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16: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读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重点】
1.阅读文章,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学习难点】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自主预习案】
1.了解培根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培根(1561—1626),___
国_____家_____,出生于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代表作是_____
、_____。《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_____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2.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怡(
)情
统筹(

藻(
)饰
狡黠(

诘(
)难
要诀(

蒸馏(

劝诫(

滞(
)碍
吹毛求疵(

咀嚼(

好(
)读书
味同嚼(
)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
⑵伦理
⑶诘难
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
⑹矫
⑺学究
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
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
⑿吹毛求疵
梳理文章思路。
默读文章思考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三、探究
(1)、朗读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思考:
读书有什么目的?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读书与经验之间有什么关系?
(2)、朗读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思考:
读书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读书有哪些方法?
(3)、朗读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束
,思考:
读书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书
在《谈读书》中我们不仅领悟到许多读书的好建议,而且还学到许多好的论证方法。请再次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③如精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是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五、《谈读书》是一篇随笔,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从写法上看,文章是如何说理的?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jué
hào
jiáo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狡诈。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⑶诘难:诘问,为难。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⑸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⑹矫:做作,不真实。
⑺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⑼滞碍:不通畅。
⑽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⑾要诀:重要的诀窍。
⑿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⑴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中间部分);
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阐述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
4.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了比喻论证。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读书
学习”,巧妙而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②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运用了比喻论证。“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说明书经提炼后会丧失大量精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请人“代读”的弊端。
③如精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是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运用举例论证。具体说明读何种书可医治何种滞碍,又为何有此功效,显得通俗易懂。
④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说明了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强调了读书的作用之大、之多。
⑤“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读书三个目的具体表现”和“三个不良倾向”,使论证过程十分透彻,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