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分类课后巩固练习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一、单选题(共16题)
1.如表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单质
酸
碱
胶体
A
水银
硝酸
纯碱
蛋白质溶液
B
溴水
磷酸
烧碱
烟
C
C60
醋酸
熟石灰
雾
D
液氧
碳酸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沉淀
A.A
B.B
C.C
D.D
2.实验室用2KClO32KCl
+
3O2↑制取氧气,该反应属于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有关CO分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合物
B.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
4.下列关于胶体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只带正电荷
B.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相当稳定
D.都是透明的
5.下列有关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均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CuSO4 5H2O属于纯净物
6.对溶液、浊液、胶体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都呈电中性
B.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C.都是混合物
D.溶液、胶体均能透过半透膜,只有溶液能透过滤纸
7.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社会实际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
B.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不能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混用
C.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Cl2、ClO2、O3和Na2O2等都具有强氧化性,但Na2O2不能用于饮用水的消毒
8.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氯化铵、氯化铝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9.分类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Na2O、MgO、CO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烧碱、生石灰、纯碱均属于碱
C.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D.SO2、CO2、BaO、SO3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10.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提出一种理论叫酸碱质子论,人为规定凡是能够释放质子(H+)的任何物质(包括分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根据这一理论,下列各项即属于酸又属于碱的是
A.HNO3
B.H2SO4
C.OH-
D.HCO
1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芯片主要成分为单质硅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已经贯通,桥上钢轨属于铁合金材料
D.“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12.下列属于碱的是
A.MgO
B.SiO2
C.NH3 H2O
D.NaNO3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石油分馏、干冰升华、水的净化都只涉及物理变化
C.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强电解质
D.不能跟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跟碱反应
14.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医疗上的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而土壤保肥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C.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与用卤水点豆腐,都体现了胶体聚沉的性质
D.节假日为了增加节日气氛燃放烟花,是利用了一些金属的焰色反应
15.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碱
酸
酸性氧化物
纯净物
A
NaOH
H2SO4
CO2
胆矾
B
纯碱
H2S
CO
石灰石
C
NaOH
NaHSO4
SO2
液氨
D
KOH
HNO3
SO3
碘酒
A.A
B.B
C.C
D.D
16.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向100
g水中加入1
g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D.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
二、综合题(共4题)
17.判断
(1)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__________
(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__________
(3)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__________
(4)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__________
(5)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__________
(6)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__________
(7)白磷和红磷互称为同分异构体__________
(8)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__________
(9)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
(10)明矾[KAl(SO4)2·12H2O]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
(11)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__________
18.将少量饱和
FeCl3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完成相关问题:
甲:饱和
FeCl3溶液滴加到
NaOH
溶液中;
乙:饱和
FeCl3溶液滴加到冷水中;
丙:饱和
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
(1)将丙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请写出相关的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
(3)向经过检验后的丙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和甲中相同的现象,原因为_____。
②随后发生变化得到和乙相同的溶液,此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
(4)向丙中加入电极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移向_____极;(填“阴极”或“阳极”)
(5)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
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
Fe(OH)3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
AgNO3溶液,若_____(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
Fe(OH)3
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19.某工厂从含硫酸钡、氧化铜、氧化亚铁、氧化铝和少量氧化银的废渣中回收金属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写出酸浸过程中使用的是稀硝酸,写出此过程中氧化亚铁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滤渣①是________(填“强”“弱”或“非”)电解质。
(2)加入过量铁粉,被还原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__。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用滤渣②作粗铜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作________(填“阳”或“阴”)极,硫酸铜作电解质溶液,阳极泥中含有________(填物质名称)。
(4)滤液④的溶质是________。B电解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5)写出滤液③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发生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6)饮用水中的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为了降低饮用水中的浓度,某兴趣小组提出以下方案: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还原,还原产物为N2,方案中发生的反应如下(配平该反应离子方程式):
___Al+___+___OH +___H2O=___[Al(OH)4] +___N2↑
20.取一定量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该溶液置于试管甲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__色,即可制得胶体。
(3)另取一小烧杯乙加入25mL蒸馏水,然后再加入2mL该溶液,振荡均匀,将乙烧杯与另一盛有胶体的丙烧杯一起放置在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___(填“乙”或“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丙烧杯中的少量胶体置于试管乙中,向试管乙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可看到试管乙中生成的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又得到棕黄色的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纯碱即Na2CO3,是盐不是碱,A错误;
B.溴水是混合物,B错误;
C.C60是由C元素组成的单质,醋酸属于酸,熟石灰即Ca(OH)2,属于碱,雾属于胶体,C正确;
D.氢氧化铁沉淀不属于胶体,D错误。
答案选C。
2.C
【详解】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则是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故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C。
3.C
【详解】
A.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CO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所以CO为氧化物,故B正确;
C.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CO不能与碱反应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错误;
D.CO中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故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B
【详解】
A.胶体分散系是电中性的,胶体微粒吸附带电离子,如氢氧化铁胶体胶粒带正电荷,土壤胶体胶粒带负电荷,故A错误;
B.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产生明显光带,出现丁达尔效应,是胶粒散射的结果,故B正确;
C.胶体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但不是相当稳定,可以发生聚沉,如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应停止加热,否则生成的胶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聚沉,故C错误;
D.雾属于气溶胶,不透明,故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少部分不溶于水例如SiO2,A错误;
B.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例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等,B错误;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例如O2和O3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C错误;
D.CuSO4 5H2O属于纯净物,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A.溶液、浊液、胶体都呈电中性,溶液中的离子带电荷,有的胶体离子带电荷,故A正确;
B.溶液、浊液、胶体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小于1nm为溶液,1nm~100nm是胶体,大于100nm是浊液,故B正确;
C.溶液、浊液、胶体都是混合物,都属于分散系,故C正确;
D.溶液、胶体均能透过滤纸,只有溶液能透过半透膜,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7.C
【详解】
A.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空气中的悬浮物,A项正确;
B.两者混用产生Cl2有毒,不能混用,B项正确;
C.煤的组成元素主要是碳,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此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C项错误;
D.Cl2、ClO2、O3和Na2O2等都具有强氧化性,Cl2、ClO2、O3可用于饮用水的消毒,但Na2O2溶于水生成NaOH,NaOH有腐蚀性,因此Na2O2不能用于饮用水消毒,D项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A.、均为酸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A错误;
B.稀豆浆、硅酸均为胶体,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B错误;
C.氯化铵、氯化铝都属于强电解质,C正确;
D.葡萄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CO不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不是碱性氧化物,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
B.纯碱属于盐,生石灰属于碱性氧化物,故B错误;
C.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是离子间的互换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正确;
D.SO2、CO2、SO3属于酸性氧化物,BaO属于碱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
根据题意凡是能够释放质子(H+)的任何物质(包括分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可知碳酸氢根既可以释放质子生成碳酸根,又可以结合质子生成碳酸或者额二氧化碳,既属于酸又属于碱,故答案为:D
11.D
【详解】
A.硅为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用于制作芯片,故A正确;
B.雾霾中可能存在直径1-100nm的粒子,这些粒子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钢是铁和碳的合金,为合金材料,故C正确;
D.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瓷器的原料高岭矿含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三价铁被还原为青色,以二价铁形式存在,故D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
A.MgO属于金属氧化物,A错误;
B.Si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B错误;
C.NH3 H2O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C正确;
D.NaNO3电离出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没有氢氧根离子,属于盐,D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故A错误;
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变成了气态的二氧化碳,该过程是物理变化,石油分馏是指通过石油中含有的物质的沸点不同而使各种物质分离开的一种方法,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的净化是除去水的中杂质,吸附和杀菌消毒等,包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共价化合物可能是强电解质,如HCl,故C正确;
D.CO、NO等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又不与碱反应,所以不能跟酸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能和碱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故A正确;
B.土壤的保肥作用是由于土壤胶粒通常带负电荷,吸附氮肥中的铵根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阳离子,而达到保肥效果,故B错误;
C.黄河水中的泥浆和豆浆都是胶体,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所以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与用卤水点豆腐,都体现了胶体聚沉的性质,故C正确;
D.金属元素发生焰色反应会出现不同的色彩,节日燃放的烟花即是某些金属元素发生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故D正确;
故选B。
15.A
【详解】
A.NaOH是碱,H2SO4是酸,CO2是酸性氧化物,胆矾是纯净物,A正确;
B.纯碱属于盐、石灰石属于混合物,B错误;
C.NaHSO4属于盐、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C错误;
D.碘酒属于混合物,D错误;
故选A。
16.A
【详解】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Cu(OH)2沉淀和Na2SO4,含有Cu(OH)2沉淀分散系为悬浊液,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A符合题意;
B.向100
g水中加入1
g食盐得到的是NaCl溶液,是稳定的分散系,B不符合题意;
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是Fe(OH)3胶体,属于介稳体系,稳定性比悬浊液强,C不符合题意;
D.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可能是Na2CO3溶液、NaHCO3溶液,或二者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是稳定的分散系,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17.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11)错
【分析】
(1)
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正确;
(2)
NaCl是离子化合物,无分子式,错误;
(3)
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如AlO,正确;
(4)
氢氧两种元素能组成水或双氧水,错误;
(5)
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制造出新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变,所以不能制造新的原子,错误;
(6)
NaCl无分子式,错误;
(7)
白磷和红磷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错误;
(8)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错误;
(9)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Mn2O7,错误;
(10)
明矾[KAl(SO4)2·12H2O]属于纯净物,错误;
(11)
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错误。
18.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
用一束光通过制得的液体,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由于Fe(OH)3
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
Fe(OH)3
+3H+
=Fe3++3H2O
阴
不出现白色沉淀
【详解】
(1)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故答案是: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因此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的操作是用强光照射,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故答案是:强光照射,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3)①由于Fe(OH)3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故答案是:由于Fe(OH)3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
②氢氧化铁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OH)3+3H+=Fe3++3H2O,故答案:Fe(OH)3+3H+=Fe3++3H2O。
(4)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因此向丙中加入电极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应该移向阴极,故答案是:阴。
(5)因为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所以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该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故答案是:不出现白色沉淀。
19.3FeO+10H++=3Fe3++NO
↑+5H2O
强
Fe3+、Cu2+、Ag+
阳
银
NaHCO3
2Al2O3(熔融)4Al+3O2↑
+CO2+2H2O=Al(OH)3
↓+
10
6
4
18
10
3
【分析】
废渣加入硝酸酸浸,过滤得到滤渣①为BaSO4,滤液①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Al3+、Fe3+、Cu2+、Ag+,向其中加入过量铁粉,Fe3+、Cu2+、Ag+与F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充分搅拌、过滤,滤渣②含有Cu、Ag、Fe等,滤液②含有Al3+、Fe2+,向滤液中加入过氧化钠调节pH,Fe2+转化为Fe(OH)3进入滤渣③中,加热分解生成A为Fe2O3;滤液③主要成分为NaAlO2,向其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滤渣④为Al(OH)3,分解生成B为Al2O3,电解熔融态的Al2O3生成Al单质和O2,滤液④含有NaHCO3,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1)稀硝酸具有酸性、强氧化性,用稀硝酸酸浸时,具有还原性的FeO与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NO3)3、NO、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FeO+10H++=3Fe3++NO
↑+5H2O;滤渣①为BaSO4,该物质属于盐,既不溶于水,也不能溶于稀硝酸,但溶解的部分完全电离,因此BaSO4属于强电解质;
(2)滤液①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Al3+、Fe3+、Cu2+、Ag+,加入过量铁粉,Fe3+被还原为Fe2+;Cu2+被还原为Cu单质;Ag+被还原为Ag单质,也有Al比Fe活泼,因此Al3+不能反应,故被还原的金属阳离子有Fe3+、Cu2+、Ag+;Na2O2是离子化合物,Na+与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在阴离子中2个O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故Na2O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其电子式为:;
(3)滤渣②中含有Cu和Ag
、Fe等。用粗铜(含有铁、银)作阳极,用硫酸铜作电解质溶液,阳极上铜、铁氧化溶解变为金属阳离子进入溶液,活动性比铜弱的银在阳极泥析出,故阳极泥中含有银;Cu2+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变为铜单质析出;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滤液④的溶质主要是NaHCO3;B是Al2O3,电解熔融态的Al2O3生成Al单质和O2,反应方程式为:2Al2O3(熔融)4Al+3O2↑;
(5)滤液③主要成分是NaAlO2,由于酸性:H2CO3>Al(OH)3,且碳酸是弱酸,不能溶解Al(OH)3,所以向含有NaAlO2的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反应产生Al(OH)3和NaHCO3,该反应的离子反应为AlO2-+CO2+2H2O=Al(OH)3↓+HCO3-;
(6)Al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Al单质的0价变为反应后[Al(OH)4] 中的+3价,升高3价,N元素化合价有反应前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2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5-0)×2=10价,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是3×10=30,所以Al、[Al(OH)4] 的系数是10;的系数是6,N2的系数是3;根据电荷守恒,可知OH-的系数是4;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可知H2O的系数是18,配平后该反应方程式为:10Al+6+4OH-+18H2O=10[Al(OH)4] +3N2↑。
【点睛】
在分析流程中滤渣和滤液成分时,要结合物质微粒的性质,如向滤液②中加入的Na2O2具有强氧化性及与水反应产生碱的性质,能够将溶液中Fe2+氧化为Fe3+,同时又使Fe3+转化为Fe(OH)3进入滤渣③中。在进行有电子转移的离子方程式配平时,要按照电子守恒(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的顺序配平。
20.
复分解反应
红褐
丙
胶体和溶液
复分解反应
【分析】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向沸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得到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
【详解】
取一定量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与NaOH反应有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胶体。
(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故可以看到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可以区溶液和胶体。
(4)向少量胶体中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氢氧化铁胶体先发生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