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章节专题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一、单选题(共16题)
1.将等质量的锌粉分别加入两个盛过量稀盐酸的烧杯(a和b)中,再向a烧杯中加入少量CuO粉末。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成的氢气体积V(H2)与反应时间t关系的是(
)
A.
B.
C.
D.
2.胂(
AsH3)是非常毒的气体,受热分解成两种单质。在-
40°C时,向刚性的1升容器中充入0.0128mol的AsH3(g),其压力为25kPa。在很短的时间内加热到250°C,然后再回到-
40°C
,这时容器中的压力为33kPa,则AsH3(
g)分解的百分数约为(
)
A.17%
B.26%
C.34%
D.64%
3.某温度下按如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锥形瓶内盛6.5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加入40mL2.5mol/L的稀硫酸溶液,将产生的H2收集在一个注射器中,0~10s内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50mL(折合成0℃、101kPa条件下的H2体积为44.8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题述中的稀硫酸改为浓硫酸,生成H2的速率变快
B.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H+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
mol L 1 s 1
C.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Zn2+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3mol L 1 min 1
D.可通过测定溶液的pH来测定反应速率
4.CO2催化加氢是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CO2加氢时发生的两个主要反应:
反应Ⅰ:CO2(g)+4H2(g)
CH4(g)+2H2O(g)
△H1
反应Ⅱ:CO2(g)+H2(g)
CO(g)+H2O(g)
△H2>0
在体积为1L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按表中所示充入一定量的CO2和H2,平衡体系中δ(CO)和δ(CH4)[]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容器
起始物质的量/mol
CO2
H2
甲
0.1
0.3
乙
1
3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H1<0
B.曲线d表示乙容器中δ(CO)随温度的变化
C.590℃时反应10min,某容器中。反应Ⅱ的v(正)<v(逆)
D.M点对应H2的总转化率为66.7%
5.化学反应在硫酸工业中有重要应用。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限延长化学反应的时间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B.、、的物质的量比1:2:2时达到平衡状态
C.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D.若开始加入和,达到化学平衡时核素存在于三种物质中
6.一定条件下,在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
△H=-92.4kJ·mol-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正(N2)=3v逆(H2)
B.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向容器中充入氮气,正反应速率增大
D.加入1molN2和3molH2,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2.4kJ
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重铬酸钾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由橙色变黄色[重铬酸钾溶液中存在:]
B.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SCN固体,溶液颜色加深
C.氯水宜保存在低温、避光条件下
D.加入催化剂,加快氮气和氢气转化为氨气的速率
8.N2(g)+3H2(g) 2NH3(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活化能为E1
B.该反应的ΔH=E1-E2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图中表示温度T1>T2
9.热催化合成氨面临的两难问题是:采用高温增大反应速率的同时会因平衡限制导致NH3产率降低。我国科研人员研制了Ti-H-Fe双温区催化剂(Ti-H区域和Fe区域的温度差可超过100℃)。Ti-H-Fe双温区催化合成氨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
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氮氮三键的断裂过程
B.①②在高温区发生,③④⑤在低温区发生
C.④为N原子由Fe区域向Ti-H区域的传递过程
D.使用Ti-H-Fe双温区催化剂使合成氨反应转变为吸热反应
10.从黄铜矿冶炼铜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已知:+1价的铜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歧化。
A.“浸取”时,将黄铜矿进行粉碎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B.“浸取”时,反应生成CuCl、和S,
C.调节溶液的pH后,除生成Cu外,还有
D.
“过滤3”所得滤液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只有
1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
24
L
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
1NA
B.常温常压下,3.0
g含甲醛的冰醋酸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0.4NA
C.一定条件下,1
mol
N2与3
mol
H2充分反应生成物中含N-H数目为6NA
D.H2O2溶液中加入MnO2,当产生0.1
mol
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4NA
12.和、和分别为两个恒容容器中平衡体系和的反应物转化率及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减小、增大,、均增大
B.、均增大,、均增大
C.增大、减小,、均增大
D.减小、增大,增大、减小
13.一定条件下,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2
mol
X和3
mol
Y进行反应:X(g)+Y(g) Z(g),经12
s达到平衡,生成0.6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
mol/(L s)
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X的浓度,平衡右移,X的转化率增大
C.其他条件不变,12
s后将容器体积扩大为10
L,Z的平衡浓度变为0.06
mol/L
D.12
s达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20%
14.在一定压强下,向10
L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
。与的消耗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达到平衡后继续加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A、B、C、D点中,达到平衡状态的为B、D点
D.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容积,重新达到平衡后,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15.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与天和核心舱对接。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动机发生的反应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的结构简式为
B.在反应中做还原剂
C.该反应的、
D.用表示键能之和,该反应(反应物)(生成物)
16.合成氨的反应历程有多种,有一种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用
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当提高分压,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B.过程中被氧化
C.两个氮原子上的加氢过程分步进行
D.大量氨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将降低反应速率
二、综合题(共4题)
1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研究等大气污染物的妥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燃煤发电厂常利用反应,对煤进行脱硫处理来减少的排放。对于该反应,在时,借助传感器测得反应在不同时间点上各物质的浓度如表:
0
10
20
30
40
50
1.00
0.79
0.60
0.60
0.64
0.64
0
0.42
0.80
0.80
0.88
0.88
内,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当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包含和,有人提出用活性炭对进行吸附,发生反应。某实验室模拟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C和一定量的气体,维持温度为,如图为不同压强下,该反应经过相同时间,的转化率随压强变化的示意图。
①前,反应中转化率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的原因_______。
②用某物质的平衡分压代替其物质的量浓度也可以表示化学平衡常数(记作)。在、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已知:气体分压()=气体总压()×体积分数。
(3)为避免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需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在净化装置中和发生反应,生成无毒的和。实验测得,(、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①达到平衡后,仅升高温度,增大的倍数_______(填“>”“<”或“=”)增大的倍数。
②若在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则_______。
18.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均为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对二者的治理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设计通过硫循环来完成二者的综合治理,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I:
反应II:
反应Ⅲ:_________。
(2)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接触法制硫酸中的关键工序是SO2的催化氧化:。下,向容积为5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8molSO2和0.5molO2,发生反应,4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测得SO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60%。
①0~4min内,用O2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____________,的转化率为_________%。
②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此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若反应达到平衡时,压强为pMPa,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用含p的代数式表示,已知:分压=物质的量分数×总压)。
(3)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用CO来制备C2H4(电解质为碱性溶液),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b电极为________(填“阳极”或“阴极”)。
②写出a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
19.自热化学链重整制氢工艺的原理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25℃、101时,5.9g与足量反应生成放出47.2的热量,则在“空气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部分反应有:
(Ⅰ)
(Ⅱ)
(Ⅲ)
则反应的_______。
(3)“水汽转换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平衡常数),将天然气看作是纯净的(假定向水汽转换反应器中补充的水的物质的量等于甲烷的物质的量),若在t℃时进行转换,水汽转换反应器中某时刻、、、浓度之比为此时_______(填“>”、“=”或“<”),理由是_______。
(4)甲烷制氢传统工艺有水蒸气重整部分氧化重整以及联合重整等,工艺重整是一种联合重整,涉及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水蒸气重整反应:
部分氧化重整反应:
采用水蒸气重整的优点是_______;若上述两个反应在保持自热条件下(假设无热量损失),理论上1至多可获得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结果保留1位小数)。
20.纯橄岩为含镁的硅酸盐矿物,并含有MnO、Fe2O3、FeO、SiO2和一些有机物等杂质。工业上利用纯橄岩制备一水硫酸镁(MgSO4·H2O)的工艺流程如图:
(1)酸浸时温度控制在90℃~100℃之间,并且要连续搅拌2小时。
①连续搅拌2小时的目的是___。
②酸浸时适宜的酸度及用量对酸浸工艺十分重要,浓度过低,浸取不完全,浓度过高(>5mol/L)造成浆料黏度过大,出现“包团现象”,根据酸浸反应原理分析,造成浆料黏度过大的物质是___(填名称)。
(2)已知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且溶液的沸点随压强增大而升高。为了从滤液中充分回收MgSO4·H2O,采取将滤液蒸发浓缩、加压升温的方法结晶,需要加压升温的原因是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略
2.D
【详解】
略
3.A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生成H2,故A错误;
B.0℃、101kPa条件下的H2体积为44.8mL,其物质的量为0.002mol,则根据反应方程式得到关系式:Zn~H2SO4~ZnSO4~H2,n(ZnSO4)=n(H2SO4)=n(H2)=0.002mol,则用H+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故B正确;
C.结合B选项分析可知,用Zn2+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故C正确;
D.在反应过程中,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故可以通过测定溶液pH来测定反应速率,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4.C
【详解】
A.反应Ⅱ,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bd代表δ(CO)随温度的变化,则ac代表δ(CH4)随温度的变化,升高温度,δ(CH4)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逆向是吸热,正向是放热反应即△H1<0,故A正确;
B.乙容器相对于甲容器来说,反应速率增大(相当于在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二氧化碳和氢气),加压,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平衡时δ(CO)的量减小,因此曲线b表示甲容器中δ(CO)随温度的变化,曲线d表示乙容器中δ(CO)随温度的变化,故B正确;
C.590℃时反应10min,,,得到和,得到x=0.04,y=0.04,n(CO)=0.04mol,n(H2O)=0.12mol,n(CO2)=0.02mol,n(H2)=0.1mol,某容器中。则此时反应Ⅱ达到平衡,即υ(正)=υ(逆),故C错误;
D.根据C中得到的结论计算M点对应H2的总转化率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5.D
【详解】
A.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反应时间无关,A错误;
B.、、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改变时,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不为零,C错误;
D.若开始加入和,根据化学平衡的特点可知道平衡时核素存在于三种物质中,D正确;
答案为:D。
6.C
【详解】
A.在任何情况下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3v正(N2)=v逆(H2),说明氢气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v正(N2)=3v逆(H2)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相同,反应正向进行,不能据此判断反应为平衡状态,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反应在恒压绝热容器中进行,压强始终不变,因此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错误;
C.向恒压绝热容器中充入氮气,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C正确;
D.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小于92.4
kJ,D错误;
答案选C。
7.D
【详解】
A.重铬酸钾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加入溶液后,降低,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B.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固体,反应物增大,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导致增大,溶液颜色加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C.存在平衡:,生成的见光易分解,平衡正向移动,氯水保存在低温、避光条件下,抑制平衡正向移动,避免氯水变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D.存在平衡:,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对化学平衡移动没有影响,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故选D。
8.D
【详解】
A.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中,由反应物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的最小能量,该反应的活化能为E1,故A项正确;
B.依据图像分析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E1-E2,故B项正确;
C.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项正确;
D.图中虚线、实线表示的是有无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反应的活化能与温度无关,故D项错误;
选D。
9.C
【详解】
A.经历①过程之后氮气分子被催化剂吸附,并没有变成氮原子,因此不是氮氮三键断裂的过程,A错误;
B.①为催化剂吸附N2的过程,②为形成过渡态的过程,③为N2解离为N的过程,以上都需要在高温时进行;④⑤在低温区进行是为了增加平衡产率,B错误;
C.由题中图示可知,过程④完成了到两种过渡态的转化,N原子由Fe区域向区域传递,C正确;
D.催化剂只能通过改变反应的活化能而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因此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故化学反应不会因加入催化剂而改变吸热与放热情况,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0.D
【详解】
A.“浸取”时,将黄铜矿进行粉碎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A正确;
B.“没取”时,反应生成CuCl、和S,,B正确;
C.滤液中含有[CuCl2]-调节溶液的pH后,发生歧化反应除生成Cu外,还有,C正确;
D.“过滤3”所得滤液中含有HCl和CuCl2,均可以循环使用,D错误;
答案选D。
11.B
【详解】
A.标准状况下CCl4呈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A错误;
B.甲醛分子式是CH2O,乙酸分子式是C2H4O2,二者的最简式都是CH2O,其中含有4个原子,式量是30,所以3.0
g含甲醛的冰醋酸中含有最简式的物质的量是0.1
mol,则其中含有的原子数目是0.4NA,B正确;
C.N2与H2生成NH3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一定条件下,1
mol
N2与3
mol
H2充分反应生成NH3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故其中含N-H数目小于6NA,C错误;
D.H2O2溶液中加入MnO2,H2O2分解产生H2O、O2,每反应产生1
mol
O2,转移2
mol电子,则当产生0.1
mol
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2.A
【详解】
在温度、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相当于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对于反应,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减小,而对于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增大,但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比原平衡时的浓度大,则、均增大,综上所述答案为A。
13.D
【详解】
A.反应进行到12
s时产生0.6
mol
Z,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会同时消耗0.6
mol的X,则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X)==0.025
mol/(L s),A错误;
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X的浓度,平衡右移,但平衡移动的趋势是微弱的,最终达到平衡水X的转化率减小,B错误;
C.其他条件不变,12
s后将容器体积扩大为10
L,若平衡不移动,Z的浓度应为0.06
mol/L。但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导致Z的平衡浓度小于0.06
mol/L,C错误;
D.反应开始时n(Y)=3
mol,反应到12
s时产生Z的物质的量是0.6
mol,同时会消耗0.6
mol
Y,则12
s反应达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4.A
【详解】
A.根据反应可知,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图象可知,B、D点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继续加热,,即,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的,A错误;
B.该反应的,到平衡后继续加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正确;
C.由图象可知,B、D点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纯气体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所以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容积,重新达到平衡后,的平衡转化率不变,D正确;
答案选A。
15.D
【详解】
A.N原子能形成3个共价键,偏二甲肼的结构简式为,故A错误;
B.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在反应中做氧化剂,故B错误;
C.该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增加,,故C错误;
D.用表示键能之和,该反应(反应物)(生成物),故D正确;
选D。
16.B
【详解】
A.提高的分压,相当于增大的浓度,可提高反应速率,A项正确;
B.的过程中被还原,B项错误;
C.由反应历程图可知,两个氮原子上的加氢过程分步进行,C项正确;
D.大量氨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使催化剂吸附的表面积变小,反应速率降低,D项正确。
故选B。
17.0.021
减小
1050kPa前反应未达平衡状态,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NOz转化率提高
81.48kPa
<
0.25
【详解】
(1)在0~10min内,,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故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故答案为:0.021;减小;
(2)①反应在1050kPa前未达到平衡,随着压强增加,速率加快,NO2转化率增大,故答案为:1050kPa前反应未达平衡状态,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NO转化率提高。②在T2℃、1100kPa时,设起始NO2的物质的量为a,根据三段式:
,故答案为:81.48kPa;
(3)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小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浓度不变,故k正增大的倍数小于k逆增大的倍数;
②当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平衡时,,,故,故答案为:0.25。
18.
0.015
75
减小
阳极
【详解】
(1)根据反应方程式之间的关系:反应Ⅲ=反应II-反应I÷2,可得H3=H2-H1÷2,所以H3=-18.5;
(2)
此时SO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60%,则,可得x=0.3,
①,;
②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反应进行,所以平衡常数K减小;
③根据以上三段式可得:4min平衡时n(SO2)=0.2mol,n(O2)=0.2mol,n(SO3)=0.6mol,n(总)=0.2mol+0.2mol+0.6mol=1mol,所以;
(3)①该电解池为CO制备C2H4实验,a电极中CO反应生成C2H4,化合价降低得电子,为还原反应,故a电极为阴极,则b电极为阳极;
②电极反应式:。
19.
+211.9
<
根据碳、氢守恒得到,浓度商故v正<v逆
消耗相同量的甲烷产生的氢气多
3.6mol
【详解】
(1)25°C、
101kPa时,5.9g
Ni的物质的量为
=0.1mol,其与足量O2反应生成NiO放出47.2的热量,则1molNi与足量O2反应生成NiO放出472kJ的热量,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盖斯定律,将第II个方程式加上第III个方程式的2倍,再减去第I个方程式,再整体除以3,得到反应CH4(g)
+
NiO(s)=
CO(g)
+2H2(g)
+
Ni(s)
△H=
+211.9kJ.mol-1,故答案为:+211.9;
(3)根据甲烷中n(H):
n(C)=4:1,补充的水的物质的量等于甲烷的物质的量,根据碳、氢守恒得到
=3,即
=3,解得x=3,此时浓度商Q=
=
=1>0.75,
此时<;
(4)根据两个方程式分析得到采用水蒸气重整的优点是消耗相同量的甲烷产生的氢气多;若上述两个反应在保持自热条件下,即放出的热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设第一个反应消耗xmol甲烷,放出192xkJ热量,第二个反应消耗ymol甲烷,吸收748ykJ的热量
,消耗1mol甲烷,则得到x+
y
=1,192x
=
748y,解得x=0.8,y=0.2,因此理论上1mol
CH4至多可获得H2的物质的量为0.8mol×4+
0.2mol×2
=3.6mol,故答案为:消耗相同量的甲烷产生的氢气多;
3.6mol。
20.提高纯橄岩中镁的浸出率
硅酸
增大压强,溶液沸点升高,溶液能够达到较高温度,有利于MgSO4·H2O晶体析出
【分析】
分析流程过程,纯橄岩用硫酸进行酸浸,硅酸盐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盐和硅酸沉淀,MnO、Fe2O3、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硫酸盐和水,SiO2不与硫酸反应也不溶于硫酸,以滤渣形式除去,故滤渣Ⅰ的成分可确定。滤液中加入NaClO溶液,可将Fe2+氧化为Fe3+,将Mn2+氧化为MnO2,通过调节pH=5~6,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则可知滤渣Ⅱ的成分。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1)①浸出时升高温度、连续搅拌,其目的是提高纯橄岩中镁的浸出率;答案为:提高纯橄岩中镁的浸出率;
②酸度过大,生成更多的硅酸,硅酸不溶于水,所以容易形成包团现象,故答案为:硅酸;
(2)从图中可以看出,升高温度,有利于MgSO4·H2O晶体析出,增大压强,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能够达到较高温度,有利于MgSO4·H2O晶体析出。答案为:增大压强,溶液沸点升高,溶液能够达到较高温度,有利于MgSO4·H2O晶体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