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2 18:3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明晰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住情节三要素和人物描写,比较阅读三个故事,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渐丰满人物形象,学习借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练习连词成句地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三.教学设计
(一)梳理情节,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将相和》,课文讲了三件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板贴: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我们按起因、经过、结果一起来回顾梳理这三个故事的情节,学生梳理师出示思维导图。同学们,读名家作品,如果仅仅知道大意,囫囵吞枣,那就太可惜了。《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就是它通过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我们这节课再来阅读故事,学习传记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比较阅读,对话人物
例子引路
1.首先来看,哪个故事是写蔺相如立功封官?我们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课件两两比较出示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情节的三要素(板贴:情节三要素),我们先来读两个故事的起因部分吧。(出示:故事的起因)
2.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示)(板贴:连词成句)提醒: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用一个成语概括便是——一目十行。
3.现在我们就连词成句地读,画出相似的词语,记下你用的时间。(出示“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的起因句段和计时工具。)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4.交流:你用时多少秒?你发现了什么?师点评:你的速度很快,但是有些囫囵吞枣,没有读懂呀,这只是连词成句阅读的第一层次,它的第二个层次是有质量地速读,也就是读懂。哪些同学做到了第二个层次举手?
5.再交流:A你用了几秒?你读出了相似之处在哪儿吗?(着急
为难
纠结
选择)你真的掌握了连词成句阅读的技巧。B这两次蔺相如都是在左右为难的危急关头接受任务,这种情形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叫——临危受命。(板贴:人物形象,板书:将、相、临危受命)
6.小结:刚刚,我们尝试了把两个故事的起因联系着读,比较着读,这就是今天老师要教给同学们的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板贴:比较阅读)。我们抓住“......”等词语,读出了一个临危受命的蔺相如,“抓关键词”是比较阅读的好方法(板书:方法,板贴:抓关键词)。
异中求同
1.下面我们比较阅读故事的经过和结果,请一位同学清楚地读一下自学提示。(出示)要求:1.连词成句地默读课文,记录用时。
2.找出两个故事经过和结果相似部分,画出关键词,做上相同的记号(例如:经过用(),结果用【】。)
3.思考:通过这些相似之处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生自学。交流用时,师评价速度,快速阅读的第二层次,质量如何呢?我们来测一测。请组长拿出抽屉里的学习单(一),小组合作完成,注意:不抄句子,只记录关键词。
比较阅读学习单(一)比较对象:
①完璧归赵
②渑池会见相似点分别体现(记录关键词)人物形象情起1......不能......又怕......临危受命、节三要素因勇敢2......不敢......不能......经过结果3.小组汇报经过部分比较阅读成果,课件相应出示学生汇报文段。
A小组汇报:找到的相似之处、画出的关键词、读出的人物形象。(生板书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预设: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
B师点拨:让我们来关注这两个词“撞碎”“同归于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读出感觉。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这简直就是在以?相拼。(生板书:以死相拼)
追问:除了这份以死相拼的勇敢,你还读出了什么?我们再来关注这个词——“怒发冲冠”,蔺相如在大殿上为什么可以“怒发冲冠”呢?他怒的底气在哪儿?联系上下文(板贴:联系上下文)谈看法。蔺相如的“怒”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掌握了主动权,对对方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怒发冲冠,他的“怒”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策略,所以,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生板书:有勇有谋。)请带上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看来你真的理解了怒发冲冠!还有谁也想读出你的理解?——齐读——
C师点拨:在渑池会见上,蔺相如为什么又敢跟秦王拼命呢?联系上下文(指板贴)读一读,除了勇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是谁给了蔺相如和赵王坚实的后盾?)因为有了廉颇这坚实的后盾,蔺相如底气十足地说——(三位学生读,齐读。)真是有勇有谋(指板书)的蔺相如啊!
D配乐朗读:作为文官的他,巧舌如簧自然是他的长处,但这一撞一同归于尽,一个文人有这样的行为称得上是惊世骇俗。让我们带着对他的钦佩来合作读这一部分,同桌合作、两对同桌、师生合作。(配乐:十面埋伏琵琶曲)
4.小组汇报结果部分比较阅读成果,课件相应出示学生汇报文段。
A小组汇报:找到的相似之处、画出的关键词、读出的人物形象。(生板书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预设: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B师点拨:反衬写法,以秦王的别无选择衬托蔺相如的机智谋略、不辱使命。(学生板书)同中求异
1.
我们刚才用比较阅读法从情节三要素的角度(板书:角度)在两个不同的故事中读出了相似之处,现在我们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板贴),在同一个故事中读出不同之处。
拿出学习单(二),一生读自学提示(出示):1.连词成句地默读故事“负荆请罪”,记录用时。2.比较将相二人的语言、行为的不同之处,画出关键词,做上相同的记号。3.在学习单上记录关键词,写出对蔺相如和廉颇新的认识。比较阅读学习单(二)比较对象:
①蔺相如
②廉颇不同点分别体现(画句子、做记号、记录关键词)人物形象人物描写语言行为学生自学。2.我看到不少同学都在圈点勾画,请生交流你的学习体会。生汇报语言不同:用时、不同之处、关键词、人物形象。(生板书对人物的认识)课件相应出示学生汇报文段。预设: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师点拨:从人称上看,廉颇称他——,蔺相如称廉颇——(生板书:居功自傲、谦卑礼让)
B.师点拨: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看,廉颇首先考虑——,蔺相如认为最重要的是——追问:这么一联系,一比较,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板书:识大体顾大局
国家利益为重)廉颇呢?(自私狭隘)
C.指导朗读: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将、相的语言描写。有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再来一组同学试一试?男女生合作读。3.生汇报行为不同:用时、不同之处、关键词、人物形象。(生板书对人物的认识)课件相应出示学生汇报文段。称"战国四大名将",历史上战功赫赫的将军不少,能放下身段知错就改的(板书:知错就改),廉颇却是屈指可数啊!
(三)深度思考,探究写法
1.师引导思考:(指板书)同学们很会读书,很会发现,现在我们再把这三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再出示梳理情节PPT),思考:第一个故事是为什么撞?第二个故事又为什么同归于尽?第三个故事为什么和?学生交流:完璧归赵是为了和氏璧,也就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渑池之会是为了赵王的尊严,也就是赵国的尊严。第三个故事还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写法指导:(指课题)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呀,编者选取了三个事例都是为了表现这一个大主题。
2.追问:(指板书)老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三个事例只是简单地穿插在一起吗?我给它们换换顺序或是删掉一个怎么样?(挪动板贴演示)学生交流。师小结:它们之间,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内在的联系,渑池会见是完璧归赵的发展(板书),这两件事累积的结果才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起因(板书),这就是典型事例(板贴:典型事例),我们写作文,就要做到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还要注意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四)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1.小结方法:今天我们运用连词成句的速读方法,(指板书)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从情节三要素和人物描写两个角度对三个典型事例进行了比较阅读,对蔺相如有了如此丰富的感受和认识。
2.迁移运用,拓展阅读:课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赵国大将廉颇,因改编时受篇幅限制,课文删除了关于他的一些描写。在原文中,关于廉颇的故事除了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还有这些......(课件出示: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长平之战
廉颇失势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晚年的廉颇最后死在了楚国,到死,他都对身边的人说:“我只想指挥我们赵国的军队呀!”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廉颇仅仅是这样一个人吗?请大家课后也试着用上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一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这些故事,相信你也能对廉颇有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