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会熟练运用分子热运动解决问题,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能在教室闻到餐厅的菜香味,菜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子热运动》。(板书)
出示目标
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会熟练运用分子热运动解决问题,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生实验
过渡语:怎样才能达标呢?我们要通过几次实验探究来获得知识,学会应用。
第一次“先学后教”:气体扩散实验(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决定演示或看视频)。
过渡语: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相互之间有没有作用力?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一次“先学后教”
气体扩散实验(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二氧化氮扩散实验)
请认真看课本P2-3图13.1-2前的内容,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
抽掉玻璃板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扩散?
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能置于空气瓶子的上方吗?为什么?
1分钟后比谁回答问题准确。
步骤:(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二氧化氮扩散实验)
2、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实验现象: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结论: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第二次“先学后教”:液体扩散实验(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决定演示或看视频)。
过渡语:扩散现象能否发生液体之间呢?
第二次“先学后教”
液体扩散实验(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硫酸铜扩散实验)
请认真看课本P3图13.1-2后边的内容,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液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吗?
3.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
1分钟后比谁回答问题准确。
1、步骤:(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硫酸铜扩散实验)
2、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①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界面变得模糊不清了。
②结论: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液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现象,举例略。
第三次“先学后教”:固体扩散实验(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决定演示或看视频)。
过渡语:扩散现象能否发生固体之间呢?
第三次“先学后教”
液体扩散实验(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硫酸铜扩散实验)
请认真看课本P3图13.1-3的内容,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固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吗?
3.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
1分钟后比谁回答问题准确。
1、步骤:(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固体扩散实验)
2、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①可以看到两者互相渗入约1mm深。说明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固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现象,举例略。
第四次“先学后教”: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
过渡语:扩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第四次“先学后教”
请看课本P4分子间作用力上边的内容,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扩散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3.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1、步骤:教师演示
①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②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烧杯中墨水扩散的快慢。
结论:(1)观察到在热水中扩散的快。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五次“先学后教”: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过渡语: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第五次“先学后教”
请认真看课本P4分子间作用力下边的内容,边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比谁观察认真,回答准确。
1、步骤:(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分子引力斥力实验)
2、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实验现象: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
结论: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小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就是人们用来解释热现象的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四、课堂小结
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以上实验说明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固体、液体之间。
3.扩散实验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4.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
5.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6.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7.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有性质的最小微粒。
8.
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9m
五、当堂训练
(一)口头练习:自背、互背、教师抽查,完成堂清。
(二)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请认真完成本节课的当堂训练。
(三)发放当堂训练纸。
当堂训练
1.请将表格填充完整:
物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有无固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固态
很大
液态
较大
较大
气态
较大
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开的水有内能.
B.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会增大.
D.水结冰时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不变
3.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
D.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4.以下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做功来增加.
B.放进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
C.点燃的爆竹腾空而起.
D.用水壶烧水,水蒸气将壶盖顶起
5.一把勺子的温度升高了(
)
A.它一定吸收了热量.B.一定和其他物体发生了热传递
C.它的热量一定增加.D.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6.下列事例中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
)
A.金属汤勺放进热汤中后会变得烫手
B.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降低
C.一块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
D.“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
7.
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前者是利用 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 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8.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填序号)
(1)冬天,人们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取暖.
(2)在古代,人类钻木取火
(3)冬天,人们往手心中呵气取暖.(4)把烧红的铁块放到冷水中,冷水变热
(5)晒太阳时感到很热.(6)用锤子反复打击一些铁片,它的温度升高
(7)多次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
拓展9.2003年10月15日,是中国人最自豪的日子之一,标志着中国的航天工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是10月15日由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动火箭发射升入太空的,它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安全返回,降落在预定的着陆场——内幕古四子王旗北的阿木古郎牧场上,“神舟”
五号飞船在减速降落的过程中,其减小的机械能转化为____能,能量的转化是通过_____方式进行的。
(四)学生练习
(五)如果响起下课铃声,则收齐当堂训练纸,下课;如果时间多余,则公布答案,互评对错。纠错后,如果还有时间,可继续看书背记本节知识点。
六、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