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
(二)自主研读:
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1、师质疑:读了爬山虎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组织交流:(点拨导读)
(1)、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过读来体会吗?(朝下、均匀、漾起波纹)
(2)、师:观察叶子,叶圣陶爷爷还观察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绿的新鲜)(3)、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那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节)
2、师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那儿的问题。
(1)、读第三自然段帮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同学们,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同桌相互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3)、播放课件:爬山虎的叶子和茎的图画,学生观察画图说。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
(1)、自读课题,画出有关的句子。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的段落,学生再读体会。
(3)、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质疑: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交流话题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学第四自然段,学懂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学生汇报:
(1)、找出与爬有关的词句。(2)、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的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3)、播放课件,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动画。(4)、齐读第四自然段四)、交流话题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指读第5节,边读边说出脚的不同变化。(2)、对比交流:触着墙的;没触着墙的。(3)、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两天可以发现的,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可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
2、你从作者的观察中受到哪些启发?(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3、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向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