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知识
1.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世人尊称孔子。中国春秋末期
和
,
学派的创始人。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由于春秋末期,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礼崩乐坏”,孔子怀礼乐治国的理想,欲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生隐退思想,专力从事讲学著述,晚年整理“六经”。直到逝世,弟子达
人,身通六艺者
余人。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
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将它与
合称为“四书”。
《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2.给下面的字注音
俟
莫
甫
哂
相
撰
铿
沂
喟
雩
冠
馑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1)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
5.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6)为国以礼
(7)毋吾以也
(8)不吾知也
(9)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0)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6.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1)居则曰
(2)摄乎大国之间
(3)加之以师旅
(4)比及三年
(5)且知方也
(6)舍瑟而作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9)咏而归
(10)吾与点也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答案
1.丘
仲尼
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3000
70
语录体
《大学》《中庸》和《孟子》2.sì;mù;fǔ;shěn;xiàng;zhuàn;kēng;yí;kuì;yú;guàn;jǐn。3.(1)希,通“稀”,稀疏(2)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与,通“欤”,语气词4.(1)端,名词作动词,穿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礼帽(2)风,名词作动词,吹风(3)后,名词作动词,落后(4)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5)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6)撰,动词作名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5.(1)(2)(3)(4)(5)(6)是状语后置句。(7)(8)(9)(10)是宾语前置句。6.(1)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夹、迫近
(3)加,加到……上
(4)比及,到
(5)方,道,是非准则
(6)舍,放下;作,起
(7)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何妨
(9)咏,唱歌
(10)与,赞成
(11)让,谦让
二、重点
1.写曾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写曾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曾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曾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2.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与曾皙的言志,有那些不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或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曾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或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3.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抱负之大可见一斑。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显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千乘(chèng)
喟然(kuì)
莫春(mù)
师旅(lǚ)
B.沂水(xí)
率尔(shuài)
比及(bǐ)
曾皙(xī)
C.鼓瑟(sè)
冠者(ɡuàn)
饥馑(jǐn)
铿尔(kēng)
D.侍坐(shì)
小相(xiàng)
哂笑(xī)
舞雩(y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早缫而绪
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下列四句中有关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陪侍长者闲坐
B.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
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轻率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且知方也
方:道,准则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11.下列句子从活用角度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曾数目项王
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3.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15.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一致。
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我认为,孔子: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
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
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カ三个月,分別为孟、仲、季。
D.冠者指成年人,古吋男子20歩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冉有为人谦虚,説活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
三、迁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卖。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好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
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擢”“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谪”“贬”“左迁”“罢”“黜”之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C.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承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D.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吾即没,若必师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2019年高考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12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A项,乘shèng;B项,沂yí,比bì;D项,哂shěn。
2.D
【解析】A项,“希”通“稀”;B项,“莫”通“暮”;C项,“而”通“尔”。
3.D
【解析】长:年长。
4.C
【解析】撰:才能。
5.A
【解析】乎:介词,比。
6.B
【解析】B.用、拿//认为;A.比;C.如果;D.有人。
7.A
【解析】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
8.D
【解析】“为”均作动词用,治理;“如”至于//或者。
9.C
【解析】介词,因为;A项,动词,用,做;B项,介词,用;D项,语气词,可不译。
10.B
【解析】为什么;A项,什么;C项,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项,什么。
11.B
【解析】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
12.C
【解析】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13.D
【解析】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14.C
【解析】“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15.(1)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
(2)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作此类题既要注意所写句子和前面的句子形式要相同,又要注意语段暗含的修辞手法的使用。
二、课内阅读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这句话的含义是: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注意把握“安”是疑问语气词,注意把握虚词“而”。故答案选C。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错误,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故答案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受到夫子哂笑”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孔子哂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而是他的轻率鲁莽态度。故答案选A。
4.(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后半句也可译为:不要因此就不说了)。
(2)(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以”因为;“乎”相当于介词“于”;“毋”不要。(2)“而”承接连词;“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三、迁移阅读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秦”“国”“其”“志”“处”“行”“五羖”“之”“大夫”“累绁”“政”,然后可以依据句式、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A项,“三”是数词,应是修饰“日”,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BD两项,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国虽小”和“处虽辟”、“其志大”和“行中正”的结构一致,意思贯通,意思是“国家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所以“小”“大”“辟”“正”后应有停顿,排除BD两项。故选C。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女子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错误,女子十五周岁举行及笄之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且“名”由长辈称呼,而“字”则为同辈间尊称;C项,“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错误,这应是采用王公年次纪年法;D项,“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错误,“摄”,既不属升官,亦不为降官,专指临时代行某职。故选B。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错误,由文章第三段“于是反鲁,鲁复善待”可知,应是得到了善待。故选D。
4.(1)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2)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达者”,才德显达的人;“即”表假设,如果;“没”同“殁”,死;“若”,你;“必”,一定;“师”,名词意动,以……为师;“之”,代词,代孔子。(2)中,“出于柙”“毁于椟中”都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柙出”“于椟中毁”,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在,“毁于椟中”还是被动句,“毁”,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是”,这;“之”,结构助词,的;“过”,过错。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丘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 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使他从拘禁中被起用,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以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 ”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去世。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二)
1.“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2.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