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2届“韬智杯”高三大联考
文
科
综
合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
24.如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的水利工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
A.服务于诸侯国的政治需求
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
C.促进了南北经济平衡发展
D.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5.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实施的某些政治举措,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
这些举措
A.废除了郡国并行下的封国体制
B.推动汉代儒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C.促进了汉代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D.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
26.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B.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
C.农耕技术的不断提高
D.由北向南的开发过程
27.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
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
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
A.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B.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改变
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松弛
28.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魏源、姚莹等为代表的“经世”派士人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河工、漕
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学”,以求“经世致用”。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士人
A.奠定了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B.提倡研究和学习西方科技
C.力图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D.主张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29.1916
年,有学者指出:“近年以来,吾国人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致,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
以其科学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
此论意在
A.抨击帝国主义战争
B.反对学习西洋文明
C.探寻新的救国路径
D.反思民主科学主张
30.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想要“毕
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A.主张国共合作领导中国革命
B.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C.论述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D.认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进行
31.1984
年,辽宁省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到
1987
年年底,全
省大中型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
82%。同年,阜新市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
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汽车工业是辽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
D.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
32.212
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安托尼亚那敕令》,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
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这一举措
A.凸显了灵活务实的改革精神
B.贯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D.宣告了罗马万民法正式诞生
33.从某种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
的权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由此可知,《权利法案》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形成了“议会至上”权力结构
C.严格限制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
D.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34.1937
年苏联国民收入由
1913
年的
210
亿卢布增加到
963
亿卢布;正当
20
世纪
3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沦陷于经济危机不能自拔之时,苏联却消除了失业,实行了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这
反映出
A.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
B.苏联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C.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发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对苏联破坏性小
35.1973
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
10%以内,但在
1974
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
15.2%,此后直
至
1981
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
10%以上。这一局面
A.影响了法国一体化的外交政策
B.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弱化
C.说明福利国家的弊端日益凸显
D.导致了凯恩斯主义不断强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
公元前
374
年,稷下学宫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国都临淄,由齐国国君创办,存续
150
余年。临
淄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场。稷下学宫则成为
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稷下诸子中,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
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
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于大约公元前
387
年由柏拉图创办,存续
900
余年。学园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者,
在此从事学习或研究。学科设置主要以哲学思想的传授、研究为主,同时十分注重数学并扩展到其他学科,
例如几何学、音乐、体育、天文学,以及生物科学中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园希望通过对这些学科知识
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共
同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办学特点。(12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的共同历史贡献。(4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比较是治史的基本方法,有横向和纵向、单向和多向、宏观和微观等类型。中国传统史学自古就有历
史比较法,但那些都是简单、个别和偶然的比较,而且对域外文化很少表现出兴趣,他们关心的所谓“天
下”实际上不超出中国范围。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留心中西历史和文化之差异,并进行综
合性比较研究。如梁启超撰写的《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各国宪法异同论》等,认为从中国和欧洲历
史比较中,可以“知今日现象之所由来”,并提出“凡天下事,必比较而后见真”。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符合题意,明确
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4.【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的广大农民积极要求进行土改。在刘少奇的组织和领导下,1950-1953
年,
社会经济结构与汉族基本相同的内蒙古西部、新疆维吾尔族、云南白族等民族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
的作法,完成了土改。1955-1961
年,处在奴隶和农奴制阶段的四川彝藏族、甘青两省藏族、西藏等地区,
经与上层人士反复协商,在不降低其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完成了土改。与此同时,处于原始公社
末期的云南景颇、东北鄂伦春等民族地区,则以建立生产文化站的形式,在国家帮助下发展生产和文化事
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截止到
1956
年
3
月,我国
3500
多万少数民族中已有
2800
多万人口基本完
成了土改,少数民族地区土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据祁若雄《刘少奇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特点的成因。(8
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的意义。(7
分)
45.【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基地,威胁中东产油区,
控制中亚枢纽地区,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阿富汗新上台的阿明政权试
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
决定实施南下战略。1979
年
12
月入侵阿富汗。苏军采取武装直升机掩护空降突击部队参战,使用装有化
学武器的火箭,同时改变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习惯,采用单炮作战。阿富汗游击队在兵力兵器方面处于劣
势,但在国际社会支持下顽强地同苏军进行周旋。苏联入侵阿富汗,削弱了国力,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
在政治、外交、经济上承受巨大压力,受到世界的谴责,处境孤立。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改变全
球战略,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9
年,苏军最终撤出阿富汗。
——摘编自《凤凰书刊·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盛极而衰的年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优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归纳总结苏联最
终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与战略意图。(7
分)
4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杨崇瑞(1891—1983),河北通县人。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她认为“强国必先强种,有了强健的种
族,才有强健的国家”,并将其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杨崇瑞从北京协和医学堂毕业后,留
学美国,并赴欧美各国参观和考察公共卫生设施和医学教育。回国后,杨崇瑞成立中央助产教育委员会,
至
1937
年,建设中央、省、市及私立助产学校五十四处,毕业生约二千多人。20
世纪
30
年代初,杨崇瑞
“预见到我国人口增长的严重性,提出要‘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除此之外,她在近代中国的
妇婴卫生机关担任多种重要职务,促进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妇婴卫生机关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她还精心撰写
《妇幼卫生纲奚》《妇婴卫生亭》《简易产科学》等专著,这些论著是当时最好的教材,至今仍有现实指导
意义。
——摘编自杨红星等《留美医学生杨崇瑞与中国妇婴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崇瑞走上“医学救国”之路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崇瑞的历史功绩。(7
分)2022届“韬智杯”高三大联考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历史
【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24-35
ABABC
CDDAD
CB
24.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利于这些诸
侯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增强了各自的实力,有利于他们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实现争霸完成统一的目标,所以
这些工程的兴修符合他们的政治需求,A项正确;水利工程与各地联系没有关系,排除B;春秋战国南北经济没有平衡发展,排除C;修建水利工程,并不是为了保护生态,排除D。
25.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察举制”,这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
“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明显有利于儒生地位的崛起,使儒学士大夫地位得到提高,故选B。汉武帝实行推恩
令并没有废除郡国并行制度,所以排除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阻碍了思想多元化发展,排除
C。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并不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功臣政治”也是有利于官僚政
治发展的,故排除D。
26.A【解析】天然植被在全国范围内被破坏,反映了农耕区域的扩大,逐渐的扩展到全国。故选A。B项材料未体现,
说法本身也不符合古代疆域发展的史实,排除B;C项农耕技术不断提高和植被破坏过程没有因果必然联系,也
无法体现出题意,排除C。题意中的图示并不是完全由北向南的破坏,所以D排除。
27.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有重大贡献的商人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说明的是当时商品
经济发展促使政府对待商人态度和政策有所变化,B
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帮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A排除;商
人政治地位依旧是“士农工商”中居末位,所以政治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经济发展影响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
高,排除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但并不是不断松弛,错在“不断”二字,D排除。
28.C【解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此时中国一些开明知识分子已经产生危机感,材料中的以魏源、
姚莹等为代表的“经世”派士人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河工、漕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
学”,说明他们积极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求出路,C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所以A排除;
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河工、漕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学”,并
非西方科技,排除B;这些主张依旧属于传统思想的范畴,D排除。
29.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即新文化运动期间,国人反思西学东渐,指出一战和西方各国以“科学发明
之利器戕杀其同类”的不足,意在寻找新的救国路径,C项正确;抨击帝国主义战争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
料主旨,更不是意图,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反思西洋文明,并非反对学习西洋文明,B项错误;反对民主与
科学与材料中反思西洋文明不符,D项错误。
30.D【解析】材料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了中国革命需要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想要只完成一个
革命都是行不通的,故D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完全没有提到国共合作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阐述民
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没有阐明民主革命的性质,B项错误;材料主张两步革命,并非只有社会主义革
命,C项错误。
31.D【解析】材料中“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82%”等都反映了
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故D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开始也无法体现,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是1992年以后才开始,C项与题意完全不符,故错误。
32.A【解析】根据“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安托尼亚那敕令》,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
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身份界限被打破,这体现了罗马法不
断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体现出灵活并符合现实需要的特点,所以A正确;“人人平等”错误,不能包括奴隶,
所以B错误;罗马法为后世法律提供了借鉴,不是民主政治,所以C错误;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
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万民法形成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所以D错误。
33.D【解析】材料中“《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
和国王的权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可以看出《权利法案》的颁布有利
于英国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故D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君主立宪制是《权利法案》用明确的条文限制国
王的权力,而不是题意中所说,故A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题意是明确划分权力,而不是限制,所
以C不符合题意。
34.C【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即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条件明显改善,
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但并没有体现出人们对
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苏联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D
项错误。
35.B【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当时法国通胀率显著上升,这符合20世纪7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出现的“滞胀”现象,为此西方国家逐步减少政法对经济的干预,以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弱化,故B正确;材
料未涉及法国的外交政策,故A排除;C题意未涉及,故排除C;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滞胀”下开始逐步弱化,而
不是强化,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40.(1)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提供了浓郁的人文环境;都具备相对宽松
的政治环境;学术氛围浓厚(一点3分,两点5分,三点7分,四点9分)
(2)特点:稷下学宫:政府主办(国君创办);学科相对单一,主要是人文学科;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主要服
务于君主的统治需要;存在时间相对短暂(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柏拉图学园:民间办学;学科相对齐全,
人文、自然学科兼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人才、进行学术研究(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持续时间长。
(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3)贡献:培养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当时东西方哲学的突破);对东西方
后世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41.答案:参考示例
观点:15世纪中西方的航海对世界和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同影响。
论述:明朝国力强盛,为了宣场国威和交流文化,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推动了朝贡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但缺互深层驱动力而仍然
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
为了追求财富和发展对外贸易,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抵达了美洲实现了全球航行,伴随着血与火的殖民热夺,
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也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物种在全球的流通。
总结: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中西方的航海有各自的驱动力,对人类和国家转型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评分说明:
一等(9~12分):
(1)紧扣材料和题意,观点明确;(2)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5~8分):
(1)能够结合材料和题意,观点较明确;(2)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3)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分):
(1)偏离材料和题意,观点不明确;(2)未引用史实;(3)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整楚。
44.(1)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新中国实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地区社会
发展阶段、解放时间不同;土地问题与民族、宗教问题交织。(每点2分,计8分)
(2)巩固了新中国政权;(3分)推动了各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2分)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2分)
45.(1)优势:综合国力强大;武器装备先进。(每点2分,4分)
撤军原因: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孤立;国力削弱、国内问题丛生;全球
战略的变化。(每点2分,计4分,答出2点即可)
(2)背景: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阿富汗政权发生变更。(每点2分,计4分)
意图:苏联推行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3分)
46.(1)原因: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加深;(2分)传统妇婴卫生观念淡薄,医疗水平滞后;(2分)西学东渐风气下,
仁人志士探索救亡方案;(2分)个人的能力和崇高志向。(1分)
(2)评价:推动中国近代助产教育的建立,降低婴儿死亡率;(2分)推动近代卫生制度和妇婴卫生机关建设的完
善;(2先:)践行计划生育理念,对后世的优生计划有借鉴作用;为近代妇婴卫生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蓝本。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