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10: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历史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雍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并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它是中国古代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盛世。
图1
康熙皇帝
图2
雍正皇帝
图3
乾隆皇帝
祖宗家法:乾纲独断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清宗室、史学家昭梿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严大权无从旁假。
——《清高宗实录》
图4
清西陵泰陵隆恩殿
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他们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题目演练
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B
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1.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2.强化了对官僚机关的控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养心殿
军机处
内阁
军机处的设立
公元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两年后正式出兵。与此相配合,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主要官员称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并协助他处理军务。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
“办理军机处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清会典》卷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
合作探究:军机处的职能、特点及作用
职能:恭撰上谕,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特点:①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②简(机构简单);③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④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⑤跪受笔录,决策大权掌握在皇帝手里。
作用: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被彻底削弱了。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思考:阅读左侧两则材料及教材P78第二段,归纳军机处的职能、特点及作用
内阁
军机处
不同点
朝代
明朝
清朝
设置原因
皇帝政务负担沉重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王权,处理西北政务
权限
明太祖时仅为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有了票拟权
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特点
非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内侍机构
简、速、密
共同点
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归纳: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
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
仅乾隆时期文字狱就发生了一百三十余次。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之马不可控制。
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帅相,无非糊涂
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
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
“古稀罪”案
文化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经略边疆
(1)治理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郑成功收复台湾
◎厦门鼓浪屿
郑成功像
二、疆域的奠定
1.经略边疆
(2)反击沙俄
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雅克萨反击战
二、疆域的奠定
1.经略边疆
(3)管辖西北
初,准部……共计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口。……不作贼者不齿于人数,一人能劫数人者为壮士。能吃苦,勇战斗。……其民则尔,汗又甚之……世济其凶……致我祖二宗,三朝四顾,旰食仄席,戍塞防秋,中国耗弊。仁庙、宪庙屡集廷议,皆有“此贼不灭,天下不安”之谕。
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
——《圣武记·乾隆荡平准部记》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形势图
◎平定准噶尔形势图
二、疆域的奠定
1.经略边疆
(4)共治西藏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⑤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用于“金瓶掣签”仪式
元代开始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是由封建王朝中央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即世袭的政治统治权。
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的统治。
二、疆域的奠定
2.疆域奠定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形势图(1820年)
(一)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人口锐减
康熙时:1.5亿
乾隆末年:3亿
(1)人地矛盾突出,导致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天然植被
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后期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清初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影响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军队颓废
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
官场腐败
四大矛盾
官场腐败
原因: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员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表现:各级官吏结党营私,贪污腐败
军队颓废
原因:官场腐败之风的蔓延;久无战事
表现:军纪败坏,军备废弛;将领贪污,将士颓废
原因: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虚耗严重;官吏截留税款
影响:经济衰退,国力越来越虚弱
原因:用地紧缺,土地兼并严重
影响: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
(三)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原因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
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
——嘉庆帝的敕谕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概况
(1)顺治时期
颁布“禁海令”,还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2)清朝在台湾设立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限制
(3)1757年
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影响
广州十三行
(1)对西方殖民者
的侵略活动曾
起到过一定的
自卫作用
(2)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
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
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检测
1.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
A.分散了宰相权力
B.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掌握了军事决策权
B
2.庄吉发先生说:“世宗(雍正帝)设立军需房是为了用兵西北而密办军需,并非为了贯彻中央集权,削减议政王大臣的职权。”这反映出军机处(  )
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具有决策封闭性
C.改变了议政方式
D.强化了君主权威
B
3.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A
4.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设台湾府
B.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
C.设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班禅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