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常用文言虚词
第一章
复
习
虚词概念
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虚词概念
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第二章
常用虚词(下)
何
何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疑问代词。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何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疑问代词。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何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副词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何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
樊哙说:“现在的情况怎样了?”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您凭借什么作战?
练习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
(3)豫州今欲何至?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6)徐公何能及君也?
什么
怎么样
哪里
多么
什么原因
怎么
乎
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语气助词。
例: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难道相公能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吗?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唉”等。
语气助词。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乎
介词相当于“于”。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的样子”“地”。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且
且
(1)表示递进关系。
连词
例: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
(2)并列关系,一般可翻译为“又”。
例: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的久长,身体强健又安康。
且
(3)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
连词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遭遇穷困但是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
(4)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古代的圣人,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且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副词
例: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
练习
(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2)不出,火且尽。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河水清且涟猗。
暂且
将要
将要
况且
表并列
若
若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代词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若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连词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如果凭吴国、越国的民众与中原国家来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
若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复音虚词。
例:若夫霪雨霏霏
如果遇上那阴雨连绵(的日子)
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
练习
(1)织自若。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样
如果
你
你
如果
所
所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助词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礼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
所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例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也
也
(1)表判断。
语气助词,表各种语气
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表陈述或解释。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2)表疑问。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因
因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要根据时势的发展趋势从有利的方面去引导它
(2)副词,“于是”、“便”。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
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
(3)动词,“沿袭”、“继续”。
例:蒙故业,因遗策。
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与
与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
例:客从外来,与坐谈。
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例:无乃尔是过与
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与
(4)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参加”等。
例:则与一生彘肩。
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
(5)与“与”有关的复合虚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练习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吾孰与徐公美
(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和
结交
和……比较
和
则
则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连词
(3)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则
(4)表并列,须两个“则”字连用,相当于“就”。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5)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例:非死则徙尔。
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连词
则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练习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如果
却
那么
就
者
者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我会把它收藏在家中,让后人读到它,能对我的志愿感到哀怜.
(2)定语后置句标志词,相当于“的”。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魏忠贤的混乱,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里,能有几个人呢
助词
者
(3)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4)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这些都是兵法中的大忌,可是曹操都这样做了。
助词
第三章
题型演练
1.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A.吏呼一何怒。
B.大王来何操?
C.豫州今欲何至?
D.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多么
什么
哪里
为什么
2.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
吾尝疑乎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儿寒乎?欲食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
介词,于,对
……的样子
表疑问,吗
表比较
3.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不出,火且尽。
A.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且何谓阁子也?
B
姑且
将要
尚且
表另提一事,“再说”
4.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更若役,复若赋。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B.吾儿,久不见若影。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B
如果
你的
……的样子
这样,如此
5.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
C.行将为人所并。
D.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D
指代事物“玉佩”
量词
表被动
名词,地方
6.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
表判断和肯定
表语气停顿
表感叹
表疑问,加强语气
7.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A.因求假暂归。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于是,就
随着,就着
经过,通过
凭借
8.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
)
例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A.竖子不足与谋!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吾与点也。
D.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A
介词,和,同
连词,和
赞许
等待
9.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入则孝,出则弟。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以身作则。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如果
表并列,就
名词,准则
副词,是
10.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
D
代词,……的人
用数词后,代指事物
用于时间之后,表……的时候
助词,引出判断或原因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