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1.4问题解决(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1.4问题解决(4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01 05: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问题解决
第1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7页的例1以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的第1~4题。
育人目标
1.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
2.能借助线段图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在例题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6.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单位“1”与所求量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
学习评价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能借助线段图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过程性评价)
2.运用已学知识,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评价)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45公顷的是多少?(3)
的是多少?
2.追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3.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独立列式计算,再反馈
交流小结
探索新知
学习例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
乘法问题
1.出示例题,初步理解题意。
(1)课件呈现主题图。
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2)怎样理解“已经行了全程的”,这里的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小结:把哪个量平均分成若干份,那个量就是单位“1”,也叫做标准量,这里是把全程平均分成3份,所以全程是单位“1”,也就是标准量;已经行了的路程是和全程比较的量,叫做比较量。
2.画线段图理解。
要求:你能把这道题的题意用线段图画出来吗?
学生试着画线段图,教师巡视并适时引导,抽生展示讲解,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和学生共同完成线段图,并板书。
3.列式解答,完善解题过程。
(1)仔细观察线段图,求已经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的什么?
(2)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并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预设1:84÷3×2=56(千米)
预设2:84=56(千米)
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分别提问:你怎么想的
预设1:“已经行了全程的”,就是行了84千米的,即把84平均分成3份,已经行的路程占这样的2份,先算出1份,再算出2份是多少。
预设2:“已经行了全程的”,就是行了84千米,求84千米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回顾思路,总结方法。
回顾刚才这道题,你认为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用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相对应的数量。
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独立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再展示讲解。
独立列式计算。
展示汇报,集体评议。
讨论总结方法。
在例题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美。
课堂练习
1.第8页课堂活动第1题。
(1)课件呈现练习题图。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知道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这里的是指谁占谁的,把“谁”看作单位“1”?(非洲是表示单位“1”的量,是指亚洲陆地面积占非洲的。)
分别让学生说出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讨论后得出:
北美洲陆地面积占非洲的;南美洲陆地面积占非洲的;南极洲陆地面积占非洲的;欧洲陆地面积占非洲的;大洋洲陆地面积占非洲的;
(2)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教师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对于求6个洲的面积问题学生容易求出,如果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两步问题或两步以上问题,可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但不做要求。
(3)建构模型:为什么求各大洲的面积都用乘法?
小结:知道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相对应的数量(比较量)。
2.练习二第1题。
把什么看作单位“1”?你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出方法。
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独立提问并解答再展示交流。
讨论小结
独立完成,再展示汇报,并小结。
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专项练习
1.从下列句子中,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
(1)科技书有1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

(2)故事书有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

(3)一件上衣200元,一条裤子的价钱和上衣价钱的相等。(

(4)1刻钟是1时的。(

小结:哪个量的几分之几,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
独立完成,再展示汇报,并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现实中相关的简单问题。你认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还有什么疑问?
回顾,交流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
设计
问题解决
84÷3×2=56(千米)
84×=56(千米)
答:已经行了56千米。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
教学
反思
第2课时
问题解决(二)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7页的例2以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的第6~8题。
育人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问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连乘问题。
2.在经历解决分数连乘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玫瑰面积种植这个实际的解决,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在例题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6.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评价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能借助线段图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过程性评价)
2.运用已学知识,能正确解答简单的连乘问题。(练习评价)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复习引入
1.指出下面语句中表示单位“1”的量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并说出等量关系式。
(1)六一班人数是六二班人数的。
(2)乙是甲的。
(3)乙的相当于甲。
(4)一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倍。
2.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1)张伯伯有20公顷土地,他用这些土地的种玫瑰,张伯伯种了多少公顷玫瑰?
(2)张伯伯种玫瑰,种了15公顷,其中种植红玫瑰的面积占玫瑰种植面积的。张伯伯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
3.引新。
刚才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独立找单位“1”的量,并列出等量关系,再汇报交流。
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
探索新知
学习例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问题
1.出示例题,初步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2:张伯伯把20公顷土地的用来种玫瑰,其中种植红玫瑰的面积占玫瑰种植面积的。张伯伯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
(1)找一名学生读题并提问: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审题,教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中的和单位“1”一样吗?“表示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表示什么意思?单位“1”又是谁?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反馈得出: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样。是把20公顷看作单位“1”,它表示把20公顷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种玫瑰。是把玫瑰种植总面积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种植的红玫瑰面积占种其中的3份。
2.画长方形表示数量关系。
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20公顷的土地,你能试着画图表示题中的信息吗?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师课件展示:
3.尝试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该怎样列式?你能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并指导学困生。
然后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预设1:20=15(公顷)
15×=9(公顷)
预设2:20×=9(公顷)
预设3:××20=9(公顷)
20×(×)=9(公顷)
4.分析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1)抽生说出预设1和预设2的解题思路。
提问:谁来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后,同桌互相说说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小结:第1、第2这两种方法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先求玫瑰的种植面积,就是求20公顷的是多少,单位“1”是20公顷。再求红玫瑰的种植面积,它占15公顷的,单位“1”是15公顷。
(2)交流第3种解法。
观察第3方法,你能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吗?小组讨论。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和课件演示并小结:玫瑰的面积是20公顷的,红玫瑰的面积又是玫瑰面积的,所以红玫瑰的面积就是20公顷的的。
×也就是先算出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就转化为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
,即20的
是多少?
5.比较观察。
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不同点:以前学习的都是一步分数乘法的问题,单位“1”的量有一个。这节课学习的是分数连乘的问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板书课题:分数连乘问题)单位“1”的量有两个,但是要找准每个分数对应的单位“1”。
解题时,可以先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求出得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先求出所求量占总的单位“1”的几分之几,即把两个分数相乘,再用总的单位“1”乘这个算出来的几分之几。
交流获取的信息和问题。
讨论交流。
独立画图,然后全班交流。
思考并尝试解决。
然后汇报交流。
交流解题思路,最后同桌互相说说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小组讨论第3种解法的思路,再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例题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美。
通过玫瑰面积种植这个实际的解决,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1)出示第2题
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分别是哪一个量?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问题1: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
问题2:哺乳类动物有多少种?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分数都是以谁为单位“1”,所求问题和哪个条件有关?
理解题意。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明确思路后,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评价。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收获和疑问。
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7、8题
独立完成
板书
设计
问题解决(分数连乘)
20××=9(公顷)
20×(×)=9(公顷)
答:张伯伯种了9公顷红玫瑰。
教学
反思
第3课时
问题解决(三)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3以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的第9、11、12题。
育人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熟练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4.在例题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5.
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评价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清晰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性评价)
2.运用已学知识,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评价)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谈话引入
1.教师语:超市里每到节假日都会开展一些促销活动,你知道的促销方式有哪些?
预设1:有买100元返50元代金劵的。
预设2:有买二送一的,也有买五送一的。
预设3:有打8折的。
……
2.揭示课题:这些促销活动都跟数学有关,有的还直接应用了分数乘法计算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全班交流
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初步理解题意。
(1)课件呈现例3主题图(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农资超市也开展了一些促销活动,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2)理解“原价的”。
提问:“按原价的出售”是什么意思?
明确:按原价的出售是指现在的售价占原价的,原价是单位“1”。既可以理解为每件农具都是按它原价的出售,也可以理解为几件农具的总售价是原价和的。
2.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1)提问:买喷雾器、水泵、背篓各1个,250元够吗?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并帮助学困生。
(2)反馈交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设1:
先算3种农具原来的总价:50+15+320=385(元)
再算出3种农具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385×=231(元)
250>231
所以250元钱够买3件农具。
预设2:先算出每件农具现在的售价:
喷雾器:50×=30(元)
箩筐:15×=9(元)
水泵:320×
=192(元)
再算3件农具现在的总价钱:30+9+192=231(元)
所以250元钱够买3件农具。
(3)还可以怎样解决?
预设3:列表解决。
1喷雾器1个背篓1个水泵合计原价50元15元320元售价
(4)对比方法,积累经验
提问:对于这几种解题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解法1和解法2就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选择自己理解的、简洁方法。
3.即时练习。
如果这些农具按原价的出售,250元钱够吗?
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
观察交流信息,然后独立填写,再展示汇报。
自由发言。
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评价。
在例题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练习
1.第8页课堂活动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练习时,先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
洗衣机的定价是未知的,必须先求洗衣机的原定价,然后再求两台一共的总现价。
2.
练习二第9题
2.一本故事书160页,小刚看了60页。想一想,爸爸和小刚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刚:剩下的比全书的多15页。
爸爸:剩下的比全书的少20页。
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反馈时,让学生明白,按照小刚的说法,全书×+15页=剩下的页数,按照爸爸的说法,全书×-20页=剩下的页数,然后计算出结果,最后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再交流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收获和疑问。
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1、12题
独立完成
板书
设计
问题解决(分数连乘)
方法1:
方法2:
先算3种农具原来的总价:
先算出每件农具现在的售价:
50+15+320=385(元)
喷雾器:50×=30(元)
再算3种农具现在的售价:
箩筐:15×=9(元)
385×=231(元)
水泵:320×
=192(元)
250>231
再算3件农具现在的总售价:
所以250元钱够买3件农具。
30+9+192=231(元)
250>231
所以250元钱够买3件农具。
教学
反思
第4课时
解决问题(四)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的第10、13、14题,思考题以及补充练习。
育人目标
1.熟练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练习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4.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6.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批判质疑能力和合作意识。
7.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美。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清晰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性评价)
2.运用已学知识,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练习评价)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相关知识。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跟这部分知识相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并提高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课题)
基本练习
1.找出各题中单位“1”的量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①一本故事书150页,小红看了这本书的。小红看了多少页故事书?
②李阿姨家上个月的收入是4400元,其中用于生活开支。用于生活开支多少元?
2.看图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说出列式的依据。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对应的量。
3.一袋大米原价70元,现在按原价出售,老王一次买4袋,需要多少元?
小结:按原价的几分之几出售,就是把原价看作单位“1”,原价×几分之几=售价
独立分析并解答,再汇报交流。
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美。
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4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第1次普查:44×-1=21(个)
第2次普查:44×+1=53(个)
(3)比较,沟通练习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单位“1”都是已知的,单位“1”相同;
生2:第一题是比单位“1”的几分之几多几,就用单位“1”×几分之几+多的数。
生3:第二题是比单位“1”的几分之几少几,就用单位“1”
×几分之几-少的数。
生4:我发现今天所学知识都是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小结:求比单位“1”的多几或少几的数,就用单位“1”×±几。
2.根据已知条件、问题及算式,补充条件。
化肥厂四月份生产化肥960吨,—————,下半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960
条件———
960+20
条件———
960-20
条件———
独立完成,再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
独立完成,再交流汇报。
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拓展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举例说明。
吨和意义不同,要比较两堆稻谷的质量,要看单位“1”的大小。
当两堆稻谷都正好是1吨时,那么它们剩下的同样重。
1-=(吨)
1-1×=(吨)
如果两堆稻谷都大于1吨时,那么第一堆剩下的重。
假设都是4吨:4-=3(吨)
4-4×=1(吨)
如果两堆稻谷都小于1吨且不少于吨时,那么第二堆剩下的重。
假设都是吨:-=(吨)
-×=(吨)
2.引导质疑:对这个结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谁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结合线段图明白其中的道理。
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举例说明,最后汇报交流。
质疑,结合线段图理解。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批判质疑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回顾,交流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0、13题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
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分数乘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问题解决
分数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