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6.3问题解决练习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6.3问题解决练习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01 06: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问题解决练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练习二十一第7、8题,11~14题及思考题。
育人目标
1.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实用之美。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评价设计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基本练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运用前面研究的方法继续解决分数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练习)
2.练习二十一第14题。
(1)学生读信息,并说一说是如何理解两个小题中的分率。
(2)找出每题中的数量关系。
10岁儿童平均每分心跳次数×(1+)=新生儿平均每分心跳次数
10岁儿童平均每分心跳次数×(1-)=青少年平均每分心跳次数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读信息,并说一说是如何理解两个小题中的分率。再找出每题中的数量关系,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强化提高
1.练习二十一第7题。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知道这道题都是以谁为单位“1”?要求第2年比第1年少多少公顷?必须先求出什么?
(2)学生讨论后,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抽学生到黑板板演。
解法(一):1840×-1840×
解法(二):1840×(-)
(3)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第2种解法。提问:-求的是什么?
1840×(-)求的又是什么?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小结:本题既可以先分别求出每年的退耕还林公顷数,也可以先求出第2年完成的比第1年少的占计划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这道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交流所提问题。重点分析:(1)两年共退耕还林多少公顷?(2)还剩多少公顷?
2.练习二十一第8题。
(1)学生读信息,并说一说在这些信息中,哪句是最关键?怎样理解?
学生反馈:把上衣的价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裤子的价格占其中的1份,一套衣服的价格相当于有这样的4份。
(2)你们能说出哪些数量关系?
全班反馈,教师板书等量关系:
上衣的价格+裤子的价格=一套衣服的价格
上衣的价格×=裤子的价格
上衣的价格×(1+)=一套衣服的价格
(3)根据这些等量关系,你能解决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的问题吗?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抽学生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解设上衣的价格是元。
+=320
=320
=240
方法二:320÷(1+)=240(元)
方法三:320÷(1+3)×3=240(元)
对于不同的解法,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解题思路。
小组讨论:比较几种解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读题获取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一生板演并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小结解题方法。
读题获取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交流列出的不同等量关系。
独立完成,再汇报不同的解题思路,比较各自的特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实用之美!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练习
1.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信息。
2.让学生理解两句分率句中的“”。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单位“1”是不同的,第一个对应的成本价,后一个对应的是提高后的定
价。
3.学生独立解答。
4.汇报解题思路。
方法一:假设成本是30元,再逐一算出定价和最后的售价。
方法二:直接比较法。提高后的定价的比成本价的金额大,所以卖出后会赔。
5.小结。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没有具体数量,我们可以根据题中的分率设定一个数据,再进行解答。
学生读信息,理解两句分率句再独立解答,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课堂小结
通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1~13题。
板书
设计
问题解决练习课
方法一:解设上衣的价格是元。
方法二:320÷(1+)=240(元)
+=320
=320
方法三:320÷(1+3)×3=240(元)
=240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