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节氮的循环 课后巩固练习题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第3节氮的循环 课后巩固练习题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03 21: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第3节氮的循环课后巩固练习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一、单选题(共14题)
1.下列离子的检验,所用试剂(或方法)及实验现象均正确的是
选项
离子
试剂(或方法)
实验现象
A
溶液
溶液变红
B
稀盐酸、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
溶液共热、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D
稀盐酸
产生气泡
A.A
B.B
C.C
D.D
2.下列各组反应中,所得产物相同的是
A.金属铜与浓硝酸或稀硝酸反应
B.钠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与氧气反应
C.铁在少量氧气或过量的氧气中点燃
D.氯化铝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比铁活泼,所以铝比铁更容易被腐蚀
B.硫酸和硝酸可用于制化肥、农药和炸药
C.硅酸钠可用于制备木材防火剂
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入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
4.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直接生成的是
A.
B.
C.
D.
5.下列事实与硝酸性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打开浓硝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挥发性
B.用棕色试剂瓶保存浓硝酸——不稳定性
C.稀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性
D.稀硝酸使黑色氧化铜固体溶解——强氧化性
6.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雷电时生成氮的氧化物
B.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
C.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根离子和硝酸盐
D.豆科植物的根瘤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铵盐化学性质稳定,因此施肥可以忽略天气影响
B.雷雨天气时空气中能生成少量的氮氧化物
C.实验室常用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制取氨气
D.、、都能用浓硫酸干燥,且通常情况下能共存
8.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汽车尾气中含有NO、CO等多种大气污染物
B.CO2、NO2和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因
C.雷雨天气有少量HNO3降落地面,可促进植物生长
D.工业废气中的SO2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中可通过加热氯化铵固体制取氨气
B.常温下,可以用铝罐贮存浓硫酸和浓硝酸,说明铝与浓硫酸和浓硝酸不反应
C.在胆矾中加入浓硫酸后,胆矾由蓝色变为白色,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D.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样品已变质
10.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象错误的是
A
B
C
D
将二氧化硫逐渐通入一定量氯水中
将铜粉逐渐加入一定量浓硝酸中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
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偏铝酸钠溶液中
A.A
B.B
C.C
D.D
1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
B.NaClO溶液中加入少量FeSO4溶液:
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到生成的沉淀质量最大时:
D.向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
12.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火柴头中含有硫元素
将5根完全燃烧后的火柴头浸入水中,取浸取液少许于小试管中,加入几滴溶液,充分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火柴头中含有硫元素
B
鉴别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
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
试纸变蓝色,则该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
C
探究氧化性:
向和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硝酸酸化的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则氧化性
D
探究能加速破坏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将一块未经打磨的铝片剪成相同的两小片,相同温度下分别投入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中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溶液中反应剧烈,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则能加速破坏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A.A
B.B
C.C
D.D
13.某同学探究氨气和铵盐的性质,对相关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室温下测定等浓度氨水和NaOH溶液的pH,比较氨水和NaOH碱性强弱
B.向试管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不变蓝,则原溶液中无NH
C.液氨作为清洁能源的反应原理是4NH3+5O24NO+6H2O
D.加热可除去NH4Cl中的少量NaHCO3
14.在化学工业中,氮是非常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氨、铵盐、硝酸都是在化工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物质,水合肼(N2H4·H2O)是重要的氢能源稳定剂,其制备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与此同时,氮的化合物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关于氨、水合肼的实验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NH3
B.用装置乙作为反应过程的安全瓶
C.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时从b口通入NH3
D.用装置丁吸收过量的NH3
二、综合题(共5题)
15.废水中氨氮(NH3、NH)的处理技术有生物脱氮法、化学沉淀法、折点加氯法和电催化氧化法等。
(1)氨氮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流、湖泊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生物脱氮法:利用微生物脱氮,原理如下:
NHNON2
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沉淀法:向废水中加入含MgCl2、Na3PO4的溶液,NH转化为MgNH4PO4·6H2O沉淀。若pH过大,氨氮去除率和磷利用率均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折点加氯法:向废水中加入NaClO溶液,使氨氮氧化成N2,相关反应如下:
NaClO+H2O===HClO+NaOH(Ⅰ)
NH3+HClO===NH2Cl+H2O(Ⅱ)
NH2Cl+HClO===NHCl2+H2O(Ⅲ)
NHCl2+H2O===NOH+2HCl(Ⅳ)
NHCl2+NOH===N2↑+HClO+HCl(Ⅴ)
探究NaClO的投加量[以m(Cl2)表示]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当m(Cl2)∶m(NH3)≥7.7时,污水中总氮去除率缓慢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m(Cl2)∶m(NH3)<7.7时,随着m(Cl2)∶m(NH3)的减小,污水中余氯(除Cl-外的氯元素存在形式)浓度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催化氧化法:原理如下图所示(MOx表示催化剂)。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2NH4++6MOx(·OH)===6MOx+N2↑+6H2O+2H+。
①阳极电极反应式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催化氧化法除氨氮时,若其他条件相同时,含Cl-的污水比不含Cl-的污水氨氮去除率要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某非金属元素R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mR,则R的化合价为_______,若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子中有b个氧原子,则这种酸的分子式为_______。
(2)离子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NH5,它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结构,请回答:
①适当加热,A就分解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是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所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g/mol。
②A溶于水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为_______。
③有人认为A是铵盐,这种想法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
17.现有一混合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Ba2+、、取三份各100mL该混合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①:向第一份混合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实验②:向第二份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收集到0.08mol气体;
实验③:向第三份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到干燥的沉淀12.54g,经足量稀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g。
(已知:+OH-H2O+NH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由实验①推断该混合溶液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Cl-。
(2)由实验②推断该混合溶液中应含有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
(3)由实验③可知12.54g沉淀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综合上述实验,你认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
A.该混合溶液中一定含有K+、、、,可能含Cl-,且n(K+)≥0.04mol
B.该混合溶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Ba2+、K+、Cl-
C.该混合溶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K+、Cl-
D.该混合溶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K+、Cl-
18.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
mL的NO2气体和3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多少克?____________________
19.氨基锂(LiNH2)是一种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或粉末,熔点是390℃,沸点是430℃,溶于冷水,退热水则强烈水解。在380~400℃时锂与氨气直接反应可制得LiNH2,下面是实验室制备LiNH2时可能用到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仅从试剂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各组试剂不宜用于实验室制备NH3的是____(填字母)。
A.浓氨水、CaOB.NH4Cl固体、Ca(OH)2固体
C.浓氨水D.NH4NO3固体、NaOH固体
(2)用(1)中合适的试剂制取的NH3按气流方向自左向右,则图中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填接口处字母),装置A的作用是____。
(3)装置C中盛装的试剂是___。实验开始后,向X中通入NH3与加热仪器X的先后顺序为__。
(4)实验室还可用浓氨水与固体NaOH混合制备氨气,但多次实验表明,此方法收集到的NH3量总是比理论值低许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5)氨基锂能与热水反应生成LiOH与一种气体,该气体为____,用实验验证你的结论: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Fe3+遇SCN-反应产物溶于水显红色,检验Fe2+用K3[Fe(CN)6],产生蓝色沉淀,A错误;
B.检验,先用盐酸排除干扰,再用BaCl2产生白色沉淀,描述正确,B正确;
C.红色石蕊试纸应用蒸馏水润湿,NH3本身不是碱,遇水生成NH3 H2O才能产生OH-进行检测,C错误;
D.、、、等离子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D错误;
综上,本题选B。
2.C
【详解】
A.金属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所得产物不相同,A项不符合题意;
B.钠在常温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所得产物不相同,B项不符合题意;
C.铁不论在少量氧气或过量的氧气中点燃生成产物都是四氧化三铁,所得产物相同,C项符合题意;
D.氯化铝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所得产物不相同,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3.A
【详解】
A.铝比铁活泼,铝在空气中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耐腐蚀,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A错误;
B.硫酸和硝酸是常用的两种强酸,可用于制化肥、农药和炸药,B正确;
C.硅酸钠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的原料,C正确;
D.铜和盐酸不反应,碱式碳酸铜能和盐酸反应,可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入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D正确;
答案选A。
4.B
【详解】
A.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故不选A;
B.Cu和S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故选B;
C.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故不选C;
D.钠和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故不选D;
选B。
5.D
【详解】
A.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打开浓硝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故A正确;
B.浓硝酸具有不稳定性,见光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故B正确;
C.稀硝酸具有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C正确;
D.硝酸具有酸性,能够与黑色氧化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性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 D。
6.C
【详解】
A.雷电时生成氮的氧化物,即N2+O22NO,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属于氮的固定,为自然固氮,故A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即N2+3H22NH3,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属于氮的固定,为工业固氮,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根离子和硝酸盐,不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不属于氮的固定,故C符合题意;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属于氮的固定,为生物固氮,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7.B
【详解】
A.
铵盐化学性质不稳定,故A错误;
B.
雷雨天气时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正确;
C.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化钙溶液混合制取氨气,故错误;
D.
与反应生成不能共存,故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A.汽车燃料燃烧时,在发动机内N2与O2会化合生成NO,燃料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等,所以尾气中含有NO、CO等多种大气污染物,A正确;
B.CO2是温室气体,但它不能形成酸雨,NO2和SO2才是酸雨的主要成因,B不正确;
C.雷雨天气时,有少量N2与O2反应生成NO,进而生成NO2,最后与水反应生成HNO3,HNO3降落地面后与土壤中的盐反应生成硝酸盐,可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
D.工业废气中含有SO2,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最后转化为石膏,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等,D正确;
故选B。
9.C
【详解】
A.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但氨气和氯化氢遇冷又可以化合成氯化铵,该方法很难制氨气,A错误;
B.常温下,铝和浓硫酸和浓硝酸发生钝化,并不是不反应,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结晶水合物中的水,C正确;
D.
Fe(NO3)2加入稀硫酸,相当于有硝酸,硝酸可以把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
A.反应的方程式为Cl2+SO2+2H2O=2Cl-+4H++SO随着二氧化硫的通入,pH会降低,直到氯气反应完全,pH不变,A正确;
B.铜先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当硝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为定值,B正确;
C.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
(OH)
3胶体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C正确;
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A1O+H2O=A1
(OH)
3↓、A1
(OH)
3+3H+=Al3++3H2O,故图象中上升与下降段对应的横坐标长度之比应为1:3,
D错误;
故选:D。
11.D
【详解】
A.往溶液中加过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反应生成碳酸钠、氨气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次氯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溶液中不存在大量的氢离子。NaClO溶液中加入少量FeS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到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时:离子反应为:;向一定量的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至沉淀质量最大时,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沉淀,铝离子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完全溶解,正确的离子方程为:,C错误;
D.向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离子方程式:,D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
A.将5根完全燃烧后的火柴头浸入水中,取浸取液少许于小试管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充分振荡,有白色沉淀产生,火柴头中可能含有氯元素、硫元素等,不能判断是否含有硫元素,故A错误;
B.溴蒸气和二氧化氮都是具有氧化性的红棕色气体,均能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则能够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可能为溴蒸气或二氧化氮,故B错误;
C.少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的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则向氯化亚铁和硫氰化钾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溶液变血红色不能确定亚铁离子是被硝酸氧化还是被银离子氧化,无法判断银离子和铁离子的氧化性,故C错误;
D.将一块未经打磨的铝片剪成相同的两小片,相同温度下分别投入5.0mL浓度均为2.0mol/L的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铜溶液中,硫酸铜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氯化铜溶液中反应剧烈,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氧化膜的破坏与溶液中阴离子有关,氯离子能加速破坏铝片表面的氧化膜,故D正确;
故选D。
13.A
【详解】
A.NH3·H2O是弱电解质,NaOH是强电解质,前者部分电离,后者完全电离,故通过室温下测定等浓度氨水和NaOH溶液的pH,可比较氨水和NaOH碱性强弱,A正确;
B.NH3极易溶于水,稀溶液中不加热NH3不能逸出,无法确定是否含NH,B错误;
C.NH3不易燃烧,产生的NO是大气污染物,不能作清洁能源,C错误;
D.NH4Cl受热也会分解,故不可采用加热法除杂,D错误;
故选A。
14.C
【详解】
A.浓氨水中存在平衡,碱石灰中的氧化钙会与水生成的氢氧化钙,碱石灰中的氢氧化钠溶于水都会增强溶液的碱性,且温度升高,使平衡正向移动,产生氨气,故A正确;
B.氨气极易溶于水,需要防倒吸,装置乙为安全瓶,可防倒吸,故B正确;
C.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为有利于氨气和次氯酸钠溶液的反应,制备水合肼时从a口通入NH3,故C错误;
D.氨气会污染环境,用装置丁吸收过量的NH3,并能防倒吸,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5.水体富营养化
NH4++2O2NO3-+2H++H2O
MgNH4PO4·6H2O+2OH-===Mg(OH)2+NH4++PO43-+6H2O
次氯酸钠投加量过大,导致污水中部分氨氮氧化为NO3-
加入次氯酸钠量不足,部分氨氮以NH2Cl形式存在
MOx+H2O-e-===MOx(·OH)+H+
Cl-在阳极放电生成Cl2,Cl2将氨氮氧化为N2而除去
【分析】
(1)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铵根与氧气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生成硝酸根离子和水;
(3)沉淀会溶解在过量的碱性环境中;
(4)①次氯酸钠氧化性较强,若投入量过大,则部分N元素会被氧化为硝酸根离子;
②次氯酸钠投入量过少,发生次氯酸会将氨气按反应Ⅱ氧化为NH2Cl;
(5)①依据电解原理,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据此分析;
②根据放电顺序,电解质溶液中有氯离子的话氯离子先放电,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次氯酸参与氨氮的去除反应。
【详解】
(1)氨氮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NH4++2O2NO3-+2H++H2O;
(3)若pH过大,MgNH4PO4·6H2O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转化成氢氧化镁,其离子方程式为:MgNH4PO4·6H2O+2OH-===Mg(OH)2+NH4++PO43-+6H2O;
(4)①当m(Cl2)∶m(NH3)≥7.7时,次氯酸钠投加量过大,导致污水中部分氨氮氧化为NO3-;
②当m(Cl2)∶m(NH3)<7.7时,说明次氯酸投入量小,此时部分氨氮以NH2Cl形式存在;
(5)①依据电解原理,阳极MOx失电子转化为MOx(·OH),其电极反应式为:MOx+H2O-e-===MOx(·OH)+H+;
②电催化氧化法除氨氮时,若其他条件相同时,污水若有Cl-在阳极放电生成Cl2,Cl2将氨氮氧化为N2而除去,因此含Cl-的污水比不含Cl-的污水氨氮去除率要高。
16.
(1)
-m
(2)
9.5
蓝色
不是,H-不是酸根
【分析】
(1)
已知某非金属元素R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mR,由于非金属气体氢化物中H显+1价,则R的化合价为-m,根据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可知,该元素的最高正价为:8-m,故若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子中有b个氧原子,这种酸的分子式为,故答案为:-m;;
(2)
离子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NH5,它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结构,故其电子式为:
,可知其类似于NH4Cl,据此分析解题:
①适当加热,A就分解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是化合物,由分析可知,物质A类似于NH4C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也类似于NH4Cl受热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5NH3+H2,所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9.5
g/mol,故答案为:NH5NH3+H2;9.5;
②A溶于水后将发生反应:NH5+H2O=NH3·H2O+H2↑,故所得的溶液显碱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颜色为蓝色,故答案为:蓝色;
③由分析可知,A的电子式为,由于H-不是酸根离子,故A不是铵盐,故答案为:不是,H-不是酸根。
17.不一定
0.8mol·L-1
BaSO4、BaCO3
A
【分析】
①向第一份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有沉淀产生,则至少含有、、中的一种;不一定含有;
②向第二份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0.08mol气体,该气体为氨气,则该混合溶液一定含,其物质的量为0.08mol,则;
③向第三份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溶液后,得到干燥的沉淀12.54g,经足量稀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g,则该混合溶液一定含、,12.54g沉淀为、,其中的质量为4.66g,的质量为;即12.54g沉淀的成分为BaSO4、BaCO3,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由实验①推断该混合溶液不一定含有Cl-,故答案为:不一定;
(2)向第二份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0.08mol气体,该气体为氨气,则该混合溶液一定含,其物质的量为0.08mol,则,故答案为:;0.8mol·L-1;
(3)向第三份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溶液后,得到干燥的沉淀12.54g,经足量稀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g,则该混合溶液一定含、,12.54g沉淀为、,其中的质量为4.66g,的质量为,即12.54g沉淀的成分为BaSO4、BaCO3,故答案为:、;
(4)由(3)可知该混合溶液中一定不含、,且,,由电荷守恒可知,该混合溶液中一定含,由于不能确定该混合溶液是否含有,则,综上所述,故答案为:A。
18.8.51g
【详解】
4480mL的N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336mL的N2O4气体物质的量为,据电子转移守恒,金属失去电子物质的量等于N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为0.2mol×1+0.015mol×2
=
0.23mol,最终生成沉淀为Cu(OH)2和Mg(OH)2。根据电荷守恒可知,金属失去电子物质的量等于沉淀中氢氧根的物质的量,故沉淀质量为4.6g+0.23mol×17g/mol=
8.51g
【点睛】
本题的关键在于要分析出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OH-的物质的量。每个Cu反应后转化为Cu2+,转移2个电子,每个Mg反应后转化为Mg2+,转移2个电子,转移电子数都是2,加NaOH后,每个Cu2+结合2个OH-,每个Mg2+也结合2个OH-,结合OH-数也是2,所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OH-的物质的量。
19.D
e→f→c→d→h→g(g→h)→a
吸收多余的氨气,同时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X
碱石灰
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氨气,再加热仪器X
氨气易溶于水,溶液中会溶解相当多的氨气
氨气
)取少量试样放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热水,再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
【详解】
(1)因为NH4NO3受热或撞击易爆炸,故不宜选择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制备氨气;故答案为:D;
(2)根据已知有氨基锂(LiNH2)能与水反应,故氨气必须是干燥的,B装置也必须是无水环境,故氨气经过C中碱石灰干燥后通入B装置反应,为防止未反应完的氨气污染空气,用A中浓硫酸吸收氨气,同时防止外界的空气进入B,氨气极易溶于水,故在A之前用D做安全瓶,防止倒吸,故相应连接顺序为:e→f→c→d→h→g(g→h)→a;装置A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氨气,同时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X;故答案为:e→f→c→d→h→g(g→h)→a;吸收多余的氨气,同时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X;
(3)装置C为干燥管,目的是干燥氨气,用碱石灰;由于Li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故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氨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加热仪器X;故答案为:干燥管;碱石灰;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氨气,再加热仪器X;
(4)因为
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故它在溶液中生成时,溶液中会溶解相当多的氨气,从而导致进入B中的氨气量比理论值小很多;故答案为:氨气易溶于水,溶液中会溶解相当多的氨气;
(5)LiNH2与热水反应生成LiOH和一种气体,根据元素守恒,生成的气体为氨气,氨气为碱性气体,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即可,方案为:取少量试样放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热水,再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故答案为:该气体为氨气,取少量试样放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热水,再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