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质量守恒定律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质量守恒定律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02 06: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质量守恒定律课后练习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Mg-24;Cl-35.5
一、本题共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2分)
1、下列各项:①分子的数目②元素的种类③原子的数目④原子的种类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⑥
2、铜在空气中锈蚀会生成铜绿【Cu2(OH)2CO3】,铜绿加热分解后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uO
B.H2O
C.SO2
D.CO2
3、钛合金在航空工业有重要用途,工业制钛的一个反应为:TiF4+2H2SO4═4HF+2X+TiO2,则X的化学式为(  )
A.SO3
B.SO2
C.H2SO3
D.H2O
4、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石蜡熔化前后,其质量不变
B.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C.木材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木材的质量减小
D.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丝的质量增大
5、用下列装置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32
1
12
A.物质Z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反应中Y、X的质量比为6:1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15g
7、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7
8、下列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微粒观:水由氢、氧原子构成
B.分类观: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
C.转化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气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9、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的化学式是H2O
B.反应物甲和生成物丙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反应物乙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原子种类均发生改变
10、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变化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11、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可读作(  )
A.磷加氧气等于五氧化二磷
B.4个磷加5个氧气等于2个五氧化二磷
C.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D.磷加氧气点燃等于五氧化二磷
12、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某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t0)、反应中(t1)、反应后(t2)三个时刻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得到质量分数分布图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7%
B.t1时刻,甲和丁的质量比为5:7
C.该反应中,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
D.若丙是Cu、丁是CO2,则甲、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二、本题共5题,共28分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含氯消毒剂是现在应用广泛的高效、广谱性消毒剂。常用的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a(ClO)2]等。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二氧化氯在水中直接氧化细胞里的重要物质,从而消灭细菌。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氯气和漂白粉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坏细菌、病毒的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研究人员发现:1.0mg/L氯气与0.5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二氧化氯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纯净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3)补全二氧化氯发生器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5
+2H2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
B.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C.这三种消毒剂都可以长期储存
D.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
(5)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请结合材料解释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

14、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甲同学用图A所示实验:此实验中气球的主要用

(2)乙同学用B装置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步骤如下: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

(3)丁同学用图D中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发现一定质量的镁完全燃烧后留在石棉网上的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轻,联系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与燃烧了的镁带的质量相比较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由上述现象可见,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设计实验,在装置设计方面应做到

15、自来水公司为了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通常使用氯气对水进行消毒杀菌.自来水在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下列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图表示:请你仔细看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序号)
;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参加反应的A物质和B物质的质量比为
;生成的C物质和D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3)通过分析上述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你能得出关于化学反应的哪些结论是(回答一条即可)

16、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能否不用气球,改为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且说明理由

(2)实验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3)该同学联想到以前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也用到红磷,且当时红磷必须过量,请解释原因
。经过分析该同学认为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白磷也应过量,你认为她的观点正确吗?并加以解释

(4)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该同学为了验证锥形瓶内是否还有氧气剩余,用如下方法:打开瓶塞,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锥形瓶,发现木条继续燃烧,说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剩余。请你评价其实验方法正确与否,并解释:

17、在氧气中点燃足量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②到t2时红磷熄灭的原因是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克。
参考答案
一、本题共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2分)
1~6
CCAACB
7~12
DAABCD
二、本题共5题,共28分
13、答案:(1)黄绿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极易溶于水。
(2)ACD。
(3)NaCl。
(4)BD。
(5)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14、答案为:
(1)缓冲作用,防止气体膨胀瓶内压强增大,将胶塞冲出;
(2)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3)实验过程中随白烟漂走一部分氧化镁;偏大;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15、答案为:(1)A、+1;(2)18:71、1:1;(3)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合理即可).
16、答案:(1)不能,这是因为如果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导致瓶内气压急剧增大,极可能导致瓶塞飞出,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或发生安全事故。
(2)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导致瓶内气体急剧膨胀,气球变大,完全反应冷却后,瓶内氧气被消耗,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变小。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过量的红磷能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不正确,这是因为即使白磷不足,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也是相等的,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不正确,这是因为打开瓶塞时,空气进入锥形瓶中,进入的空气能使木条继续燃烧。
17、答案:①红磷还没有燃烧;②氧气不足; 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