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07:5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等1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重点学习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动作。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牢固的巴在墙上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谈话:孩子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观察特别仔细的人,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叶圣陶。叶爷爷给我们小学生留下了一篇精美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爬山虎的脚。看见课题,你发现什么了?
预设:课题爬山虎的脚少了一个虎字。
谈话:那现在啊,我想请同学们举起手来遥控指挥薛老师,怎么把这个虎字写正确。都说没牙的老虎威风不了,这勾就像老虎的牙齿,可不要把它写丢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谈话:我们很多同学啊,都看见过。他就长在墙上看
你发现什么了?诶,你发现他的脚了吗?哦,有些同学还在观察。可是我们的课题却是爬山虎的脚,这个脚啊不容易发现,今天就让我们和叶爷爷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课前同学们就已经预习过了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文章分别都写了什么内容?讨论交流,全班汇报。(使用平板转化课文功能,播放课文录音。)
2.谈话:找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听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预设: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墙上谈话: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预设:爬山虎的叶子。
3.谈话:我们要注意,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一顺儿”是儿话音,我们要读好(使用聚焦功能)。第二个词“均匀”是前鼻音,齐读一遍,谁能来说说均匀是什么意思?(白板功能,划词搜索,百科视频)提问:那课文那部分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呢?345自然段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①其中这个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是直接描写爬山虎的脚样子的形状,找同学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板贴两片叶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②刚才这位同学把两个后鼻音节的生字读得非常到位(茎和柄)找同学再来读一读。茎和柄都是植物的一个部分,现在老师来画一画,你来认一认,哪个地方是柄?(板贴两片叶子,边画边讲)哪个地方是茎?(指长长的是茎,学生回答这个部分是它的茎,短短的是他的柄)诶认准了,这两个字还是生字呢,咱们要把它写正确。(平板转换课件笔顺书空)③(白板功能)老师在白板板书边讲解,学生跟着书空:茎字我们看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点不要写成捺。柄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懂得避让这个字才会更加美观了。学生练写两个,注意坐姿,过程中用白板的拍照功能,对比讲解。
三、再读课文,细读探究
1.谈话:下面,我再找三位同学来读读这三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仔细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开一列小火车吧。读得可用心了!大家想一想,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学生边回答边用画笔功能进行圈画)预设:长在茎上——写出了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脚的样子;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
2.谈话:那咱们来仔细地看一看(边说边描板书)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老师把他标注一下),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原来是这样子的呀,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颜色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爬山虎的脚。
3.现在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根据作者说的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过程中利用平板的录像功能,拍摄学生画画的过程)
4.谈话:刚才老师观察到了一位同学画的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你有什么异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张图片,也许你就清楚了。(转化课件展示树枝图片)什么是枝状呢?这就是树枝了,像这种长出了枝状的六七根的细丝,知道该怎么修正了吗?那老师和你们一起来修正。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也修正修正。(画好后放在左上角,眼睛看屏幕)
5.过渡:现在,我想同学们对这个爬山虎的脚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么生动有趣的爬山虎,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一起说(仔细观察)。叶爷爷呀,他一定是在爬山虎的面前看了很久,他是左看看右看看前看看,甚至巴在叶子来看看,这才发现了爬山虎的脚,把它写的那么的具体,那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四、拓展延伸,扩展迁移
1.刚才呀,你们很会动脑筋还能提出问题,这就是学习很好的品质。那现在,薛老师要奖励给你们一个小魔术,我呀,现在要让这个爬山虎的脚动起来,同学们可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哦,看谁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转换到课本资源播放视频)
预设1:我发现了爬山虎的六七根小细丝先触碰到墙上,长出了小圆片,一直往上延伸,再长出小圆片再延伸,就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
预设2:我还想补充,它长出小圆片后粘在墙上后,还要把爬山虎拉回去,六七根细丝就弯曲了。曲是本课的一个多音字,(打开翻翻卡功能)分别是弯曲的曲,歌曲的曲。
2.谈话:看来刚才你们看得非常仔细!其实啊,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这个,而且他还把这有趣的过程写进了他的观察日记,一起读读看看。读了有什么感觉?这篇日记里的动词读着不然通顺,那我们来看叶圣陶爷爷,他是怎么写的。(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先听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录音(播放课本录音)再用笔圈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且想一想这些动词它妙在哪里?预设1:叶圣陶爷爷的描写让我感到爬山虎爬墙很艰难。叶圣陶爷爷用词真的是太巧妙了!你看叶爷爷呀,它用词就是这么的准确,就是这样生动准确的用词呢,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爬墙的画面仿佛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3.谈话:刚才啊,你们可能还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一个动词的特别的准确来一起读(“聚焦功能”巴住墙)这个“巴”字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台和我配合一下,请你背朝着同学,他的后背就是墙,老师的这只手就是爬山虎的脚,瞧,现在爬山虎的脚要巴在这面墙上了,仔细看清楚了吗?好,我们来采访一下这堵墙,刚才爬山虎的脚巴着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感觉巴的很紧)力气还很大。同学们,一个巴字,让我们感受到巴在墙上力度是很大的。难怪爬山虎的脚之所以能紧紧地粘在这个墙上,都是因为这些“小圆片”(板书画小圆片)
4.谈话:文中有句话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很牢固,我们找一找。预设: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过渡】看来,叶爷爷不仅用眼睛仔细观察,还亲身体验用手触摸。所以我们说我们观察的时候除了用眼睛来看,还可以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巴尝一尝,用手摸一摸,这些呀,都是观察的好方法,叶爷爷呀,是一天就观察到的吗?一定是天天观察,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这才能将爬山虎的脚呢描写的如此细致准确。同学们不仅读的文章有感受,还能流畅的表达出来。那你现在能用朗读的方式把这种力道表现出来吗?
五、回顾梳理,布置作业
1.是啊!真是值得敬佩的爬山虎啊!爬山虎用它一根根细丝样的脚不停地往高处攀登,看似柔弱的身体里,显露着持久的毅力和无限的生机,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叶爷爷通过长期的仔细的观察,告诉了我们爬山虎位置,将爬山虎描写的如此细致准确,可见他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2.播放爬山虎的脚的视频。
3.布置作业:(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2)观察校园或家里的某株植物,写一篇观察日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