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有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有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17:0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
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
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
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煦
葱茏
杜绢花
B.雄姿
膘悍
千里马
C.静谧
璀灿
萤火虫
D.澄澈
空灵
水墨画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B.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抒发了他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C.绕城公路建设中的张家界市,全长29.72公里,连接城区南面和西面,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中国乒乓球队在第54届世乒赛中夺得4枚金牌,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是否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5.下面几句话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
(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__的布。
(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
(2)“这布是___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
(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A.美丽
富丽
华丽 B.美丽
华丽
富丽
C.华丽
美丽
富丽 D.华丽
富丽
美丽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7.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人船唇流水绿,人()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清新闲雅,空灵淡泊。孟浩然的《春晓》借雨后的落花抒写淡淡的怜惜,王维的《竹里馆》借竹林的幽静表现内心的澄明。边塞诗雄浑开阔,悲壮高亢。高适的《别董大》写挚友离别,洋溢着前程万里的信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塞外奇观,表现雪中送客的不舍和为国成边的豪情。山水诗派的牧歌情调与边塞诗派的英雄气魄,构成了盛唐诗坛的别样风貌。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对偶句。
田园骚客寄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诗人放歌风雪,《别董大》诉说离情,抒发戍边人豪迈雄心。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9.如何理解“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10.举例说明,怎样理解“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1.谈谈你对“意境”的理解。
课外阅读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12.
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
13.
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14.
“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5.“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16.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17.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
甲:张骞出使西域图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三、微写作
18.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然后谈谈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14.山水画的意境答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
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
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
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
【答案】B
【解析】A.“柏”应读作“bǎi”;C.“怅”应读作“chàng”;D.“朴”应读作“p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煦
葱茏
杜绢花
B.雄姿
膘悍
千里马
C.静谧
璀灿
萤火虫
D.澄澈
空灵
水墨画
【答案】D
【解析】A.绢一鹃;B.膘-
-彪;C.灿-璨。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答案】A
【解析】A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B.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抒发了他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C.绕城公路建设中的张家界市,全长29.72公里,连接城区南面和西面,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中国乒乓球队在第54届世乒赛中夺得4枚金牌,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是否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答案】B
【解析】A.防止溺水事件再发生C.建设中的张家界市绕城公择D.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都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5.下面几句话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
(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__的布。
(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
(2)“这布是___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
(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A.美丽
富丽
华丽 B.美丽
华丽
富丽
C.华丽
美丽
富丽 D.华丽
富丽
美丽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美丽
富丽
华丽”三个词语都有共同的音节“丽”,“美丽”意思是: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富丽”指富有的意义通常指“宏伟美丽”;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华丽一词,多用于形容服饰,华丽礼服。选择近义词填空除了要了解词语的意思外,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用排斥法,古代皇帝居住的环境通常用富丽堂皇来形容,那他们要举行游行所用的工具一定宏伟美丽,因为大臣们要极力讨好皇帝,所以他们看到皇帝的衣服一定认为是美丽而有光彩的,剩下“美丽”就可以填到剩下的一题中。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6.B
解析:和前面的“、”去掉。
7.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人船唇流水绿,人()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7.归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清新闲雅,空灵淡泊。孟浩然的《春晓》借雨后的落花抒写淡淡的怜惜,王维的《竹里馆》借竹林的幽静表现内心的澄明。边塞诗雄浑开阔,悲壮高亢。高适的《别董大》写挚友离别,洋溢着前程万里的信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塞外奇观,表现雪中送客的不舍和为国成边的豪情。山水诗派的牧歌情调与边塞诗派的英雄气魄,构成了盛唐诗坛的别样风貌。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对偶句。
田园骚客寄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诗人放歌风雪,《别董大》诉说离情,抒发戍边人豪迈雄心。
8.(1).
(1)示例:山水诗淡泊清新、边塞诗雄浑悲壮,构成了盛唐诗坛两种风貌。
(2).
(2)示例:《竹里馆》书写幽美
描绘士大夫诗意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首先要运用“答案在文中”的原则,从文中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整理。语段大意很简单,主要写了山水诗和边塞诗。结合关键语句“山水诗清新闲雅,空灵淡泊”“边塞诗雄浑开阔,悲壮高亢”结尾总结“山水诗派的牧歌情调与边塞诗派的英雄气魄,构成了盛唐诗坛的别样风貌”即可整理归纳出答案(注意字数):山水诗淡泊清新、边塞诗雄浑悲壮,构成盛唐诗坛两种风貌;山水诗牧歌情调、边塞诗英雄气魄,构成盛唐诗坛两种风貌。
(2)本题考查对偶句子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一致。题干已经给出仿写的句子及句式,结合材料,选取相关内容进行仿写即可。联系材料及题文,第二空可对:《竹里馆》表现情怀;第三空可对:勾画读书人高雅情趣。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9.如何理解“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9.每一处的风景各有不同的特色。峨眉秀、夔门险、剑阁雄、青城幽,它们所蕴含的意境各不相同,正是这不同的意境,使每处的风景各具品味。
10.举例说明,怎样理解“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0.要画好一幅山水画,首先要确定这幅画的意境,然后选用完美的表达方法和手段,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才能画出一幅好山水画。意境鲜明,能充分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这种感情得以展现。例如画三峡就要表现出它摄人心魄的雄伟气势,画太湖就要画出它的烟波浩渺、开阔胸襟之美。这就是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1.谈谈你对“意境”的理解。
11.意境是意和境、景和情的模糊组合,而境不仅仅是景,意也不仅仅是情。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核心要素,两者互相融合,亲密无间,触景生情。“意境”决定了山水画的内涵和品味。
课外阅读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12.
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
12.
①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②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③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一、二段的内容,可知作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13.
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13.
不可以。因为-事例具体论证了南囊犯”喇 来的-是发源于牿阳而被侨民带到扛南的文他一选一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能力。分析论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关键看该论据能否很好地证明文章的内容。此处运用了谢道韫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能很好地证明前面一句“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所以不能删去。
14.
“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4.
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把握。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C.
诗句的意思是“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此句写的是王昭君对中原大地的想念。不适合引用来表达“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这种情感。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5.“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15.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敦煌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16.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16.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17.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
甲:张骞出使西域图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17.示例:我会在“如是”展区看到《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图将张骞出使西域附会成传播佛教的故事,“如是”展区是从宗教的角度展示敦煌文化的;在“世相”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图》,这是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众多,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相”展区的内容与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等有关。
三、微写作
18.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然后谈谈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18.“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画作《万山红遍》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