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57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57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2 08:1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
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
yīng
)。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介词,对于。
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于:到。
河东: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察:考察。
政:当权者。
无如:没有像……。
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对:回答。
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喻:打比方,作说明。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之:敲起鼓来。鼓,名词作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则:连词,那么。
何如:怎么样。
直:通“只”,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如:如果。
则:连词,就。
无:通“毋”,不要。
望:希望。
于:比。
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时:季节。
谷:粮食的统称。
胜:完全,尽。
数罟:密网。
洿:深。
斤:锛(bēn)子,削平木料的工具。
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始: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
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树:种植。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豚:小猪。
彘:猪。
畜:畜养。
无:通“毋”,不要。
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谨:谨慎,这里形容词作动词,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
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义:道理。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黎民:百姓。
然而:这样(如此)却。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食:动词,吃。
食:名词,食物。
检:通敛。收积、储藏的意思。
涂:通“途”,路上。
饿莩: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
兵:兵器。
无:通“毋”,不要。
罪: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保民
教民
王道
之始
王道
之成
简要分析
梁惠王自诩“尽心”,而在孟子看来,他所采用的措施,只是“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提出不要用战争或劳役使人民耽误农时,不要乱捕鱼鳖,不要砍伐林木,让人民休养生息,有较安定的生活,这样才是“王道”的开端。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
“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文中面对“好战”的梁惠王“请以战喻”,最终提出“好战”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听者哑然失笑之余,定会沉入深省之中。梁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好政策,当然也就别指望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了。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梁惠王“尽心”的实质,说理形象而有说服力。
五十步笑百步
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5:【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类活用
【时】
  ①不违农时
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名词,时机,机会
【王】
  ①王无罪岁
大王,名词,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称王,统一天下,wàng
【食】
  ①谷不可胜食
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介词,到
【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
助词,衬音,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以】
  ①请以战喻

  ②以时入山林
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一词多义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特殊句式
齐人乞墦[fán,坟墓]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处室:住在一起。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消独,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重复了一遍,为什么?
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
而未尝有显者来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整个都城里没一个人站着和他讲话的人。最后他到了东门外的墓地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的人,这大概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仰望:依靠、指望。今指敬仰而有所期望
讪(shàn):讥讽
相泣:相向涕泣,面对面哭  于中庭:在庭院中,介词结构后置
未之知:宾语前置  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 骄:轻视。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
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
这样改好不好?
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鼓里,兴冲冲地继续吹嘘夸耀,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了讽刺性。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由:介词,从
之:音节助词
则:那么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几稀,不多,一丁点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
故事情节
开端:齐人对妻妾夸口
发展:妻的怀疑、妻妾的商议
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高潮和结局:
“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妻妾面前的“骄”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
对比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坟场的“乞”
“齐乞何能有妾妻?”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本则寓言主要是讽刺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
齐人乞墦
指责那些不择手段
逐富贵利达的人。
邻人攘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什一: 什分之一
去:除去,废除
征:动作名,征收的赋税
今兹:今年
轻:形容词使动,使…轻
以:表目的
已:停止 
 戴盈之说:“让国君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让国君废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请让我不能做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来等到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日:名作状,每天
攘:窃取,偷
或:有人
是:这
道:道义,正道
损:减少
月:名作状,每月
如:如果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办法
斯:则,就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的正道!’他说:‘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来等到明年停止偷鸡。’如果你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合道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本则寓意
是什么?
邻人攘鸡——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
枯苗遇雨复兴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cù)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语:告诉  
望:从远处看
人君:国君
就:靠近,接近
畏:使人敬畏
卒:通“猝”,突然
恶乎定:怎样安定。恶,何,哪里
定于一:安定于统一
孰:谁
嗜:爱好
与:动词,亲附 
译文: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远看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夫:那
槁:干枯
油然:云盛的样子
作:兴起
沛然:雨势大的样子
浡然:兴起的样子
之:语气助词无义
其:禾苗
如:像
御:抵挡
  译文: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如果)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地生长起来。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背景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
遇暴政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禾苗
大水流向低处
百姓归附
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动词,统一。
翻译: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讨论: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再读最后一段弄懂
孟子的比喻说理
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一道理的?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禾苗——百姓
雨露——恩君
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


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水之就下”


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毛泽东说,“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因此孟子斩钉截铁地说:“天下莫不与也”可是当时的人君是怎样的呢?“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为什么将统治者说成人牧呢?
答案:将人养起来,像牛羊一样,驱赶他们去干什么?征战。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些君主太残暴了,好战嗜杀。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本则内容
是什么?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寓言和比喻”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主”,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
写法
探究
用了哪些譬喻?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国国君
罪兵之喻
齐人乞余之喻
偷鸡贼——知错不改的宋国君臣
旱苗盼雨——人民盼不嗜杀人者
水之就下——民归之的强劲势头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
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
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孟子采用寓言说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
1、更有力地凸现了事件的本质,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和邻国政治的差别;
2、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比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之蝇营狗苟;
3、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比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乎道义,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
4、使可向往的更可向往,比如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来说明人君不嗜杀,百姓就争相归附等。寓言使他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寓言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