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三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去看过凤凰湖吗?谁来说说,你看到的凤凰湖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说)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杭州西湖。(播放课件:西湖十景,师做简单配乐介绍。)欣赏了西湖的十大景观,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师:一天,苏轼来到西湖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雨。诗人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生齐读课题。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学生自由说,老师适时进行点拔。板书:晴、雨)
(设计意图: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通过画面和音乐,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点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古诗中的音律,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范读。(配乐)
师: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西湖迷人的风光吧!请孩子们翻
到书85页,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节奏划分图。
师:你画的节奏跟老师画的一样吗?请你仔细检查一下。
师:跟老师完全一样的请举手,孩子们真会听!
师:下面请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孩子读得非常认真,谁愿读给大家听听?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抽生读。齐读。
师:孩子们词语读得真好!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我们一起来读。
师:孩子们真不错!你们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没关系,老师告诉你,来(出示自学提示:123)读完了吗?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自学小提示初步理解诗意,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评: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自学小提示初步理解诗意。教师深入学习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一)品读第一行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刚才大家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先来欣赏晴天的西湖。(出示第一行诗)谁愿意来读读这行诗?其他的孩子一边听,一边想:这行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师: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潋滟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诗人用了一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是哪个词?(板书: 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指着潋滟图片)孩子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师:是呀,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湖波光粼粼,格外美丽!诗人不禁感叹道:水光潋滟——(板书: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晴天的美景。“好”是什么意思?晴天的西湖好在哪儿?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它的好。
(二)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西湖不仅晴天的水美,雨天的山也很美。(板书:山)你从哪行诗知道的?(出示第二行诗)
师:谁来读读这行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孩子们,下雨时西湖的山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空蒙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师: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
师:“空蒙”是什么意思?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
师:雨中的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板书:奇)
师:“奇”你怎么理解?谁想读读,读出它的奇妙。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我们再一起来读读。
师:你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把它读出来。
师: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真美呀!孩子们,我们再来读读一二行,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
(3) 品读第三、四行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多美呀!诗人不禁联想到了?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知道西子是谁吗?
师:诗人把西湖比作了——,他们都很——。
师: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行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行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是呀,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总——)总相宜什么意思呀?宜,就是合适,适宜。淡妆浓抹——)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欲把——(出示后两行诗)
师:你还想把西湖比作什么?(欲把西湖比——)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的西湖和雨时的西湖。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点评: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利用多媒体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四、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想象真丰富!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西湖的美景吧!请女孩子们读,男孩子们闭眼想象:古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请男孩子们读,女孩子们闭眼想象:古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师:读得真好,谁来说说古诗描写的画面?
师: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波光粼粼,十分美丽;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群山迷蒙,非常神奇。诗人不禁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淡妆还是浓妆总是那么迷人、美丽。
师:这么美的景色深深地印在了诗人的脑海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师:会背了吗,谁来试试?
师:我们一起来背背。(播放音乐)
师: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角色转换,欣赏图片,学生看着图,在音乐声中纷纷把自己最想表达的对西湖的赞美,尽情地释放出来。学生的像、境、情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生发。)
(点评: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诗人那由衷赞美西湖的情怀。并运用多媒体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五、拓展延伸
师: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无数文人墨客折服于她的美丽,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诗)
师: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师:请孩子们先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全班齐读。
师: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西湖边畅游,感受到了古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还有许多的诗人也用他们的笔,赞美祖国的山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件出示:课后积累)
(设计意图: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丰富学生认知,增加积累。)
(点评: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内外相结合,丰富学生的阅读,增加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晴:水——潋滟 好
西湖
(西子)
雨:山——空蒙 奇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是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板书设计不够好,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再加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要求不够严格,一堂课下来,还是出现了老师说的太多的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说课稿
青白江区实验小学 范小倩
一、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人抓住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这首诗的概括性很强,它不是写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对西湖的美景作全面的评价。
纵观人教版第五册全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 本组训练的重点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体会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解读教材后,我们形成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古诗,积累赞美祖国大好风光的诗句。
教学时间为1课时,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完形诗歌形象。教学难点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古诗,意思浅显易懂,经过两年的古诗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粗知诗意的能力,主要通过字句注释,难句解释,来自读自悟初解诗意,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达到自主理解诗意的目的。结合重点词句引导想象,角色体验,以心契心,给古诗配上恰当的图画,领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通过同一体裁诗歌的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说学法:《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本诗写的景和学生实际相距较近,对小学生学习古诗,体味古诗意境较为容易。结合古诗的特点,和较难词的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走进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首先我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按照自学小贴士,自主学习:读诗句,初感知;借注释,解诗意。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深入学习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想象丰富意境,“读”中深化诗情。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从文字到画面,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学生边读边想象,从景中悟情。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的西湖和雨时的西湖。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整堂课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从字正腔圆到抑扬顿挫,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学生理解了诗意,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诗的味道,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变换角色,提升诗情。
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让学生角色转换,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纷纷把自己最想表达的对西湖的赞美,在音乐声中尽情地释放出来,学生的情感在“说”当中得到了释放。和着《平湖秋月》那优美的旋律,深情地诵读。学生的像、境、情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生发,让学生感到诗人那由衷赞美西湖的情怀。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古诗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丰富学生认知,增加积累。因此,课上补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体会夏天西湖的美。
总之,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为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为诗歌像、境、情的生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促进了传统古诗教学方式的改变。实践证明,在多媒体下教古诗,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提高了学习古诗的效率,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多媒体教学融入小学语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
青白江区实验小学 刘晓牧
听了范小倩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有一种美的享受。本节课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理解,表达能力。创设情境又为学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台,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整体体验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总结这一层次中巩固了所学内容。
古诗教学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诗歌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古诗教学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范小倩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古诗中的运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诗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将古诗中的“形象”代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美丽的西湖之畔。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图像,旋律优美的音乐,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010年11月22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2张PPT)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青白江区实验小学 范小倩
苏
堤
春
晓
曲
院
风
荷
平
湖
秋
月
断
桥
残
雪
雷
峰
夕
照
南
屏
晚
钟
花
港
观
鱼
柳
浪
闻
莺
双
峰
插
云
三
潭
印
月
三
潭
印
月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lián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liàn yàn yì
潋滟 雨亦奇
ménɡ zhuānɡ
空蒙 淡妆浓抹
自学小提示:
在自学古诗时,你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帮助你理解诗意:
1、看注释。 2、看插图。
3、发挥想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
潋滟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蒙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会填:
欲把西湖比——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后积累:
搜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来读一读,感受大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