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牛郎织女(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节课的生字。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展开想象,练习创造性复述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创造性的将自己喜欢的情节讲具体、讲生动。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生:中秋,国庆,春节......
师:哇!你们知道的真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小视频,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吧。
师:哦,原来我们有这么多传统节日呢。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跟一个民间爱情故事有关,你们知道是哪个节日吗?生:七夕节。
师:那么这个民间爱情故事是......生:牛郎织女。
师:你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牛郎织女的故事。板书牛郎织女(二),请学生齐读课题。
(二)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本节课的字词。耕种纺织
勤劳节俭富丽堂皇依偎衰老发誓泰山
珊瑚礁察访怒气冲冲梭子
竹筐玉簪惩罚
拗不过
喜鹊亲亲密密(设计意图:掌握字词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完成学习目标。)
2.我们从《牛郎织女(一)》中知道了牛郎的悲惨身世,感受了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的温馨,了解了牛郎织女相知相许的经过。那么牛郎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呢?后来又发生了那些事?熟悉了这些字词,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的更通顺,更流利。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做好标记。
(三)按时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牛郎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1.请同学们默读第1-2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美满)真诚的表扬:概括的真准确。2.那么牛郎织女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找出课文原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男耕女织)。而且他们两个人都很(勤劳节俭),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他们日子不仅过的富足,还有了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真是幸福美满啊。
3.织女喜欢这样男耕女织的生活吗?(喜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表扬:找的相当准确呢。这句话用的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排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织女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如果让你给这部分情节拟一个小标题,你觉得用什么好?(幸福生活)
4.这个时候牛郎织女最好的伙伴——老牛已经太老了,即将离开他们了。临终前给牛郎留下了嘱托......这里老牛的戏份有什么作用?(不可以)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表扬:同学们说的真好,都很有道理。再为这部分情节加一个小标题呢?(老牛离世)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牛郎织女幸福生活了好几年,天上醉酒的王母娘娘也醒了。她肯定知道了仙女们下凡游玩的事情了。王母娘娘会怎么样呢?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1.你觉得王母娘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呀?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指名学生回答)2.王母娘娘与织女是什么关系?(外祖母)她对织女的感情是?(恨)
一个“恨”字看出了王母娘娘无情,狠心。她觉得织女下凡游玩错在哪里?(败坏门风,有损颜面)王母为了面子不顾念亲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自私。要惩罚织女,王母娘娘只是说说吗?(发誓,一定,顶厉害),几个关键词让我们看出了王母娘娘冷酷残暴。王母娘娘的冷酷无情注定了牛郎和织女的结局不会完美。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了,一条银河将夫妻两人阻隔在两岸......(学生概括)3.为这一部分拟定小标题(夫妻分散)
牛郎和织女放弃了吗?
默读6-8自然段回答:1.(没有)(不肯死心)尽管这样,牛郎织女依然不肯屈服,他们化作牛郎织女星隔河相望。王母娘娘只好让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见一面。2.
为这一部分拟定小标题(七夕相会)
故事学完了,你喜欢牛郎和织女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牛郎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其实,每个人都应该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去奋斗努力,我们的身上有两件宝贝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劳动和创造,知道哪两件宝贝吗?出示课件《人有两件宝》引出下一个环节。
(四)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故事
师:现在就有一个需要用到你聪明的大脑来创造的工作。本单元的主体是创造性的复述故事,让故事更加生动、有吸引力。还记得怎么把故事讲得生动吗?可以增加人物对话;也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演一演;可以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还可以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创造”的方法,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丰富故事内容。)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师:古人非常喜欢七夕节,古代诗人也写了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我们一起欣赏。牛郎和织女在先秦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代表,最开始是神话人物。到了汉代,又有了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说法。后来经过百姓的加工,最终形成了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情节蕴含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去读一读这些故事,感受我国民间文化的智慧和魅力。(设计意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这个小故事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引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把完整的《牛郎织女》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给爸爸妈妈听。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