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课件(51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课件(51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2 08:0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当仁
,不让于师
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论语

选文分析

选文壹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毁:诽谤。
逾:超越。
绝:断绝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的,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德,像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的贤德却像日月,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行断绝跟日月的关系,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论语·子张》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毫不迟疑的站出来,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维护老师的威望,捍卫老师的崇高人格。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论语·子张》

选文贰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于:比。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斯:就。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协力。
动:发动。
和:团结。
如之何:怎么。
《论语·子张》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顺着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论语·子张》

由于子贡曾有功于鲁国,陈子禽便说出了“仲尼岂贤于子乎”的话,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以天为喻,颂扬孔子的崇高德行和卓越才能,指出“言不可不慎也”。因为君子是一种社会形象,君子聪明理智,不会也不可以失态,要求君子注意言谈,决非教人谨小慎微,而是做谦谦君子,维护既定的社会形象的严肃性,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子贡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论语·子张》

选文叁
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仰:仰望,往上看。
弥:越发,更加。
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广博。
约:约束。
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
末:没有,无。
由:途径。
《论语·子罕》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论语·子罕》

本则是颜回对孔子道德学问的赞美,是他追随孔子二十多年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他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他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问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方法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己学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而有不可企之之叹。


《论语·子罕》




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
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弟子眼中的孔子
学识丰富、道德高尚、施教有法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注】岂:怎么
抑:不过
厌:通“餍”,满足
诲:教导,指教
云尔:如此罢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选文肆】
《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



《论语·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
老师也不必谦让。
的事情的时候,对
孔子说:遇到“仁”

《论语·卫灵公》
【评
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孔子把实现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论语·述而》

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4、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对你们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让你们知道,这就是孔丘啊。”


《论语·述而》
【评
析】
孔子对社会人群是有等级划分的,但是对于自己的学生,他都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主要是体现在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和采取民主的教学方法上。

【注】之:到……去
弦歌:弹琴唱歌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焉:怎么
也:句中语气词
君子:地位高的人
小人:地位低的人
使:使唤
戏:开玩笑。
子之武城(地名),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言偃,子游的名字)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论语·阳货》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论语·阳货》
【评
析】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乐教化人民,子游在担任武城长官之后,并没有因为治理的地方小而松懈,同样认认真真地实施孔子的教诲。孔子内心表示赞许,又惜子游之才,现在不能让他治国安邦,所以说出“割鸡焉用牛刀”这句话,现在用来形容大材小用。

《论语·雍也》

子见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说:通“悦”,高兴
矢:通“誓”,发誓
所…者:假如…的话
厌:厌弃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论语·雍也》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也可见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子路暗杀孔子是怎样失败的
一天,赤日炎炎似火烧。尚不年迈的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到了山坡上,孔子已是汗流浃背了,躺在了一块大石头上,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
孔子躺在大石头上后,说口渴得要死,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向一道山泉走去。
山泉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
子路来到泉边,拿出石臼,正欲低头舀水,忽见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一片,定睛再看,是一只斑斓炫目的猛虎。子路不由得惊得三魂归地府,七魄飞天外。还没来得及想该怎样是好,那白额黄斑虎便吼声震山,扑了过来。子路纵身一跃,猛虎扑到了前面。子路从后面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拽住使劲一轮,将猛虎摔倒在地,上前骑住,一顿抱拳,打死了老虎。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以作凭证,准备向孔子炫耀,然后舀了满满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
子路把水递给孔子,喜滋滋地问道:“先生,上士智能过人、武艺高强的人,怎么样打死老虎?”
孔子喝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头。”
子路敛住笑容又问:“那中士呢?”
孔子又喝了好几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兴地接着问:“那么,下士打虎是个什么样子呢?”孔子清了清嗓子说:“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动手。”
子路暗杀孔子是怎样失败的
孔子的话,让子路感到受了侮辱,
趁孔子只顾喝水不留意的空隙,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盘边缘十分锋利。他准备在适当时机如掷铁饼似地抛起石盘,然后石盘会在空中飞旋,划一道闪亮的弧,顷刻之间即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击个脑浆涂地。
子路扔掉老虎尾巴,怨愤地说:“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只猛虎守着,竟然让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他更靠近孔子,咄咄逼人地发问:“先生,您再说,上士杀人是怎么个杀法?”
孔子已经感到阴森恐惧,一愣,随即镇静地回答:“上士杀人用笔尖。”他怕学生听不懂,又解释道,“用笔墨写在竹简上或刻在甲骨铜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于死地。”
子路怒气未减地又问:“那么中士该如何杀人呢?”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中士杀人用舌尖。人的舌头是软的,能把方的说成圆的,圆的说成扁的,众口铄金,也会杀人不见血。”
子路听后,更是气急败坏,接着问:“那么,下士该如何杀人 ”
孔子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下士呀,下士杀人用怀里揣着的一个石盘!”
子路一下子泄了气,他扔掉怀里的石盘,五体投地跪拜了孔子。从此对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论语·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有才德
箪:盛饭用的竹器
堪: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论语·先进》
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论语·先进》
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哀痛过度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论语·雍也》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用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扉。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颜回杀妻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
二十四
,怎么会是二十三呢?
是你算错了,
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
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
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杀妻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从空树干离开。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
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论语·雍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疾:重病。
问:探问,问候
牖:窗户。
斯:这样。
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由)(点)(求)(赤)

坐(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时
称名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注】以:因为
长:年长
乎:于
毋:不要
以:通“已”,停止
居:平时
则:作“辄”解,常常,总是,就
不吾知:不了解我
如或:如果有人
知:了解,知道
何以:怎么做
【译】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译】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注】
率尔:轻率、匆忙的样子
乘:
shèng ,兵车
摄:夹
乎:在
师旅:军队
因:继,接着
饥馑:灾荒,荒年
为:治理
比及:等到
方: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哂:
shěn,微笑
子路(仲由)侧重强国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且饱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鲁莽、轻率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注】方:见方,纵横
如:或者
足:使……富足
如其:至于
俟:
sì,等
冉有(求)侧重富民
【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注】宗庙之事:诸侯的祭祀活动
如:或者
会同:诸侯联盟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小相:赞礼人
公西华(赤)侧重以礼治邦
【志】
能在诸侯会盟或举行祭祀活动时担任小相。
【性格】
恭谦有礼
娴与辞令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咏而归。”
【注】希:通“稀”,稀疏
铿尔:铿的一声
撰:才能
莫:同‘暮’
春服:春天穿的夹衣
既:已经
冠者:成年人
【译】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曾皙(点)春游图
【志】
暮春时节穿上春衣,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性格】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许)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来才离开)。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为什么)哂由也?”
曰:“为国以(靠)礼,其言不让(礼让,谦逊),是故(因此,所以)哂之。”
“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求则非邦也与(欤,表疑问)?”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译文

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子路不说
抑为之不厌
唯求则非邦也与

通“智”,智慧

通“导”,引导

通“誓”,发誓

通“以”,停止

通“稀”,稀疏

通“暮”,日落的时候

通“悦”,高兴,愉快

通“餍”,满足

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本课知识点
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君子学道则爱人
古:喜爱别人
今:丈夫或妻子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鼓瑟希,铿尔:
鼓,名作动,弹奏
3、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
4、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落后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才能。
7、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阶,名作动,搭阶梯
8、闻弦歌之声
弦歌,名作动,弹琴唱歌
9、所谓立之斯立
立,动使动,使…立
10、博我以文
博,形使动,使…广博
本课知识点

重点实词
1、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
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
比及,到
5、且知方也:
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
舍,放下;
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
何伤,何妨
9、咏而归:
咏,唱歌
10、吾与点也:
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谦让
本课知识点

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
动词,用、做
(4)加之以师旅:
介词,用、做
2、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2)如其礼乐:
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句首语气词
本课知识点

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
(2)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本课知识点
谢谢欣赏
中国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