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更替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了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等图片,培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远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了解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哪些 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请大家比较《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与春秋后期相比,战国时期形勢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小结: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当时出现了七个较大的候国,史称战国七雄,这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后提问“当时的政治书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情况。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春秋争霸后,经历了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诸侯各自为政,扩军拓疆,
经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著名争夺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其内容是: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从而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奠定了秦统一全国基础。
3.都江堰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二)问题导学。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自主学习课本,并思考回答。
1.战国七雄指哪七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
2.P34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3.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1)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军事:奖励军功】
4.P35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5.都江堰修建于何时 它有怎样的功能 【战国时期。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
6.P37材料研读: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见书P36倒数第四、三行。】
【先请学生研读教材并梳理上述问题的要点,然后同桌交流。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指导研学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再指导归纳小结。】
(三)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
先请学生自主研学,然后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问题,再让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讲解并指导归纳小结答案。
1、探究点一
商鞅变法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教民耕战。是以共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一——摘编自《战国策 秦策》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黄成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度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忠王车裂商君以,曰:“莫如商狭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措施 【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理的途径是什么 【建立战功。】
(3)根据材料二可知,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请说明理由。【成功了。判断一场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关键要看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商鞅变法是各国中最为彻底的改革,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队的战斗力,一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莫定了基础。】
2.探究点二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所示水利工程的名称。它的主持修建者(图1)是谁 【都江堰,李冰。】
材料二图1所示的人物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性”,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2000多年来,该工程一直造福于民。
(2)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防洪、灌溉、水运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0年该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答:①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组,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②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③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点睛训练】
(1)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有关(
C
)
A.鼓励耕织
B.严明法度
C.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
(2)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经历了2008年川大地震后,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B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4.【知识点晴】A.商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1)秦公的支持。(2)措施可行,取信于民。(3)符合历史发展潮流。(4)商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等。
B.商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1)秦公的支持。(2)措施可行,取信于民。(3)符合历史发展潮流。(4)商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等。
(四)巩固提升
请学生自主研讨问题,然后教师介绍解答方法与要求,再指导学生分析并结合史实进行梳理要点,并展示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归纳小结。
发展是时代之要求、兴国之要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为左底长,卒定变法之今。内容包括:①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予位并赏赐土地。③确立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
下面的图片是考古工作者发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
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材料三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积既深,种种因牵制,改革非……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新制度之创建,唯秦为最有功焉。
——摘编自《秦集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变法 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哪一条最重要 (答案写数字序号即可,不必照抄内容)
(2)材料二证实了我国农业生产上怎样的基本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变法中,促使秦国社会转型,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哪一项措施 【答:(1)商鞅变法。第①条。(2)战国时期已经采用牛耕,使用铁制农具。(3)落后的秦国受传统的束缚少(或秦国受古代文化的牵制少)。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或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三、总结作业
(一)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全文,且指导构建思维导图。并指导记忆本节内容。
【记忆歌谣】(一)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雄多战争。(二)孝公治国有心计,商法最有力。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废除责族旧权力,确立县制治型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变法了不起。(三)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农田。治水功劳胜大造福人民几千年。
(二)布置作业:1.课堂:书上课后活动题。【P28第1题答:出自春秋时期的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P28第2题答: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2.课外:1)完成本课《历史填充图册》。2)预习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