》
松根满苔石,尽日闭禅关。
——《赠楚云上人》
唐朝诗人关系图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
1、蜀中时期(705--724)
读书、习剑、任侠、隐居、学道、漫游。
2、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首入长安时期(725-742)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峨眉山月歌》
①结交了许多好友,道士司马承祯、孟浩然、王昌龄等
②开元十八年(730)前后入长安,隐于终南山。
《长干行》、《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诗风:豪放飘逸
诗仙——李白
3、二入长安时期
(742-744)
天宝元年(742)再入长安。
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
为翰林供奉。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贺知章称之“谪仙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代表作:
《行路难》(三首)、《蜀道难》、《月下独酌》(四首)
诗仙——李白
4、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44-755)
天宝三载(744)被赐金放还后,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洛阳、梁园、兖州等地,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
天宝十载至十二载,北上幽燕。之后,又往来于宣城、金陵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代表作:《将进酒》、《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称其杜拾遗。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豪迈浪漫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生活、思想、创作转变时期
天宝五载,诗人到长安。
六载,应诏赴举。李林甫“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第。
十载,进献三大礼赋等作得玄宗赏识,奉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才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兵器甲仗)的八品官职。
悲愤不平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代表作:《丽人行》、《兵车行》
诗圣——杜甫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创作丰收时期
安史乱起,天宝十五载,长安沦陷,诗人与妻儿颠沛流离。七月,将妻室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奔赴肃宗灵武行在。途中陷贼,押回长安。至德二年(757),诗人冒死逃脱,投奔凤翔行在,授官左拾遗。不久,因救房琯险遭刑戮。后获准回鄜州省亲,写了《羌村》三首、《北征》。次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在由洛阳回华州的路上写下了“三吏”、“三别”。
代表作:《哀江头》、《春望》、《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
诗圣——杜甫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创作丰收时期
[明]谢榛《四溟诗话》:
“子美不遭天宝之乱,何以发忠愤之气,成百代之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羌村》
出生入死,漂泊流离,忧国伤时、抑郁悲愤。
诗圣——杜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创作鼎盛时期
诗1000多首(今存全部诗作1450多首)
回华州不久,因政治绝望,弃官至秦州,后又至同谷,再由同谷奔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筑草堂,过了几年安定的生活。严武镇蜀,尝荐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严武卒,诗人买舟南下,大历元年(768),抵达夔州(今奉节)。大历三年(768),辗转漂泊于江陵、岳阳、潭州、衡阳。大历五年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船上。
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壮游》、《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忧国忧民思想更深邃、诗风更纯熟。
沉郁顿挫
诗王——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诗3000多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讽喻诗代表:《卖炭翁》、《上阳白发人》、《轻肥》等。
新乐府诗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前期:仕途顺利,受儒家兼济思想影响,积极进取,敢于直谏,屡陈时政
后期:因贬谪而消极退避,明哲保身,颇受佛道的影响。
以元和十年由太子左赞善大夫贬江州司马为分界
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
诗
古体诗
古体诗
乐府诗
四言古诗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近体诗
(唐代确立)
律诗
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复习检测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初唐
四杰
陈子昂等
大李杜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元白
韩孟
小李杜
唐诗
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
边塞诗人:
山水田园诗:
盛唐成就最高
元白诗派:
(新乐府运动
琵琶行
长恨歌)
韩孟诗派:
晚唐“小李杜”:
王杨卢骆
陈子昂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维
孟浩然
元稹
白居易
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李商隐
杜牧
唐诗分类
大李杜:“李白杜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结合作者被赐金放后的经历与诗作,思考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境。
任务二:划分诗歌层次,找出每一层中描写的景物,感受作者绮丽的梦境。(浪漫瑰丽的想象)
任务三:鉴赏结构和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任务四:由诗及人,了解李白儒、道、侠合一的独特精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散发:不束冠,意思是不做官。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作业:把所学知识整合到笔记本中。
预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合作者生平,小组探究创作时的心境如何?
课堂学习任务
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
课前检查: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此诗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
李白只以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为虚职,并无实权,“济苍生”“安社稷”抱负无以施展。尤其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奸相李林甫等人挟持朝政,且李白不肯投靠权贵,故更难为重用;况其“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以致诽谤、冷遇接踵而至。当其感到留于京城已属多余,便于天宝三载恳求还山,离开长安。
创作背景
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更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悲愤与苦闷,但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这一时期政治腐败在其诗中曲折地得以反映,使其诗歌更具有深广忧愤之情。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爆发“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此间,写出一些反映战乱诗歌,忧国忧民情感甚浓。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二月,肃宗派弟弟永王以镇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进入永王幕府。
创作背景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入狱,次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时已59岁。此后其辗转于宣城、历阳、金陵一带,仍然密切关注时局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闻听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却半道因病而还。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投当涂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其作品编纂成《草堂集》十卷,已轶失。现存李白诗共约一千首。
创作背景
天姥山:浙东名山,位于绍兴市。
天姥山得名来自“王母”,是新昌一邑之主山,由主峰北斗尖和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
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
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螟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谢灵运【南朝】
竹色溪下绿,
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
拂石卧秋霜。——李白【唐】
来往天台天姥间,
欲求真诀驻衰颜。
——许晖【唐】
携酒天姥岑,自弹峄阳桐。
脱却登山屐,赤脚翘青筇。——张力【唐】
不必岱宗扪日观,却来姥顶较华嵩。
——陈学说【明】
文化名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行文结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飞渡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
(“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酲后,顿失烟霞矣。
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
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任务三:鉴赏结构和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明代高棅评《梦游天姥吟离别》“梦之波澜,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请结合评论对诗歌加以评鉴。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在作者的瑰丽浪漫的想象中梦游天姥遇仙人,天姥山景色奇丽,景色明晦交错,攀登到半山腰时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是明丽之景;忽然“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天色陡然转晦。“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是梦境中神仙出现的情景,是闪耀夺目的仙境;“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则又是晦暗之景。景色显晦变化使梦境奇诡多变,也折射出现实人生吉凶的变化莫测。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内容+写法+情感(升华)
艺术手法
任务1:
请问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并分析效果。
1、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2、对比:
突出天姥山之雄伟;
3、夸张:突出作者对一览天姥景胜的迫切心情;
4、想象:瑰丽浪漫的想象描绘出景色壮丽,异彩缤纷的天姥山;
5、用典:借用谢公的典故,意蕴隽永;
6、直抒胸臆:直言对权贵的不满,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主旨解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名句品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任务四:由诗及人,了解李白儒、道、侠合一的独特精神。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锵铿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感慨深沉,表达了诗人傲视权贵、粪土王侯、宣泄悲愤、抗争命运。宁愿寄情山水、远离政治,也决不向权贵屈服,绝不以取悦权贵为生。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诗歌充满对贤愚颠倒、忠奸不分的现实的大胆揭露和愤怒抗争,表现了正直而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的心声。
“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苏轼评李白
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更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悲愤与苦闷,但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这一时期政治腐败在其诗中曲折地得以反映,使其诗歌更具有深广忧愤之情。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爆发“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此间,写出一些反映战乱诗歌,忧国忧民情感甚浓。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二月,肃宗派弟弟永王以镇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进入永王幕府。
回顾背景
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李白始也。”
儒家
道家
游侠
济时用世思想
明哲保身哲学
不矜其功的、羞伐其德的侠义信条
他的儒家思想表现在希望建立不朽功业的抱负上,他的儒家大同理想也掺杂着不少道家无为而治的成分。李白从小学剑任侠、好纵横术,后来又仗义疏财、行侠仗义,这种侠义精神对他的豪放不羁、叛逆抗争、自信自负的性格是相合的。
人生理想——功成身退
李白诗歌风格——豪放飘逸
杜甫《寄李十二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一)鲜明的个性表现
塑造了一个豪放不羁、倜傥不群的艺术形象。或激情宣泄、或潇洒旷达、或孤独苦闷、或豪情满怀,均展示无遗。其笔下的客观外物,不论历史人物还是自然山水,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征。
李白诗歌风格——豪放飘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二)神奇的想象与多种修辞手法的结合
1、将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成一体。
2、善于将神奇瑰丽的想象与江河奔泻、火山迸发式的感情宣泄结合起来。
3、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想象与比兴、象征和拟人、夸张有机的结合。
李白诗歌风格——豪放飘逸
(三)跳跃跌宕、纵横开阖的结构艺术
其激荡迸发、恣肆奔放的思想感情决定了诗歌结构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而以大开大合、跌宕跳跃为特点。如开头突兀、横空起势,中间转换起落无常,结尾则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诗歌风格——豪放飘逸
(四)清新自然的语言
李白诗歌语言任情真率、毫不经意,浑然天成。实践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诗歌语言美学追求。
严羽《沧浪诗话》:“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
拓展:李白诗歌的渊源
庄、骚、纵横家文、两汉辞赋、曹植、阮籍、鲍照、谢朓、庾信之诗、乐府民歌都对李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