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索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溜索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2 11: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级(下)


阿城


课时目标
1、了解“溜索”这种原始的生活出行方式,学习文中人物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挑战精神。
2、学习以衬托、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手法。
3、品味文中干净、洗练的语言。
4、揣摩文章内容,体会作品的深刻意蕴。
PPT模板:www./moban/
PPT素材:www./sucai/
PPT背景:www./beijing/
PPT图表:www./tubiao/
PPT下载:www./xiazai/
PPT教程:
www./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ziliao/
范文下载:www./fanwen/
试卷下载:www./shiti/
教案下载:www./jiaoan/
PPT论坛:www.
PPT课件:www./kejian/
语文课件:www./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kejian/lishi/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他的编剧生涯。1996年,凭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15年担任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有改动。溜索,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指原始的渡河方法。地处西南的怒江大峡谷,山川险峻,谷深壑长,岩壁陡峭,江河纵横,水流湍急,落差极大,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难以架设桥梁,更难以行舟摆渡。居住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各族人民,依靠溜索来往和运送物资。溜索的产生,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惊险的通过溜索渡河的经历。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新课导入
溜索,是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可分为平溜和陡溜等。常见于山地,如中国的横断山脉。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动物过溜索:用绳子缚住其四脚或者腰部,前半部,留有长绳由人携带或放于随身携带的竹筐,待到下半部分时,人和绳子先过,然后用力拉长绳,帮助动物过河。
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
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
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
骡马队的称呼。马帮
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
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脑髓(

一睹(

滇西(

驮子(

锱铢(

黏汗(

盘桓(

顷刻(

蓦地(

战战兢兢(

zōnɡ
suǐ

diān
duò

zhū
nián
huán


jīnɡ
qǐnɡ
字音字形
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形容很微小。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词语释义
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整体把握
人物:
情节:
环境:
“我”、马帮(首领、汉子)
一个首领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怒江大峡谷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马帮来到怒江边,准备过溜索。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精读文本
1、小说一开始,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自然环境,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1)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2)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3)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文章开头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就设置了悬念,“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什么样的声音?为什么不信?为什么马“迟疑”,牛们“也慢下来”?作者的每一句话都会引发读者的疑问,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还有驮队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人物形象
驼队的首领。
2、找出描写首领的句子,简要分析首领形象。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神态描写,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那索”,“吼”我过江。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哑声说”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
动作描写,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首领形象: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瘦小汉子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⑩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传神的写出了这个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身手敏捷矫健,溜索技术纯熟,让人叹为观止。他是所有马帮汉子的一个缩影。
3、作者是怎样描写瘦小汉子过河的?
“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
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状与首领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4、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1)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④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熟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
(3)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此时我
“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
(4)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出一口长气。
总之,对牛的描写,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5、文章中几次写到鹰?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各自有什么作用?
(1)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扎进声音里,又侧面衬托出怒江的奔腾咆哮气势。
写大鹰在汉子身下移来移去,突出汉子溜索位置之高,从而突出溜索的危险性,以此烘托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
(2)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
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此处是写马帮汉子们远远地看到鹰在峭壁上抓蛇的过程,含蓄表达着汉子们对鹰的赞美与崇敬,也暗示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做人,就要像鹰一样,搏击长空,英勇无畏,战胜一切!
(3)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
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慌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比喻,将前行的马帮比作“极稠的粥”,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帮行动的迟缓,从侧面表现了环境的奇险。
语言赏析
1、“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②
2、“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⑦
比喻,把马比作伟人,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3、“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万丈下的怒江”比作“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形象逼真。既写出了马帮汉子们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也表现了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的个性。
4、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找出来仔细体会“小”字的妙处。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10)
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14)
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17)
这几个“小”字,将人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5、第五段: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来是静止的,作者却用了一个“飞快地”,这是化静为动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
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 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合作探究
2、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谈谈“我”的作用。
1、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2、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
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
3、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第一处“行到岸边,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4、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是“我”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对比,反衬出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5、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首领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1)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
小说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牛”和“我”的胆怯表现以及鹰的飞翔突出地衬托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冷静沉着、英勇豪迈。
(2)善于用细节来描写物象。
作者写景、写物、写人,不仅抓住了各自的特征来描摹,更是善于从中抓住细节来渲染环境,突出主题。
(3)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讲究。
如“磕一下马”的“磕”、“扎进山那测”的“扎”、“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的“垂”、“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雾,眼纹一直扯到耳边”的“扯”、三次使用“小”字等,文中诸如此类的精妙用语比比皆是。
写作特色
溜索
从容
镇静
勇敢
无畏
开端:抵达怒江,准备溜索
发展:首领指挥,决定溜索
高潮:溜索过程,惊险无比
结局:顺利完成,再次上路
文章结构
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写“我”跟随马帮在奇险的怒江上,溜索过河的经历,表现了不畏艰险、勇猛豪迈的挑战精神,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乐观向上,而不能软弱畏缩。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