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20-589
三国两晋南北朝
370年
589—907
大一统
隋唐时期
320年
前221-220
大一统
秦汉时期
440年
宏观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历史如何重新走向统一?
大分裂
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三国两晋南北朝
370年
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一、政权更迭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
曹丕
蜀
221
刘备
吴
229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1.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2、西晋的兴亡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
司马昭266建立
司马炎280年完成统一
316年被匈奴贵族所灭
3、东晋与南朝
北方之长期纷乱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士族: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
东晋皇族司马氏
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治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东晋政治的特点?
思考
士族专权
君弱臣强,皇权垂拱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割据
南朝政权一览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称帝前曾任官职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平北将军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骠骑大将军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大司马、总领中外军事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
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淝水之战
4、十六国与北朝
南北政权之再分裂:南北朝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420年—589年)
北朝
(386——581年)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宋、齐、梁、陈
政权更迭
东
汉
三国(220-280)
十六国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西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420)
东晋
结合时间轴和地图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哪些特点?
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为主,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北强南弱)
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1、五胡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二、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政权
x
十六国时期,北方出现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逐渐汉化
383年
淝水之战
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
①北方战乱,严重破坏经济
②北魏统一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③社会矛盾尖锐
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
原因:
从改革措施看出其改革影响
①迁都洛阳
②易服装
③改汉姓
④说汉话
⑤通婚姻
措施: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实行汉化政策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
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
文化生活上: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方式
特点?
方式:
①迁徙杂居;
②民族战争;
③友好往来(通婚贸易);
④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改革学习)。
特点:
胡汉交融、汉化为主;交融方式多样化;
过程曲折发展,内容多样;影响深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西晋时,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
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进行汉化改革。
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产品种乃至农产品传入中原。
②胡床、胡饼、胡服等的普遍制作和使用,对汉族的衣食住行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③汉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精华,胡歌、胡乐、胡舞、胡戏等的流行,给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
民族融合有何影响?
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扬弃不合时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文明体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
——《宋书》卷五十四
自然环境
战乱
和平
劳动力
先进技术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隋书·食货志》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发南方的过程,使江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南方相对安定
三、江南经济开发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材料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
至余粮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有相当多的蛮人与汉人杂居。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外,多数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
——朱大渭《六朝史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①经济: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奠定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②民族: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三、江南经济开发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在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
大一统
秦汉
大一统隋唐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北方发展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
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南北汇通经济一统
南北合流政治一统
南北融合
文化一统
政权分立,局部统一
士族专权,皇权加强
(隋唐)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崩溃
再
造
民族关系
发展
政治变态回归
经济格局重整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新生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