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第13~15题,练习二十四第19、20题。
育人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掌握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换的方法,正确灵活的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的变换和位置确定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构知识框架、感知知识之间的联系,树立联系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反思的好品质。
5.在画图与确定位置中感受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6.在描述位置关系、路线图,绘制路线图的过程中,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学习重难点
根据比例尺缩、放图形,按要求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习评价设计
1.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的变换和位置确定的过程。
2.根据具体要求正确画出放大、缩小后的图形。
3.根据比例尺正确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根据方向和距离正确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梳理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中国地图。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想一想制图师傅是怎么绘制这幅中国地图的。
生:制图师傅是把我们国家的版图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制成的。
今天我们来复习有关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我们学习了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哪些知识?小组内交流整理一下。
引导学生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回忆所学知识,然后抽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知识网络。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比例尺
确定物体的位置
我们先复习图形变化。
观察交流。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点,形成统一的知识网络。
感受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复习图形变化
1.整理比例尺的知识。
出示2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
这两张中国地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造成了它们之间的不同?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图形的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与放大或缩小的联系。
生1:形状相同,大小不同。它们是相似图形。
生2:是因为它们缩小的数值不同,所以他们的大小不同
生3: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所以他们的大小不同。
由此可见,在图形的变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放大或缩小的数值,即比例尺。
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比例尺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比例尺的知识。
2.应用比例尺。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第13题。
找一张中国地图,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做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要求:(1)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2)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
出示2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
让多名学生说出这2张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是什么类型的比例尺以及它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cm。
我们找到了比例尺,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接下来按照题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地图合作完成这道题。
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
学生汇报展示计算过程,总结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1)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第14题。
让学生读题,分析问题信息,寻找需要的条件。
从题目中你得到那些信息?要画出这张全家福照片的平面图,需要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要知道画在图上照片的长和宽,而不是照片实际的长和宽
。
我们在描述图形长度时一定要说清楚长和宽是照片(图形)实际的长和宽,还是画在图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一定要区分开是实际距离还是图上距离。
怎样由照片的实际长度来求图上的长度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这张照片各边缩小为原来的,就是求各边原来长度的是多少。
请同学们算出图上的长和宽。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全班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按计算出来的长和宽,画出这张全家福照片的平面图。
总结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根据实际长度计算出图上长度,然后再按图上长度画出图形。
(2)
沟通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与比例尺的联系。
展示2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课件展示缩小的2张全家幅照片。
比较这2组图,它们分别是怎么得到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理解认识到:不同的方法都得到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比例尺是有联系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把这张照片各边缩小为原来的”?
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把这张照片各边缩小为原来的,就是指照片缩小后的各边长度和原来长度的比是1:8,缩小后的各边长度是图上距离,照片原来各边的长度是实际距离,所以这张照片平面图的比例尺是。
总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比例尺是有联系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都要用到比例尺。
观察,讨论交流两张中国地图的不同。
回顾整理比例尺的相关知识。
理解题意,交流比例尺的意义。
小组合作完成。
展示汇报交流。
交流获取的数学信息,寻找需要的条件。
讨论交流方法。
独立计算图上的长和宽,再展示汇报,集体订正,并画出平面图。
观察比较,讨论交流2组图的异同。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确定物体的位置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只知道距离或方向,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参照点后,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第15题。
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生:测量出图上的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后填表。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确定方向的方法,随时纠正学生在测量图上距离的错误操作方法。
学生完成后,把填写的表格进行展示订正。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确定方向的?怎样计算实际距离?
你能以街心花园为参照点,描述学校、医院和剧场所在的位置吗?
要求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地方所在的位置,重点强调这些地方所在的方向和位置,明确遵循先描述方向,后说明距离的表述方式
。
如果从学校到体育馆,应该怎样走?从学校到医院,又该怎样走?从学校到剧场呢?
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点变了,方向发生了变化,距离没有变。重新选择参照点后,如何利用原来的数据确定方向,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重点指导“转向的问题”。再一次明确遵循先描述方向,后说明距离的表述方式,力求简洁清楚明了。
你还能从图上提出哪些问题?
组织小组交流或两人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说从剧场到学校、从剧场到医院、从剧场到体育馆该怎样走等问题。
抽出:“从学校到剧场怎样走?从剧场到学校怎样走?”,让学生分析比较。最后总结: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参照点,再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回顾交流确定物体位置需要知道的的条件。
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完成,填表,再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地方所在的位置。
小组交流。
分析比较小结。
在描述位置关系、路线图,绘制路线图的过程中,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达标反馈
1.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长江的图上距离是80cm。那么在比例尺是1:12000000的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2.在小可画的平面图上,小可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cm,到图书馆的距离是3.5cm。小可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100m,小可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多少米?
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9、20题。
板书
设计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比例尺
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