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坐井观天》
一.教学设想:
1.突破常规,扩大阅读量,提高效益。《坐井观天》一文,文字简单,篇幅不长,如果还是像其他课文那样,用两课时学完,势必使教学效益降低。因此,我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一课时学完,并拓展一篇,使教学效益三倍于常规学习量。
2.以读代讲。对课文的理解基本不采用讨论内容的方式,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3.落实“一课一得”。部编版教材以“双线索”编写,语言运用因素较以往使用的教材更受重视。本课,教材要求训练分角色朗读。结合本课问号、叹号较多的特点,我设计赋予教材在分角色朗读方面的训练功能是:体会青蛙和小鸟各自的心情和语气;读好带问号和叹号的句子,并运用丛书中的《望洋兴叹》迁移强化。
二.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根据偏旁识记“渴”和“喝”,理解“沿”,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练习体会感情和语气,读好带叹号和问号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3.拓展阅读《望洋兴叹》,巩固练习分角色朗读的基本方法,说说“小青蛙和河伯你更佩服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相应的语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坐井观天”就是长期呆在井里看天。
2.质疑课题:长期呆在井里看天,天是什么样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实际,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对学习本课产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听读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2.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读通。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规律,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感知故事内容,初步建立语言和形象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语言奠定了基础。在听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
3.识字学词。
(1)结合插图理解“井沿”,扩充理解:帽沿、桌沿、杯沿等。
(2)根据偏旁区分“渴”和“喝”字。
(3)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
(4)齐读组词。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识字学词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轻松快乐的识字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读文,填空感知。
出示填空:课文写了()和()的争论,青蛙认为(),小鸟认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朗读指导,感悟寓意。精读指导2—7自然段,了解青蛙与小鸟的不同看法。
出示第一次对话
1.
看清标点,尝试读出语气。(自由读)
2.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青蛙的话要读出奇怪的问的语气。
出示第二次对话
1.播放幻灯片出示它们的第二次对话情景。
2.理解“大话”的意思。
3.教师指导朗读:读出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小鸟的话要读出着急、不开心的语气。
4.小结朗读要注意什么。分角色朗读课文2—5自然段。
同桌合作读第三次对话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文中的三次对话,引领孩子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理个性。)
(五)讨论寓意,总结读法。
1.讨论: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样?到底谁说的对呢?
2.总结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与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拓展阅读。
1.朗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二册、第2页的《望洋兴叹》,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读好人物对话。
2.讨论:小青蛙和河伯,你更佩服谁?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望洋兴叹》,巩固练习分角色朗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孩子们对比两篇文章,将孩子们的思考引向深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七)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渴”和“喝”这两个字。
2.师范写,学生描一对二写三。(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扎扎实实落实课标要求,让学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