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17:2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共计12分


1.
(2分)
下面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蝉蜕(tuì)
尴尬(gān
gà)
木屐(jī)
玉簪花(zān)
B.系上(jì)
斑蝥(máo)
缠络(luò)
攒成(zǎn)
C.桑椹(shèn)
拥肿(yōng)
花圃(pǔ)
掸子(dǎn)
D.菜畦(qí)
倜傥(tì
tǎng)
拗过去(ǎo)
弥漫(mí)
2.
(2分)
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A.和蔼

躬敬

蜡梅

抱头鼠窜
B.渊博

监赏

啄食

风流倜傥
C.质朴

消释

确凿

人声鼎沸
D.云霄

轻婕

渊博

人迹罕至
3.
(2分)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班长,有工作经验,也非常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担任这项工作是相宜的。
B.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C.西湖的湖光山色,在濛濛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胜。
D.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4.
(3分)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把“看着”删去)
B.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而且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把“世界经济稳步回升”和“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调换位置)
C.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把“改善”改为“改变”)
D.为了防止结核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把“不再”改为“再次”)
5.
(3分)
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二、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6.(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子问:“闻斯行?”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故退之。”
【注】①子路:本名仲由,字子路。②闻斯行诸:听到合乎义理的事就付诸实施。③冉有:又称冉求,字子有。④公西华:即公西赤,字子华。⑤兼人:好勇过人。
(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B.三人行/闻斯行诸
C.贤哉,回也/求也问
D.必有我师焉/有父兄在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赤也惑,敢问。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求也退故进之
(4)【甲】文孔子主要谈论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主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7.(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品味“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字的妙处。
四、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共计30分



8.(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说说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吞”字的含义和作用。
(3)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
(4)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③段作者认为“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9.(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樱花时节


①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
②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朵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褪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③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尽管依然美丽,可还是觉得太柔弱,太单薄。带着一份怜恤,我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④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
⑤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⑥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⑦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而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人对花有了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相惜。
⑧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
⑨我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选自《文摘报》,有删改)
(1)文章开篇说“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综观全文说说樱花的特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第③段写到红杏、莲花、红梅,有何用意?
(3)请你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角度中任选两点,对第④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第⑦段中人对花有了“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相惜”指的是什么?
(5)结合全文,说一说白天和月夜两次赏樱花的经历,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3分


10.
(3分)
填空题。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①_______________》。它是一部蕴含着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的散文集。在书中,我们认识了“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记住了一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六、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2
小题
,共计9分


11.
(4分)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意思相承或相关。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分)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从“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未开化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从“手经指挂”的原始简单到“双蝶绣罗裙”的精美绝伦,汉族传统服饰已经在历史的长河里绵延数千年。毫不夸张地说,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记载了汉族的历史与荣光。
材料二
近百年来,大部分汉人已经记不起当初祖先衣裳的模样。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现在唯独汉族永远都是衬衫和西服。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这怎能不让汉家儿女潸然泪下?
材料三
某大学院校生活部通知:经学院领导老师商议,为规范我院学生仪容仪表,营造大学生良好形象,特此要求我院学生在上学期间不能穿汉服、洛丽塔、和服、cos服、舞蹈服等服装,同时不能化浓妆……
(1)探究以上材料,你能得出哪些主要信息?
(2)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中学举办了“汉服文化节”,请你参加。
①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宣传汉服,学校准备向全校学生征集宣传标语,请你试着拟写一则,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②学校准备在“汉服文化节”期间围绕“汉服”开展三项活动。现已设计好一项活动,请你帮忙设计后面两项活动。
活动一:汉服征文大赛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
七、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13.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最重要的事
(二)难忘那_______________的目光
要求:①如选择题目(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D
6.
(1)D
(2)①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②我很疑惑,请问为什么。
(3)求也退/故进之
(4)善于思考,向他人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材施教
7.
(1)夜晚登上受降城,极目远望,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像雪一般,白茫茫一片;那皎皎的月色,犹如秋天的严霜一样,凄清寒冷。
(2)尽,是全、都的意思,表明无一例外。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想象出一幅“征人尽望乡”图,思乡之情就由个体扩大到群体,更具感染力。
8.
(1)以空间方位为序。
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2)“吞”写出了城市灯亮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表现童年的欢愉。
(4)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9.
(1)花瓣较小;花色多为粉红、白色,或介于两种颜色之间;花朵淡雅、脱俗;繁花锦簇、灿烂繁华;花期短暂。
(2)作者此处运用了衬托的写法,有意将一枝红杏、一株莲花、一枝红梅的美丽风姿和一枝樱花的柔弱、单薄放在一起写,以突出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告诉我们樱花之美体现在繁花锦簇、片片丛林、花树密集、规模盛大的时候。
(3)①词语运用:“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等叠词写出了樱花开放的繁密、盛大;②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樱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樱花的花形比作车盖,把白色的樱花比作雪堆枝条,粉色的樱花比作落霞满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樱花的花色绚烂、生机盎然;③描写角度:描写了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樱花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欣赏之情。
(4)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
(5)①第一次看到樱花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往往是渺小、微弱的,只有联合起来,一起努力,不断蓄积势能,才能创造出振奋的力量;②欣赏月色里的樱花让“我”感悟到生活中不要追求喧闹、浮华,懂得拒绝诱惑,保持心灵宁静,才能收获惊喜,达到深远的境界。③两次赏花使“我”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生命中的芳华,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期盼。
10.
①旧事重提
,②长妈妈(阿长)
,③藤野先生
11.
一棵刚刚栽植的幼苗
竟能长成茁壮的大树

一股细细的泉水
竟能汇入宽广的大海
12.
(1)①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记载了汉族的历史与荣光。②近百年来,大部分汉人已经记不起当初祖先衣裳的模样。③某大学把汉服和洛丽塔、cos服等服装一起列为奇装异服,并禁止学生穿戴。
(2)①示例:着汉服霓裳,品盛世文明;汉服之花,芬芳校园;着民族之衣,扬民族风采,兴民族文化等。
②示例:汉服主题黑板报、汉服主题演讲比赛、汉服主题班会、汉服服装秀、汉服知识问答等。
13.略。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