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掌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在冬天,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起纸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种电荷。(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掌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的定义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三、师生实验
过渡语:怎样才能达标呢?我们要通过几次实验探究来获得新知识,学会应用。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摩擦起电、电荷间的作用规律、验电器。
第一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看课本P32-P33页原子及其结构上方的内容,2分钟后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它。
1.什么叫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
2.怎样规定正、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4.什么叫电荷量、单位、简称、符号?
5.验电器的作用、工作原理分别是什么?
2分钟后比谁能背会以上问题的答案,并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总结规律。
实验
老师演示,用毛皮(丝绸)与橡胶棒(玻璃棒)摩擦过后与碎纸屑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撕一些碎纸,用塑料直尺、塑料笔在头发上摩擦,然后靠近碎纸,观察到什么现象?指名学生回答1,后进生回答不完整的,优等生补充。并指导学生回答生活中摩擦起电的现象。
2.视频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并指名学生回答2、3、4,后进生回答不完整的,优等生补充。
3.老师用摩擦过橡胶棒(玻璃棒)接触验电器,观察到什么现象?指名学生回答1,后进生回答不完整的,优等生补充。
4.小结1.自然界有正负两种电荷。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验电器的作用及原理。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认识原子及其结构
第二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看P33-P34页导体和绝缘体上方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原子由什么组成?分别带什么电?
2.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
3.在通常情况下为什么整个原子呈中性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背会以上问题的答案。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导体和绝缘体
过渡语:什么物理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理不容易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第三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看P34-P35页的内容。2分钟后,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总结规。
什么叫做导体?什么叫做绝缘体?
2分钟后,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总结规。
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和B金属箔的张角变化情况。指名学生回答,后进生回答不完整的,优等生补充。
(2)、用一个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和B金属箔的张角变化情况。指名学生回答,后进生回答不完整的,优等生补充。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四、当堂训练
(一)口头练习:自背、互背、教师抽查,完成堂清。
(二)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请认真完成本节课的当堂训练。
(三)发放当堂训练纸。
检测题
1.将与羊毛衫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现象。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_______,会________不带电的头发。
2.丝绸与玻璃棒相互摩擦后,玻璃棒带_____(“正”或“负”)电,将丝绸靠近带负电的轻质小球时会相互_____(“排斥”或“吸引”)。
3.如图所示的仪器叫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____(“同种”或“异种”)电荷。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说明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B、橡胶棒与其它物体摩擦后,橡胶棒一定带负电。C、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则毛皮一定带负电。D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仍不带电,说明这两个物体没有电荷。
5(选做).下列物体属于导体的是(
)
A、玻璃杯
B、陶瓷碗
C、塑料筷子
D、金属勺
(四)学生练习。
(五)如果响起下课铃声,则收齐当堂训练纸,下课;如果时间多余,则公布答案,互评对错。纠错后,如果还有时间,可继续看书背记本节知识点。
六、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