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2 07: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金史》写道:“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延续了金世宗的功业
B.建立了猛安谋克制度
C.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D.造就了“大定之治”
2.辽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B.民族习俗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民族矛盾激化
3.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4.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6.元代行省设置别具特色,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一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7.《元史 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8.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这一变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行省对地方的管理
9.从元代开始用“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种划分旨在(

A.缩小地方经济差异性
B.减少地方行政区划
C.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有机结合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10.蒙古人进行征服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起初他们是通过烧杀抢掠、强占土地等实现这一目的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有了不同的想法,先是将技工带回蒙古,为蒙古人制造发展文明所必需的物品,并使之成为新都城哈拉和林的居民,后来又有了更巧妙的掠夺财富的方法——靠向农民征税获得更多财富,这(

A.凸显了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的特征
B.说明农耕文明比游牧经济更具生命力
C.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
D.有利于退耕还牧
11.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

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
②蒙古族、回族的形成
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
④民族矛盾的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金朝初期,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一制度(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有利于金朝统一全国
C.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
D.实现了女真政权封建化
13.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14.《元史·百官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15.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16.“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
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还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据此可知,元朝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严格控制了人事任免权
B.设立机构加强监督
C.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
D.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材料二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摘编自《南台备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的施政“规矩”。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并作简要评价。
18.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
秦简“里耶秦简”(下图),2002年6月出土于湘西里耶古城,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万六千多枚简牍,共计约二十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秦代的文献资料。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
石刻“嘎仙洞石室祝文拓本”(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研究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一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2)根据图文,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文物三
印章“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下图)是元朝皇帝赐给吐蕃佛教萨迦派领袖的龙钮玉印。元朝建立后大力扶植萨迦派,大量册封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帝师等。为了更有效地治理这一地区,元朝中央政府还设置了直接管理吐蕃事务的中央机构。另外,在卫藏和阿里地区各设有两名元帅管理当地的蒙古驻军和军民事务。1260年、1268年和1287年,中央政府先后三次清查吐蕃地区户口,将这一地区紧密纳入到中央王朝的行政体系之中。在第一次清查户口时,忽必烈还下诏,命主管官员根据吐蕃实际情况,仿照汉地成例,建立驿站。
(3)材料中提到的是今天我国领土的哪-地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是如何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理的。
参考答案
1——16:AACBB
DCDDA
ACCBA
D
17.(1)“规矩”:行省是中央中书省派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职权受中央政府牵制;一度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2)表现: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省官互迁并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
评价: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对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8.(1)制度:郡县制。评价: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
(3)地区:西藏。方式:扶植佛教势力,册封萨迦派宗教领袖;设置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在吐蕃地区驻军;清查吐蕃地区人口;建立驿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