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千里之地中,大部分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农业比较先进;百里之地中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农业生产落后。由此可知,西周前期
A.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的物质基础
B.分封制下用森严的等级制巩固宗法制
C.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物质基础
D.各诸侯严格按照补制规定履行权利义务
2.周公平定商遗民叛乱后,大封同姓诸侯,将原臣服殷商的诸侯安置于姬姓诸侯之间,将商部族分给各诸侯。此举
A.有效控制地方巩固政权
B.避免王族内部的斗争
C.抵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D.加剧诸侯分立的局面
3.有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
A.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步扩展
C.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D.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4.西周初年,周天子把不同姓氏的贵族集团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封建国家。这一做法
A.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B.打击了商王朝的残余势力
C.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利用
D.促进了华夏族的融合形成
5.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伟大国家。下列项中,属于商代文化遗存的有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骨镰
B.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和丝带
C.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蚕
D.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质地图
6.宗法制是西周王朝的首创,其核心的意义在于
A.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
B.稳定了政治秩序
C.是分封制的有益补充
D.国家本身的制度
7.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陈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胡滿属于西周时受封的
A.王族
B.功臣
C.古代帝王后代
D.周边归顺部落首领
9.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依据,在此处曾发掘出土一块不规则形残陶片,有研究者认为这块陶片表面存有多个字痕,与郑州二里冈早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牛骨刻辞、殷墟晚商文化出土的甲骨卜辞文句结构近似,疑似“社”“六”“蛇”“告”等文字,这说明
A.二里头遗址有助于研究早期陶器发展
B.夏朝时我国已经产生汉字
C.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结合可印证历史
D.研究历史必须有考古依据
10.据《尚书.多方》载,夏桀“不肯戚言(恤问)于民,乃大淫昏”“不克开于民之丽(不明白老百姓归附的道理),乃大降罚”。这表明了
A.夏朝灭亡的原因
B.分封制的弊端
C.王位世袭的影响
D.宗法制的作用
11.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12.出土的殷墟甲骨刻片记载,商王武丁时有许多封国,如封在雀地的称“侯雀”,封在宋地的称“子宋”,封爵有侯、伯、子、男、任、田、亚、妇等数种。据此可知
A.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可信史料
B.井田制度和宗法文化在商朝时已经孕育
C.土地分赐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
D.各诸侯的土地不允许私自转让
13.春秋早期,“藉田以力”仍然存在,农人在种私田之外,还须共桃公田,承担力役。后来,“无田(佃)甫田(公田),维莠(狗尾草)骄骄”的现象逐渐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劳役地租不断瓦解
B.君主集权日渐式微
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井田制逐步被破坏
14.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
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
15.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并迁九鼎于此。周成王这些举措旨在
A.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管辖不断扩大的疆域
C.消除宗法分封制的弊端
D.加快黄河流域的开发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周实行的公田制下,国君和采邑主只许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到了东周时期,公田制已不能适应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数收税,自此田地有粟米之征。随着公田的废除,私田失去意义,农民间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去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多田人逐渐成为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成为农民阶级。赋税制的变化,标志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草莱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国赋役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赋役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
三、论述题
17.周朝俨然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周朝的旧国当中,从没听说过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国,却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绝无,亦稀有。但在周朝,则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商、周间的这一大差异产生了以下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前商朝大大扩张了,王室的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号是“天王”,通俗的称号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编写一幕发生在周代诸侯之间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商周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商周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说明周朝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
参考答案
1.C2.A3.A4.D5.C6.B7.C8.C9.A10.A11.C12.C13.C14.B15.B
16.(1)变化:废除公田制,实行税亩制。原因: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开垦增多;战争频繁,军费巨大;农夫耕种公田与供应军役的矛盾。
(2)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保障赋役的征收、征派;促进了新的阶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了重农和民本思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
17.(1)示例
主题:分封制——虽非王之姻亲,但你我殊途同归。(宋、齐国国君在去镐京述职的路上偶遇)宋君:(微笑)同路同路。老兄,祖上……齐君:(拱手)姜姓,侯爵。只因祖上(太公)助周武王灭商,而被封国建邦。老弟,祖上又是……宋君:(无奈、惭愧)我系商后裔,因纣王不道而灭国,承蒙武王垂怜被封故地。
齐君:是啊是啊,我辈应竭力尽忠大王。(无比荣幸的样子)
(2)说明:周人对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采取封建制,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诸侯国,逐渐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及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