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盘古开天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合理想象盘古的形象。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盘古的神勇和伟大的献身精神。理解古代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路,掌握盘古开天辟地的具体细节,通过阅读,把课文内容弄懂、弄熟。
2.理解古代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翻身 劈开 缓慢 混浊 一丈 撑开 竭力劳累
血液 奔跑
茂盛 滋润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在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传说中,天地万物的由来。那么盘古为什么要开辟天地?又是怎样开辟天地的呢?我们这节课来具体学习。(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鸡蛋是一个浑圆的个体,把混沌的天地比作一个大鸡蛋,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宇宙混沌一片的特点。
2.课文第2自然段“轻而清的东西......变成了地”一句,有几组反义词?这些反义词有何用处?
明确:反义词组:“轻—重、清—浊、上升—下降”,用这些反义词来描写天地的形成和变化,表现了天与地的不同。运用反义词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使我们对事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体现了盘古怎样的形象?明确:用“顶”“踏”“站”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塑造了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4.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有怎样的作用?明确:这是本段的总起句,也是中心句,下文围绕这句话具体写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5.课文第5自然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段话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盘古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还运用了想象的写法,把盘古的气息想象成风、云,声音想象成雷声,眼睛想象成太阳和月亮,四肢和躯干想象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想象成江河,汗毛想象成花草树木......这种写法,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排比和想象的运用,都赞美了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明确: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一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悟呢?明确:盘古牺牲自己,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勇于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呀!这样的神话传说,也正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智慧,以及他们渴望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朴素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