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2 20:5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出现的生字,会认6个,会写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知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并知道古诗所讲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两天教师节,刘老师收到了大家的祝福很是感动,因此刘老师也送给了大家一份祝福,你们还记得吗?
生:祝愿所有同学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师:是啊,这是一句名言,它经常出现在一些寄语、祝福语中,那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
生:《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出示:鹳雀
师:猜猜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鹳雀楼正是因为鹳雀常成群栖息于此而得名,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鹳雀楼留下来了很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范读,你们愿意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吗?
生说要求
师强调:听清楚节奏。
学生自读,划节奏:请你试着读一读,画出节奏。组内赛读展示齐读
(三)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把登鹳雀楼读的这么好,那么你们想不想去黄鹤楼看看呢?要想去黄鹤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必须穿过三关,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认字:楼、依、尽、欲、穷、层。
第二关:辩字
:楼、搂
,你用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第三关:写字四、品读诗句恭喜大家勇敢闯过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尽情欣赏鹳雀楼的美丽景色吧!
观察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大诗人王之涣只用了十个字就写了出来,那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添画
师:王之涣称太阳为“白日”
师:为什么你画的太阳跟山依靠呀!对,这就是依山,太阳都到山边了,说明现在是什么时间啊!依山尽就是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
指导朗读:手托太阳,加上动作,读出傍晚时夕阳落山的无限留恋感。指名读、齐读。
师: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上,一轮落日正缓缓落下,山脚下,滚滚的黄河水一路奔流,那它究竟是要去向哪里呢?生:大海。
师:诗中哪个字让你得出了这个答案呢?
生:入,表示进入。
齐读观察视频:老师这里有黄河奔流的视频,我们一起看看吧!
指导朗读:黄河一路奔涌,流向大海!黄河奔流不息,流往大
海!滔滔黄河水,奔涌向大海!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祖国的美景。加动作读闭上眼睛边想边背诵真有气魄呀!此时诗人已经到达鹳雀楼下,可他想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那他就需要怎么做?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要想看得远,就必须——,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目表示什么?千里目就代表王之涣想看的很远很远。那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来上楼吧!哎呀,王之涣爬了这么多台阶,是腰也酸腿也疼啊,让我们一起来鼓励他吧!各种方法读诗。现在你们明白刘老师为什么要祝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了吗?
师:是呀,刘老师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努力上进、不怕艰难险阻终有一天登上人生的巅峰。好,孩子们,请带着刘老师这美好的期盼,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吧!跟音乐读(播放歌曲)(四)总结:
师: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而只有站到更高处,才能欣赏到如此美景。今天,就让我们把这首诗送给我们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够不怕困难,勇敢向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