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培优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舍:_______________
②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
③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
④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不/习乎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匹夫不可夺/志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在与人交往上,【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从【乙】文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各组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C.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D.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二、
古诗词鉴赏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品味“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字的妙处。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这一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
现代文阅读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请根据选段内容给A、B两段文字各加一个小标题。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A段中开头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B段开头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再写捕鸟,这样安排有什么特殊用意?
(4)从修辞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③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④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⑤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⑥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⑦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2)选文第②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这部分的内容是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
(3)赏析文中画线问。
综合读写
7.
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古人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开发区中学初一(1)班拟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专家讲座】同学想请你邀请南通大学的梁教授到班级做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___________(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_______________(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_______________(阅读、拜读)!”
请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3)【亲近名著】识人,不是靠眼,而是靠心。初次相识对彼此不了解,有时还会产生些误解。日常相处久,方能见人心。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片段,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①选文画线字的“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五、
名著阅读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本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_______________(填内容)的散文,共_______________篇。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9.
填空题。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①_______________》。它是一部蕴含着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的散文集。在书中,我们认识了“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记住了一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参考答案
1.
①舍弃,②回头看,③生气,恼怒,④改变
C
(3)①与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②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第一问:共同强调的是诚信。
第二问:对待他人要宽容(“人不知而不愠”);要时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对待工作要尽职尽责(“为人谋而不忠乎”);要有坚定的志向(“匹夫不可夺志也”)。
2.
(1)B
(2)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3)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对学习的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内容是无法运用于实践的。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精华,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倘若没有积累到足够丰富的知识,一味地冥思苦想,凭空思考,只是不切实际,徒费精神。
3.
(1)夜晚登上受降城,极目远望,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像雪一般,白茫茫一片;那皎皎的月色,犹如秋天的严霜一样,凄清寒冷。
(2)尽,是全、都的意思,表明无一例外。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想象出一幅“征人尽望乡”图,思乡之情就由个体扩大到群体,更具感染力。
4.
(1)重阳节,登高,菊
(2)诗句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纷飞战火的长安故园,残垣断壁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5.
(1)A有趣的百草园,B雪地捕鸟
(2)“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鲁迅历数儿时趣味的欣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情趣。
(3)作者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然后说“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写下雪带来的乐趣,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以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了下雪带来的乐趣,表达出作者对下雪后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与蟋蟀叫声优美动听,表现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
6.
(1)景色优美,充满乐趣(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按斑蝥);迷人的传说: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乐趣。
(2)“单是”以后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味觉。
(3)运用了“扫”“露”“支”“系”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也表现了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7.
(1)示例:交友之道,贵在真诚。
(2)久仰,莅临,拜读
(3)①范爱农
②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8.
(1)狗·猫·鼠,回忆童年生活,十
(2)将“人”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表现了作者对“正人君子们”辛辣地嘲骂,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4)揭露了“正人君子”的虚伪性,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9.
①旧事重提
,②长妈妈(阿长)
,③藤野先生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