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1 07:1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当时民众(  )
A.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
B.出现与政府结盟倾向
C.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D.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
2.有学者说:“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下列项中,对“这场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签订的条约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亚罗号”事件是这场战争的借口
3.《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  )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4.《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旨在(  )
A.打开中国市场
B.掠夺中国劳动力
C.获得政治特权
D.获取海关管理权
5.清代乾隆以后,我国外贸出口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出口产品的主产地长期分离,直至1842年才被打破。这是因为1842年(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工业传入中国
C.外贸港口格局变动
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从不接受到逐渐承认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透明
7.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不平等条约时指出:“建立在这种不平等基础上的贸易,只能是以牺牲中国经济利益为前提的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下列项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条约内容是(  )
A.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C.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D.立为通商口岸,以便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8.“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该作者的身份是(  )
A.民国官员
B.朝鲜旅行者
C.华界市民
D.西方殖民者
9.如图出自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号亲历记》,该劫掠情形发生在(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有研究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当局最伤心的除割地偿金外,就是以后两国交际来往公文须用平等款式的一点;以堂堂的天朝,须与夷人用平等款式,真是“冠履倒置”“天翻地覆”了;但一时敌不住夷人的炮火,只好暂时忍受了。这表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军事工业的发展
B.清朝统治者传统外交观念浓厚
C.鸦片战争鼓舞了清廷锐意改革的决心
D.近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1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确理解是(  )
A.国家的一半是殖民地,另一半是封建社会
B.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C.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专制因素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
12.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奏称:“沿海文武员弁(低级文武官员),不谙夷情,震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由此推知,林则徐(  )
A.倡导主动了解外国情况
B.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全面分析中国落后根源
13.有学者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
A.导致反帝爱国运动空前高涨
B.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动摇了满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时说:“这从表而上看起来似乎调子很低,但其精神实质却是积极进取的,即通过技、器寻求传统文化革新的突破口,为西方先进文明的引进营造最初的滩头阵地”。这位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5.某思想家在自己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是(  )
A.《变法通议》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劝学篇》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
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且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刮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一喜。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借口征粮,借名采买……必罄尽其家产而后已。
——《张亨甫文集》
材料二 乾隆时期,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火器操法。福康安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也没有什么稀罕!”
材料三 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四 1835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英国用蒸汽机装备海军炮舰。那时候,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横行世界,到处进行殖民侵略。19世纪上半期,侵占印度,又不断侵略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社会状况。
(2)史料三反映了英国怎样的政策?其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史料四,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有利条件。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政府官员董宗远上书道光皇帝,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漫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根据史料二,指出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参考答案
1——15:CCAAC
CBDAB
DABAB
16.(1)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
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影响: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内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17.(1)清朝的封建统治腐败落后,欺压百姓;对外闭目塞听,虚骄自大,不愿意了解西方情况。
(2)政策:自由贸易。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迅速发展;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是“海上霸主”,海上交通无阻;在亚洲拥有侵华的前沿根据地等。
18.(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