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培优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培优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17: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培优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
单选题
1.
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超强台风“莫兰蒂”在东南沿海掀起惊涛骇浪。
B.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如履平地似的奔向教室。
C.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
D.我们要以“两带一路”为起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梦和世界梦交相辉映。
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如果叶子也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
A.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B.叶子会青翠欲滴

枝干会错落有致

体态会绰约生姿
C.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D.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成败,关键在于提高人们对传统产业的认同与保护意识。
B.为了振兴乡村经济,政府加快了乡村经济改革的速度,增加了乡村投资的规模和影响。
C.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规范使用安全带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70%,对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D.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称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
B.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C.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D.“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传来:“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吗?”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班长主持诗歌朗诵会时说:“欢迎语文老师抛砖引玉,朗诵一首唐诗,给我们做示范。”
B.拜读您的大作后,我斗胆斧正了其中几处不大通畅的文字,请您不要介意。
C.拙著《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特赠老友,敬请惠存。
D.黄老师对我说:“你在写作上有天分,平时要多写,习作可以交给我雅正。”
二、
现代文阅读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A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请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简析。
(2)B段中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请把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3)B段中心是写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段首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B段中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5)作者说百草园是自己的乐园,在A、B两段的描述中,“乐”体现在哪里?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对下面语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A.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
B.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
C.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D.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正面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对“她”和父亲的心理揣摩有误的一项是( )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A.女儿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
B.女儿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活跃气氛,让父母开心。
C.父亲为女儿舍得给自己买这样上好的长笛而高兴。
D.父亲为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
(4)下列关于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所起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
B.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
C.母亲对“她”的训斥对父亲的形象起到正面陪衬的作用,突出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
D.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情节梳理补充完整。
①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回买主→_______________→双倍赔偿
②以“我”的活动为暗线:_______________→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⑤⑥ 段中画线的句子都写到了“我”脸红。请简析这三处脸红的原因。
(4)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5)“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
文言文阅读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中,对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B.饭疏食,饮水



饭:吃
C.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D.三军可夺帅也



夺:争夺,夺取
(2)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我如浮云
C.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择善而从”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的经验之谈。
B.《论语》属于语录体,体现了儒家在治学与修身方面的精辟见解。
C.“人不知而不愠”与“学而不思则罔”中“而”字的用法是一致的,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D.“不亦乐乎”“一日三省”“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都出自《论语》。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二)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B.学而不思则罔/乃放老马而随之
C.择其善者而从之/蚁冬居山之阳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至其所不知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语段(一)的几则《论语》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其中最具辩证思维的是哪一句?
(4)语段(一)(二)都提到了虚心学习的话题,请结合语段,谈一谈语段(二)中管仲和隰朋分别向哪些“老师”学到了什么。
四、
古诗词鉴赏
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是写的季节是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呈现的画面。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
名著阅读
12.
七年级举办《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活动,结合《五猖会》《父亲的病》,比较两文中“我”对父亲的不同情感。
六、
综合读写
1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chán(



)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①_______________(A伏
B停)在菜花上,轻
jié(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②_______________(A窜
B飞)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③_______________(A砰
B喷)出一阵烟雾。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菜畦( )


chán( )


jié( )

脊梁(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请你再续写一句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依次填在①②③处横线上。(只填字母)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C
6.
(1)示例: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等是写颜色,“肥胖”“高大”等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等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
(2)“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
(3)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因为捕鸟之事一直是“我”记忆中的乐事,闰土父亲说“我”“太性急而少得”的话给了“我”启迪:遇事要沉着镇定。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5)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到雪地里捕鸟,更是让作者乐在其中、流连忘返。(乐景、乐事)
7.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
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
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
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D
C
C
8.
(1)①摔碎泥塑(或:告知真相),②用假钞,买泥塑(或:买泥塑,急离开)
(2)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通过写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3)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得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4)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
(5)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9.
D
C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了。
A
10.
(1)D
(2)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或: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共同点:都是有关治学(学习)的。
语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管仲从老马那里找到了回去的道路,隰朋根据蚁穴找到了水源。(或:管仲向老马学习,知道了回去的路,隰朋向蚂蚁学习找到了水。)
11.
(1)秋天
(2)示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
(3)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12.
在《五猖会》中,父亲在“我”兴奋地想要去看会之前,让“我”背诵《鉴略》,让“我”失望、郁闷至极,此时的“我”对父亲的做法感到十分不满,甚至埋怨父亲。在《父亲的病》中,“我”不辞辛苦地为父亲寻找难找的药引,对最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世而感到愧疚,可见“我”很爱父亲。
13.
(1)qí,蝉,捷,jǐ
(2)云宵,云霄
(3)拟人,【示例】蜜蜂在这里唱歌,蝴蝶在这里舞蹈
(4)①A,②A,③B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