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测试
1.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2.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国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对德日轴心国宣战
C.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反纳粹联盟
D.所有与轴心国交战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引爆”“火药桶”的“火星”是指(
)
A.《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B.《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的签署
C.《英俄协约》的签订
D.萨拉热窝事件
4.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
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5.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斯大林的指示表明(
)。
A.苏联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
B.苏联主张对华进行无私的军事援助
C.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
D.苏联援助使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
6.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甘地(
)。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③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④在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始终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921年6月,孙中山说:
“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这说明孙中山(
)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C.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8.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
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
9.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
)。
A.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
C.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
D.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
1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不论从欧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其“转折”表现为(
)。
①由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②欧洲中心地位动摇,大多数国家成了债务国
③新建立的国际组织有效地防止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
④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而反英情绪强烈,
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除
C.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
D.迫使埃及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12.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格雷此话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这表明(
)
A.大战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
B.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
14.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望中国认清国际形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15.1930年二、三月,苏联农民大约宰杀了1400万头大牲畜(牛、马),猪的存栏数锐减1/3,羊的存栏数锐减1/4,农民损坏工具、挥霍积蓄,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据此,符合史实的推论是,农业集体化运动(
)
A.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协调发展
B.大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C.可能导致农业减产,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
D.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资
16.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列宁在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行不通后,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理论,这暗示了“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的特征,故A项正确;列宁的这一认识表明列宁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认识尚不清晰,因此还无法将其上升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地位,故C项错误;列宁的这一认识实际上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途径,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德日的总战略是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抗衡总战略只能是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来共同对付法西斯这一敌人,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抓住题干限定词“火药桶”,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级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指出起义条件是否成熟,A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误;“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1940年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能集中兵力对付德国而派崔可夫军事代表团访华,意在构建中苏同盟共同对付法西斯力量,故答案为C项。
6.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诗人给了甘地极高的评价,一般情况下,要以历史人物所做的事件为依据进行评价。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甘地一生都在为印度的富强和独立奔走,其中包括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加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①②③正确,故A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从“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的是富强,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可以得出材料所述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所以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错误,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都重要;C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首倡”这一结论;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掌握粮食分配,实行粮食垄断,工人纷纷去搞粮食投机,说明当时粮食紧缺,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故D项正确。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府禁止自由贸易,排除A项。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打击工人的粮食投机不等于维护农民的利益,因为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政府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问题是中国山东主权的归属问题,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世界性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一战后新建立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也不能防止世界大战的爆发。③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故B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使得埃及实现了有条件的独立,故选A;英国在华夫脱运动以后并没有完全撤出埃及,在埃及仍然有特权,排除B;华夫脱运动并没有使埃及彻底独立,而是有条件的独立,英国在埃及仍然有一些殖民特权,排除C;独立以后的埃及并没有成为共和国,而是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排除D。
12.答案:B
解析:材料“1914年”“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体现了爱德华 格雷对战争爆发后欧洲前景的悲观心态,说明他认为一战的爆发有可能给欧洲带来毁灭性影响,B正确;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13.答案:C
解析:欧洲各国生产力的下降并不是促进各国工人由支持战争到反战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1917年的时间点可知,这一时期一战并没有结束,故B项错误;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的工人带来深重的苦难,这就促使工人阶级对战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省,由战争的支持者变为坚定的反对者,故C项正确;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剧并不能使工人出现反战的情绪,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希望中国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要增强自己的力量,不能完全依靠国联,但又不能把国联看得毫无价值,故B项正确;題干涉及的是要充分注意列强对中国的觊觎,没有涉及外交的被动,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国联为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30年二、三月,苏联农民大约宰杀了1400万头大牲畜(牛、马)……农民损坏工具、挥霍积蓄”可知农业集体化可能导致农业减产,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农民损坏工具、挥霍积蓄”会损害农业的发展,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协调发展,排除A项;材料“猪的存栏数锐减1/3,羊的存栏数锐减1/4”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农民损坏工具、挥霍积蓄”说明农业生产受到破坏,未体现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工业的关系,排除D项。
16.答案:(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解析:(1)问根据“1931年初……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并结合九一八事变相关知识得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根据“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并结合七七事变等知识得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根据“1940年7月……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日本和被侵略国家等角度进行剖析。对日本而言,这些口号是服务于战争需要的,如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就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舆论基础;“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口号掩盖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本质;同时这些口号也可以蛊惑日本民众。对被侵略国家而言,“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口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容易麻痹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