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1 17:3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会写“帝、曰、溺、返、衔
”五个生字。
2.按节奏读通读懂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内容。
4.挖掘精卫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精神,指导学生理解背诵课文。
5.在文本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按节奏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1)从神话文本中挖掘精卫坚持不懈和矢志不渝的精神。(2)在文本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展示神话故事阅读,导入课题简介《山海经》学习了《盘古开天地》,大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神奇,布置大家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今天用一种特别的形式检查一下。下面几幅图片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创作的,大家看一下有没有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看看能不能通过识别,把神话故事的名字告诉大家。(出示课件)。举手回答解决。这些神话故事都是大家热爱阅读的收获,都是我们通过看得懂的现代文字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虽然也是神话故事,但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阅读才能够读通,读懂,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题目是《精卫填海》。它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部书《山海经》,这是古代少年儿童最喜欢的一部书。(出示课件)简介《山海经》。分为山经、海经、荒经,共18卷。是记载神话故事最多的一部古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试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生词。
2.出示课件,关注生字:
帝、曰、溺、返、衔识记生字:【帝】字中间部分不是宝字盖,【曰】字扁而宽,与“日”字长而窄不同,【溺】字意思是溺水,读音不能读右边偏旁,【返】字写法是先内后外,最后一笔是平捺,意思是走回去,“辶”代表走,“反”代表回去。【衔】字中间部分是“金”,不要写成三点水或者其他偏旁。每个字抄写一遍,然后坐好。
3.教师范读正音,引导学生注意节奏。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与断句的节奏。
(2)学生跟读一遍课文。
(3)再自由朗读。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顺,读通,特别强调断句。炎帝之/少女溺而/
不返常衔/
西山之木石教师出示课件相机指导,指出节奏随句子意义或者语法结构而停顿。(4)学生按照节奏大声读。检查个体读,分组朗读的方法,旨在为课后题第一题正确流利朗读和理解背诵扫清障碍。
4.借助注解,了解故事。
(1)学生借助注解疏通文意。学生疏通文意,教师提示:注解中有两个人物“炎帝”“女娃”什么关系,两个地名“东海”“西山”都是传说中的地名,四个动词“游”“溺”“衔”“堙”。
(2)教师指导讲解“少女”古今异义和多音字“少”。本文“少女”的“少”,读去声,是小女儿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少女”则是指十二到十八岁的姑娘,泛指没结婚的女孩子。“少年”的
“少”也读去声,意思与“老”相对。而“很少”一词中“少”字读上声,与“多”相对。
(3)小组推选代表说出文章大意。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学生按照下面的顺序表达:先讲了什么(名字)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先让学生说出来,最后出示课件。教师指导文章大意: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女娃到东海边游玩,在海里溺水没有能够回来,因此变成了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去填塞东海。
三.读课文讲故事,探究精卫填海精神
1.读课文,根据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讲述这个故事。
2.读课文,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者教师根据情况直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预设:(1)女娃变成了精卫鸟以后为什么要填海?
(2)精卫鸟到底能不能填平东海?
(3)精卫鸟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句子,思考预设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可以点拨。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不想让别人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天天一年年坚持就会填平)
【板书】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3.这个神话故事给我们许多启发。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指导:人们用精卫填海形容那些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人,因为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
背诵课文。
教师检查指导:根据理解,后面是重点,背诵时感受精卫填海的艰辛。第一句话是介绍炎帝女儿名字,第二句话是写精卫填海的原因和经过。先个别检查,然后集体背诵。
五.课堂演练与拓展
1.课堂演练
出示课件课堂演练一。
精卫是()的女儿。A
黄帝B
炎帝C
蚩尤D
大禹二。
女娃是在()游玩时被淹死的,然后化为精卫衔()填海。
A
西海树枝B
东海树枝和石子C
南海泥土和石子D
北海泥土
多选题:
精卫填海表现了精卫()的精神。
A
百折不挠B
有仇必报C
坚持不懈D
注意安全
2.
课外拓展:刑天舞干戚——《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注释:①干:盾。②戚:斧。译文提示:刑天和黄帝争夺神的位置,黄帝砍断了他的头,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于是刑天用乳头当眼睛,用肚脐当嘴巴,拿着盾和斧头挥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六.作业设置
1.把这个神话故事用最好的表达方式讲给家人听听。
2.课外继续搜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准备做一期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