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3 15: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2.《魏书·广陵王羽传》中记载,孝文帝说:“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朕闻此,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孝文帝的主要用意是
A.准备迁都洛阳
B.学习汉族文化
C.学习汉族礼节
D.学习汉族语言
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③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④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浮华虚伪),盖不足存(录存、记载)”。材料反映出贾思勰
A.主张农工商均衡发展
B.生产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
C.“重农抑商”的思想
D.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5.《通典第七食货志》记载公元755年唐朝总人口是52919390,总户口为891万4790户。公元760年存活不足17000000,总户口193万3134户。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袍加身
D.黄巢起义
6.“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以米,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农产品、丝织品大量投放市场
B.丝织品质量提高,价格上涨
C.农业发展,粮食价格宜
D.唐政府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7.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
D.“存百姓”的思想
8.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9.《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
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
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0.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官本位思想日益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士子们为了中举入仕,只学习考试内容,其他的一概不问。蒙学教育也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据此可知,科举制
A.助长了士人功利的读书观念
B.实现了士人追求享乐的愿望
C.促使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流动
D.强化世家受教育的优越地位
11.钱穆先生曾将两汉官员的选拔制度称为“郎吏时期”。他认为,此时期,上面的政府已变成士人政府,而士人参加政府之路径,首先是为郎为吏。士人得为郎、吏之资格,则因经地方察举获入太学。这说明
A.选官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B.太学彻底打破世代为官陈规
C.太学生都来源于郎吏
D.察举制强化了官僚政治体制
12.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有学者认为,“政事堂”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
C.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D.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
13.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14.下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
人物
内容摘要
石介
后之为国者鉴于李氏之覆车,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于中官,勿委任于奸臣。
范祖禹
逼父而压其位者,谓之受内禅,此其闺门无法,不足以正天下,乱之大者也。
A.潘镇割据,地方权大
B.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
C.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
15.《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摭(zhi)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xi醋)醢hai酱油)(醯醢意指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B.强调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C.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D.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姚)崇曰:“垂拱(武则天年号)以来,以峻法绳(糾正)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唐朝军队在青海被吐蕃打败),未有牵复之悔(反省补救),臣愿不倖边功.可乎?比来(近来)壬佞冒触宪网(奸佞触犯法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宦官)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賦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不尊重)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唐朝官员)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意指敢触犯皇帝),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指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汉代专权的外戚)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唐玄宗)曰:“朕能行之。”
——引自《新唐书姚崇传》
(1)将姚祟列举的弊政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2)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产生了什么影响?
(3)姚崇当时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地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摘编自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评价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参考答案
1.A2.A3.D4.C5.A6.C7.D8.C9.A10.A11.D12.D13.D14.B15.A
16.(1)滥施刑法;对吐蕃进行武力讨伐;对触犯法纲的奸佞过分宽宠;宦官参政.贿略之风日益盛行,外戚受重用,仗势弄权;皇帝对大臣不能以礼相待;进谏忠臣被治罪,敢讲话的官员心寒;武后和唐睿宗建造佛寺道观,耗资巨大。
(2)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采纳正确意见,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姚崇最担心的问题是外戚弄权,告诫唐玄宗永远不要忘记东汉的教训。
17.(1)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
(2)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需要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主流思想变迁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