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6.《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体会伏笔的作用。
3.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体会伏笔的作用。
3.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教学难点】
体会伏笔的作用。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的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的惹人喜爱而把它当作宠物来养。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duó)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能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郑振铎【duó】(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猫》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受“五四”时期提倡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宣扬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及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sè)
诅(zǔ)骂
懒惰(duò)
怅(chànɡ)然
蜷(quán)伏
衔(xián)着
虐(nüè)
待
惩(chénɡ)戒
怂恿(sǒnɡ
yǒnɡ)
郁(yù)闷
妄(wànɡ)下断语
4、形似字辨析
详(xiánɡ)安详
诅(zǔ)诅咒
译(yì)翻译
祥(xiánɡ)祥和
沮(jǔ)沮丧
择(zé)选择
5、词语积累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四、合作探究
1、视频片段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三只猫各有什么样的来历?外形、性情各有什么样的特征?“我”和家人对它们的态度怎样?三只猫各有什么样的结局?对它们的亡失或屈死“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这几方面给三只猫建立小档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汇报,老师再总结。
(学生交流、展示)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态度
结局
我的情感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色的毛
很活泼
很喜欢
病死
一缕酸辛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
被它吸引
丢失
怅然愤恨诅骂
第三只猫
从门口捡来的
毛色花白。不好看
不活泼懒惰、天生忧郁
不喜欢可有有无
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
2、“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开门见山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结尾的作用。
3、速读课文,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哪些形态
明确: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自身的形态,刚送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4、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一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们”
对它的喜爱。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明确:那小猫的动作、情态,表现了它玩耍时可爱的样子,体现了“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明确: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5、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6、经过上面的分析,请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好看)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活波、有趣)
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很受喜爱)
7、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二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明确:“跑”
“爬”“扑”“捉”“跃”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小猫,这只小猫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3)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明确;表达出“我”对小猫捉到老鼠后的惊喜之情,说明“我”对小猫的喜爱更深了一层。
8、经过上面的分析,请你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太活泼了、不怕人、有本领,非常受喜爱
9、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明确:“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明确;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3)有一天,它因为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明确:“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
明确:“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10、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长相不美观、性格不讨喜、没有贡献
11、请简单概括三只小猫的特点,并朗读相关的段落。
明确:第一只猫:
活泼可爱(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只猫:
更活泼、更有趣(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第三只猫:
不活泼、可怜(齐读文章十五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小结: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只猫的故事娓娓道来,而三只各不相同的猫活灵活现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作者注重细节描写,细心观察的结果。我们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但在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平静的叙事当中还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郑振铎
第五单元
第16课
猫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的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的惹人喜爱而把它当作宠物来养。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duó)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能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体会伏笔的作用。
3.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作者简介
郑振铎【duó】(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猫》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受“五四”时期提倡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宣扬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及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预习检查
1、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
逗乐
一缕
倚靠
衔着
消耗
忧郁
懒惰
怂恿
安详
乞丐
预警
怅然
蜷伏
叮嘱
惩戒
悲楚
诅骂
冤枉
虐待
芙蓉鸟
污涩
畏罪潜逃
妄下断语
红绫
dòu
lǚ
yǐ
xián
hào
yù
lǎn
duò
sǒnɡ
yǒnɡ
xiánɡ
qǐ
jǐnɡ
chànɡ
quán
dīnɡ
zhǔ
chénɡ
chǔ
zǔ
wǎnɡ
nuè
fú
rónɡ
qián
duàn
sè
wànɡ
wèi
líng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抢救
(
)呼天抢地
(
)咯吱
(
)吱声
抢
吱
qiǎng
qiānɡ
zī
(
)提高
(
)提防
提
dī
tí
zhī
(
)笼子
(
)笼罩
lóng
lǒnɡ
笼
提:
语境记忆法:我们要提(tí)高警惕,时刻提(dī)防着敌人的进攻。
预习检查
形似字
quán(
)伏
juàn(
)怠
zǔ(
)骂
jǔ(
)丧
蜷
安xiáng(
)
xiáng(
)和
chàng(
)然
为虎作chāng(
)
倦
详
祥
诅
沮
怅
伥
预习检查
3、词语积累
(1)蜷伏:
(2)怂恿:
(3)怅然:
(4)污涩:
(5)提心吊胆:
(6)悲楚:
(7)妄下断语:
(8)畏罪潜逃:
弯着身体卧着。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肮脏且不光滑。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悲伤凄楚;悲苦。
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犯罪后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合作探究
1、视频片段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三只猫各有什么样的来历?外形、性情各有什么样的特征?“我”和家人对它们的态度怎样?三只猫各有什么样的结局?对它们的亡失或屈死“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用横线勾画出相关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从这几方面给三只猫建立小档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汇报,老师再总结。
合作探究
项
目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态度
结局
我的情感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合作探究
1、点击图片视频片段朗读
项
目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态度
结局
我的情感
第一只猫
(1、2)
第二只猫
(3—14)
第三只猫
(15—34)
从隔壁
要来的
从舅舅家
要来的
从门口
捡来的
花白色的毛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
不好看
很活泼
更有趣
更活泼
不活泼懒惰
天生忧郁
很喜欢
被它吸引
不喜欢
可有有无
病死
丢失
蒙冤死亡
一缕酸辛
怅然愤恨
诅骂
难过良心
受伤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开门见山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结尾的作用。
合作探究
明确: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自身的形态,刚送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3、速读课文,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哪些形态
合作探究
4、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一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们”
对它的喜爱。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合作探究
4、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一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明确:那小猫的动作、情态,表现了它玩耍时可爱的样子,体现了“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明确: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5、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合作探究
6、经过上面的分析,请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好看
活泼、有趣
很受喜爱
合作探究
7、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二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跑”
“爬”“扑”“捉”“跃”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7、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二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3)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小猫,这只小猫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表达出“我”对小猫捉到老鼠后的惊喜之情,说明“我”对小猫的喜爱更深了一层。
合作探究
8、经过上面的分析,请你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乱跑、爬树、捉蝴蝶
跑到街上晒太阳
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太活泼了
不怕人
有本领,非常受喜爱
合作探究
9、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合作探究
9、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小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3)有一天,它因为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
“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合作探究
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
长相不美观
性格不讨喜
10、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
没有贡献
合作探究
第一只猫:
活泼可爱(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只猫:
更活泼、更有趣(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第三只猫:
不活泼、可怜(齐读文章十五自然段)
11、请简单概括三只小猫的特点,并朗读相关的段落。
课堂小结
小结: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只猫的故事娓娓道来,而三只各不相同的猫活灵活现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作者注重细节描写,细心观察的结果。我们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但在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平静的叙事当中还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板书设计
猫
(1、2)
(3—14)
(15—34)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病亡——
一丝酸辛
丢失——怅然、愤恨
屈死——难过、愧疚
再养猫
久不养猫
永不养猫
1、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相关词语和句子
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
技巧总结:
2、把握文章中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猫》九图导览学习流程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合作交流】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合作交流】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合作交流】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我”凭什么断定一定是那只猫咬死了鸟
【合作交流】猫会吃鸟这是常理,这只猫曾经凝望着鸟笼,所以“我”武断地认定是那只猫咬死了鸟。
11.“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句中的“好像”一词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好像”一词表明“我”认为猫是在吃什么东西根本就是一种猜想,写出了作者因为自己不喜欢第三只猫等情感因素造成武断的认定。
1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合作交流】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鸟是被它咬死的,并用木棒打它。这个过失因猫的死亡而永远无法弥补。这使“我”良心发现之后感到内疚和悔恨,使“我”更加难过。
1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4.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合作交流】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5.全文先后写了三只猫,在材料的安排上有详有略,请写出这些安排的详略情况及其理由。
【合作交流】第一只猫写得简略,第二只稍详,第三只猫写得最详细,这样安排,是因为三只猫虽然都是弱小的动物,但前两只逗人喜爱,第三只却令人讨厌。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不幸的,都令人同情,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显得更为不幸,更令人同情,这就使得它在全文中处于突出的地位,让人清楚地感知,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技法
读写迁移
形神兼备
综合评价
目标导航图
语文知识图
整体把握图
结构层次图
质疑问难图
细读对话图
主旨归纳图
艺术特色图
素养提升图
实践活动
拓展演练
总结写法
欣赏特色
通读课文
思考问题
思前想后
贯通文意
文学文体
字词积累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阅读导航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的生命也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与那些用血肉之躯供我们吃穿、赏玩、奴役的生灵们的相处方式呢?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理清脉络
绘制图示
回扣结构
圈画批注
反思阅读
质疑问难
把握结构
概括层意
走出文本
归纳感悟
知人论世
明确主旨
细读语段
品味揣摩
结合问题
对话交流
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训练默读能力,重点是边读边做圈点勾画。另外,文中有许多精彩语段,可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学习一下做摘录的方法。
文章回顾了自己养猫的经历。对这三只猫,作者能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用生动细致的细节加以表现。三只形态各异,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时要注意反复阅读有关的段落,学习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法。
文章不仅写猫,更写了人的感情和心理活动。每一只猫的得失,可以说都在作者及其家人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让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愤怒,为之悔恨……作者把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细腻。学习时要注意在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悟其中情感的细微之处。
第三只猫不讨人喜欢,但在文中占的篇幅和分量最重,其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思索。学习时可以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猫》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猫》
语文知识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读读写写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铎(duó)
忧郁(yù)
怂
恿(sǒng
yǒng)
蜷伏(quán)
污涩(sè)
红绫(líng)
悲楚(chǔ)
妄下断语(wàng)
怅然(chàng)
冤枉(yuān)
辩诉(biàn)
惩戒(chéng)
红líng(绫)
徜yáng(徉)
quán(蜷)伏
zǔ(诅)咒
jǔ(沮)丧
记记背背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忧郁:忧伤愁闷。
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怂恿、煽动辨析
二者都有鼓动别人做某事的意思。“怂恿”别人做的,不一定是坏事。如:李青怂恿小刚去上海发展。“煽动”指鼓动(别人去做坏事)。如:在这股阴风的煽动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吴吉昌当作斗争对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例句:听到那个可怕的故事后,林林总提心吊胆的。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例句:天黑下来的时候,远处的山峦若有若无。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例句:湖南一名乡镇干部贪污1.3万畏罪潜逃,16年后自首。
《猫》
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猫》
结构示例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要来的
要来的
拾来的
花白
黄色
花白
活泼
活泼
不活泼
病死
丢失
亡失
喜欢→酸辛
提心吊胆→怅然
不喜欢→难过、自责
对比
《猫》
质疑问难
1.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忏悔之情?
2.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这是文中的一个难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我”的心理和思想加以体会、分析。第三只猫确有不少不讨人欢喜的地方,但这是它的天性,其实它并不干坏事。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这样的教训是太多了。还是应该重证据,绝对不能搞莫须有。因为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我”的武断,使黑白颠倒,篇末是“我”的忏悔。能忏悔,就算难能可贵了。忏悔出于良心的自责。在“我”看来,“我”和猫在这件事中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不能;“我”是强势,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作者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所以这份忏悔来的非常真诚而感人。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这里举出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供参考。
第一种观点认为,《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对第一只猫的描写不只表现了对猫的深挚的惋惜之情,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旧时代人生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作者表达了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控诉,无疑寓有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第三只猫的不幸命运有着更为丰富的寓意。第三只猫整天郁郁寡欢,大概是因为有什么不幸的遭遇,而悲叹自己悲惨的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然而它因此而遭怀疑,以致屈死,这正是在动荡不安的旧中国,那些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艺术写照。坚持写实主义的作者,又一次在描写生活琐事中,表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对弱者的同情。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的寓意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武断。这本是人生的正常样态,但在旧中国却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酿成了多少悲剧!
第二种观点认为,《猫》的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这个寓意和主题包含在“我”对第三只猫的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之中,并可以通过这一典型事例的联想、归纳,鲜明地揭示出来。
本来,一个喜欢猫的人,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美丽活泼的猫固然爱恋之,而对于不甚美貌的、瘦弱的、忧郁的小猫,更应十分怜悯,备加关照。但“我”并非如此,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重要环节,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
为了鲜明地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显示了“我”对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抓住这个问题深挖细掘,就会逐步触及作品蕴含的深刻寓意和主题。就会明白:原来“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我”完全是凭感情用事,完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可用来“玩耍”,于是“我”就深深地爱它们,把它们奉为掌上明珠。第三只猫是忧郁的、瘦弱的猫,不能给人带来半点乐趣,“我”起初就对它没有好印象,于是对它的一切都看不顺眼,当后来一只芙蓉鸟被咬死时,“我”就偏听偏信,妄下断语,把罪名横加在它的头上,狠狠地给它惩戒,造成了它两个月后无辜死亡的悲剧。黑猫的出场,使第三只猫的冤案大白,于是“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我”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醒悟到自己造成这过失的原因。作品的寓意和主题即蕴含于此。
《猫》
细读对话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8.“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10.“我”凭什么断定一定是那只猫咬死了鸟
11.“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句中的“好像”一词有什么作用?
1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4.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15.全文先后写了三只猫,在材料的安排上有详有略,请写出这些安排的详略情况及其理由。
《猫》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
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
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
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猫》
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2.抓住特征细致描写,描写逼真传神。
3.对比手法的运用。
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文章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猫的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作者写了三只猫,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不仅乱跑,还会爬树,会扑蝴蝶,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常常“蜷伏”,还钻到火炉底下,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对三只猫的描写都抓住了其最明显的特征,且描写逼真。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流浪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第三只猫形态和前两只猫形成对比;三是第三只猫懒惰的性情,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形成对比。将大家对第三只猫的冷淡的感情与对前两只猫的喜欢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
,
就更加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猫》素养提升
读写迁移
阅读技法
请试着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描写一种你喜爱或讨厌的一种动物。(100~200字)
【课文片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典型例题】“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技法点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结上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照应开头。
内容方面的作用: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③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写法分析】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般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作者的情感,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这几句话采取间接抒情的方法,通过对猫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细腻地传达出“我”对猫的喜爱之情。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议论、描写来抒情,采用间接抒情,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彩。
【例文】我家养了一只云雀,开始,那云雀的叫声很好听,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可是时间一长,那叫声就不如以前那么脆了。我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百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阅读技法:结尾句(段)作用
读写迁移:间接抒情
10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猫》第一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重点语句能够圈点勾画,进行朗读和批注;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法导航】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训练默读能力,重点是边读边做圈点勾画。另外,文中有许多精彩语段,可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学习一下做摘录的方法。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章回顾了自己养猫的经历。对这三只猫,作者能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用生动细致的细节加以表现。三只形态各异,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时要注意反复阅读有关的段落,学习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法。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不仅写猫,更写了人的感情和心理活动。每一只猫的得失,可以说都在作者及其家人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让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愤怒,为之悔恨……作者把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细腻。学习时要注意在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悟其中情感的细微之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三只猫不讨人喜欢,但在文中占的篇幅和分量最重,其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思索。学习时可以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课文解读】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从结构上看,文章围绕着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都有相对完整的“得猫”“养猫”“失猫”过程,但每一个故事又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引人入胜。第一回养猫的情景,突出的是小猫的有趣活泼。阳光下,白雪球似的小猫滚来滚去,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小猫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多少乐趣!人对动物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会为它们的不幸而难过。这只小猫的死去带给“我”的是“一缕的酸辛”第二回养猫的情景更曲折。这只猫活泼极了,有趣极了,可是到处乱窜,叫人提心吊胆。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结果不幸而言中了,小猫被过路人捉去了。“我”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也就是诅骂那种损人利己的人。三妹责怪邻居家的丫头,明晓得它是“我”家的,看见人捉猫,却不出来阻止。那种人,一点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作者写猫,也写了一种世态,有的人损人利己,有的人不闻不问。后一种人为前一种人开了绿灯,这两种人的存在,在人世间造成了极不愉快的悲剧。
第三回养猫的情景简直算是一则讽喻故事了“我”“妄下断语”: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妻子也同意“我”的判断,她的话很值得咀嚼:“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全部证据就是“它常常对鸟笼望着”,似乎证据充分,却是莫须有的罪名。人们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对于似是而非的现象,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又强化了错误的思维定式。找不到猫,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看见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以为一定是在吃着鸟腿了。结果“我”向它挥舞大棒。两个月后,这只猫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
三次养猫的情趣不同,失去之后的心情也不同写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又详细一些,文章波澜起伏,感彩越来越浓厚。作者养猫时的心情也是不断变化的:第一回由快乐转而酸辛;第二回更加快乐,又时时担心,最后怅然、愤恨;第三回,猫不讨人喜欢,最后受了冤枉,给“我”留下深深的悔恨。文章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蕴含人生哲理。
从全文看,文中的重点是第三只猫。不仅着墨最多,而且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它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从艺术上看,本文构思巧妙,描写生动,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值得学习揣摩。
1.结构巧妙。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如开头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文章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前后呼应。文中还设置了一些伏笔。如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所有这些,在文中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三个故事因此得以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匠心独具。
2.抓住特征,描写生动。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描写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第一只猫天真活泼,常在廊前太阳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描写能引发读者的想象,那小猫的动态、情态都在眼前了。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爱动,不仅乱跑,爬树,还扑蝴蝶:“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那小猫的脑袋、眼睛转来转去,伺机扑捉的样子,栩栩如生。第三只猫则忧郁、懒惰,不像前两只那样喜欢游玩,常常蜷伏在人们的脚边,还烧脱了好几块毛,总而言之,不怎么讨人喜欢。通过这些描写,三只猫的不同特点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心理描写真挚细腻。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都情态毕现,很有感染力。对于第一只猫,作者这样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而对于这只小猫的死,“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反映了“我”对生命的惋惜、怜爱。第二只猫更得“我”心,因为它不怕生人,常爱跑到街上去,全家都经常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后来被人偷走,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怅然”“愤恨”“诅骂”等情感鲜明的词语显示了“我”此时强烈的爱憎之情。第三只猫一开始就不招人喜欢,收养它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及至芙蓉鸟被咬死,“我”很“愤怒”,并给了它一顿严厉的“惩戒”,没想到冤枉了它。作者反复诉说,将自己难过、忏悔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律己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文中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情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
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相称(
)
郁闷(
)
一缕(
)
污涩(
)
怂恿(
)
婢女(
)
蜷伏(
)
惩戒(
)
怅然(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三、自主预习
1.新文化运动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婢女(bì)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3.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