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58年《人民画报》(海外版)刊出了新中国汽车的报道:“‘东风’牌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北京制造出‘井冈山’牌轿车,天津也制造出‘和平’牌轿车”,“中国制造的公共汽车、卡车与轿车,安全,坚固,舒适。”这表明,当时新中国(
)
A.品牌建设是工业发展的重心
B.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C.对外积极树立国家工业形象
D.利用对外贸易打破西方封锁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3.如图反映了我国1952年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的重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现
4.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
1.5%
0.7%
71.8%
7%
1957年
33%
56%
8%
3%
1%以下
A.体现出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
B.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C.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5.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报告中使用了中国“伟大而生机勃勃的人民、有天赋和有教养的人民”等词语。10月初,尼克松在会见《时代》周刊杂志记者时称:“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据此判断(
)
A.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吸引力
B.中美两国关系发生质变
C.与美建交有助于提升中国形象
D.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6.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7.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此次访问(
)
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C.提出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办法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8.“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文件
产生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①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②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9.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1963—1965年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A.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
B.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苏联经济援助和扶持
10.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包产到户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包产到户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11.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1962年(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12.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57年
斯里兰卡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A.“一边倒”政策取得丰硕成果
B.中国加强与不结盟运动合作
C.中国与西方国家出现建交高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贯彻
13.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
时间
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1948年
26个
44.8%
22个
37.9%
10个
7.3%
1957年
73个
41.5%
73个
41.5%
30个
17%
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14.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情形。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5.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在全国试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
)
A.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B.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C.促成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
D.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6.朝鲜战争打乱了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部署,却在客观上帮助了苏联。周恩来曾说:“朝鲜战争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这是因为,朝鲜战争(
)
A.标志着美苏间冷战正式开始
B.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C.冲击着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D.维护了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
17.有“核司令”之称的程开甲院士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初步实现了“国防强起来”的重大成就是(
)
A.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
B.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D.“银河-Ⅰ”号计算机投入使用
18.下图是1961年由福建省机械工业厅科学研究院颁发的一张《车工转农民证明书》。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突出
B.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兴起
D.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
19.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材料说明(
)
A.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B.民族资本主义阻碍国民经济恢复
C.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20.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2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周恩来在机场接机时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有媒体曾对此撰文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次握手表明(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首先打开中美两国友好交往之门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消除了中美两国间意识形态对抗
22.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图中人民的选举(
)
A.有力地推动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2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
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
24.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万隆会议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5.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
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改进商业政策,农村集市贸易有所恢复,有些大中城市出现农贸市场,对于补充城市供应和促进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
——摘编自靳德行、翁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随着下乡知青陆续返城,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待业青年”。他们在路边摆摊出售“大碗茶”,内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干。一些农民把《人民日报》文章剪下来贴到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农副产品去赶集。在看重“单位”的年代,练摊实在是走投无路之举,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一帮“闲散人员”组成的练摊族开始倒服装、倒电器,硬是发了,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波“万元户”。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练摊的甜头,纷纷下海。一些城市也开始建立自由市场吸纳摊贩,发展马路经济。
——摘编自《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并说明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和城市集贸市场得以恢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练摊”“下海”等经济现象的时代背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莫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摘编自白寿界《中国通史》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美注边碰事务、助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把“大一统”理论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植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来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管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8年《人民画报》(海外版)刊出了新中国汽车的报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国内工业实力提升,在对外宣传中介绍汽车制造行业取得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对外积极树立国家工业形象,C项正确。当时的中国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品牌建设,排除A项;《人民画报》仅介绍了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情况,并未全面介绍整个工业的发展情况,也无法证明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可知,结束“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的原因在于工人们具有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与材料中“1955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制造出国产手表只能反映出制表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当时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B项错误,排除。
3.答案:C
解析:A、B两项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排除;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D项并不涉及所有制的变化,排除。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表格数据显示1957年,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以及公私合营企业比例上升,而资本主义经济比例下降,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成,故C项正确。经济的冒进思想开始出现于1958年,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于1958年,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缓和。材料表明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的报告中对中国进行了高度赞扬,并在接受访谈时提出希望去中国,这说明当时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但不能说明中美关系发生质变,故D项正确,B项错误。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以后,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材料“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并未涉及社会制度问题,故A项错误;B,D两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中缅关系的准则,故B项正确;A项“打破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是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提出的,D项是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的,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颁布的时间是1949年9月,此时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宪法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出现“左”倾错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适当地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农业增长率得到提升,故C项正确;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B两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和援助,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材料与八字方针的制定有关的是1959—1961年,故A项错误;包产到户从兴起到批判再到肯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故B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对包产到户的否定反映了“左”倾错误的干扰,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调整。根据“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结合当时“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可知,该规定反映了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故选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当时国家的工业化战略虽然遭遇挫折,但没有被迫中断,故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国务院对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适当调整,但我国城市化进程并未陷入停滞,故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多数国家接受,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中建交国家除古巴外均非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与材料中“1955—1960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是“亚非拉国家”而非西方国家,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影响。1948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受到传统发展和西方经济侵略影响,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新建了许多工业设施,到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已经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影响了材料中城市分布的变化,故选A项;近代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始终在东部地区,没有向中西部转移,排除B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并非中国开创,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体现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率,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建设。这幅漫画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漫画中人群的欢呼以及两位选手的奋力拼搏反映出人民在“一五”计划中的建设热情高涨,故选B项;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工农业竞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二者是同时进行,不存在前者推动后者的关系,故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根据材料“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即将进行一化三改,规程的颁发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满足了”的说法有错,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对教育事业的作用,故排除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才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周恩来强调“朝鲜战争”的影响是世界性的,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使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故选择D项。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B项是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题意强调的世界影响不符,排除。C项是朝鲜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排除。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沈阳飞机制造厂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之一,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2003年中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故时间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项“两弹一星”分别指的是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C项符合题意;D项“银河-I号”成功研制的时间是1983年,故错误。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从材料可知这是工人转向农民的证明,反映了1961年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转向农村,与城市人口增加的城市化发展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兴起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9.答案:A
解析:据材料“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可知,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初步形成,排除C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折线图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在1958年后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我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故C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从折线图中可知,1953年农业总产值并没有明显下降,故A错误。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到1956年,从图上看1956年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故B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2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乒乓外交”首先打开中美两国友好交往之门,故B错误;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C错误;“消除了”说法绝对,故D错误。
22.答案:D
解析:《共同纲领》的制定是在1949年,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基石,排除B项;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不必通过选举的方式进行,排除C项;据材料“1953年”“《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人大代表的选举为即将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奠定了组织基础,故D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选A项;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20世纪末,排除D项。
24.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与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等表述相符,故选A项。B项与题干中的原则无关。日内瓦会议涉及的是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国与苏联签订的条约,而材料侧重于“亚洲及世界各地”,排除D项。
25.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分两层,第一层讲中国1949—1979年对外援助财政支出较大,第二层讲接受中国政府援助的国家排第一位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位的是非洲国家,联系史实可知,1949—1979年中国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之下,受此影响中国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因而出现材料中接受中国政府援助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与非洲国家接受中国援助,未体现援助内容是否是经济合作,排除A项;根据史实可知,1949—1979年中国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主要在于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在外交上的支持,并非出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排除C项;由材料第一层内容可知,1949—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占年均国家财政支出的3.5%,可知此时中国对外援助意在争取外交支持,未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排除D项。
26.答案:(1)曲折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得到恢复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逐渐走向消亡;20世纪60年代一度恢复发展,但“文革”时期近乎消失。原因: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给农村与城市带来空前压力;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时代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下乡知青返城造成就业压力严重;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逐步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
(1)第一小问曲折发展历程,根据所学,1949—1952年为恢复国民经济,政府扶持鼓励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得到恢复发展;根据所学,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1956年我国逐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私营经济逐渐消亡,可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后逐渐走向消亡;根据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改进商业政策,农村集市贸易有所恢复,有些大中城市出现农贸市场”,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一度恢复发展;根据材料一“但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可得出“文革”时期近乎消失。第二小问原因,可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去思考,根据所学,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上自然灾害,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1961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可总结得出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给农村与城市带来空前压力;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练摊”“下海”是私营经济发展的表现,可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回答,根据所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根据材料二“随着下乡知青陆续返城,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待业青年’”,可得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下乡知青返城造成就业压力严重;根据所学,20世纪80年代“练摊”“下海”增多和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有关;20世纪90年代私营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逐步建立。
27.答案:(1)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
(2)发展:推崇君主专制;推崇“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
影响: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清朝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解析:(1)根据材料“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宜布政使司”得出清承明制,略有损益;根据材料“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得出分化汉地省;根据材料“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得出边疆因俗而治;根据材料“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得出具有民族特色;根据材料“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得出突出满洲地位。(2)第一小问由材料“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得出推崇君主专制;由材料“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得出推崇大一统政权;由材料“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的正统论”得出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由材料“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得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
得出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清朝对边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