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2 20: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阅读领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是一个互联网大国,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使人们获取知识的内容、形式及渠道都发生深刻变化。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今天乃至未来国民阅读的新基点、新逻辑、新机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究竟对人们知识获取和阅读行为产生了哪些深刻改变呢?
阅读行为的重心转移:从线下到线上。就阅读的渠道重构和介质转换而言,虽然传统的纸质阅读今天仍然保有权威性、逻辑严整、内容精粹等优点,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成本高、单向传播、知识更新慢、知识表达以文字为主、难以进行沉浸式交互等。而线上阅读则具有随时随地、包罗万象的可得性,与时俱进、即刻更新的现时态,视角丰富、观点多样,知识获取的无成本或低成本,大数据及算法支撑的内容定制化,图文并茂、视频展示、VR/AR/MR的沉浸式传播方式等。其价值、魅力和传播效应已超过传统线下阅读,成为一种全新的升维阅读。
阅读价值的维度扩容:从深度到宽度。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特别注重知识深度的开掘。但问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各种要素彼此关联的有机生态系统,知识的过度细分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今天的量子计算机、认知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技术的发展,哪一个可以靠单一学科就能建构起来?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分布式结构的社会,横向圈层、个体之间的连接沟通对于今天的社会协同尤为重要。因此,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成为今天知识传播的重中之重。从媒介特性而言,传统纸质阅读比较有利于规范性的、注重深度的知识价值的传播和消费,而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息、多通道媒介平台更能胜任构造多维、非线性、交互、沉浸式的阅读学习体验,有助于非规则的、领域宽广的知识价值的传播与交流,这是知识传播领域的大势所趋。
阅读主体的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一直以来,阅读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传播的终端。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通过网络连接为每一个人赋能,使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巨大改变。互联网构造起来的“微粒社会”最大的资源宝库来自每个人身上的“微资源”“微价值”“微创新”“微力量”等等。而知识生产领域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就是在于将这些“微资源”连接起来,加以激活与整合,各种平台构建的知识众筹等都是明证。而这些无所不至、无奇不有、千门万类的知识生产都不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可以形成和创造的。因此,今天的智能化数字阅读平台,不仅是人们学台,也可以成为表现每个人智慧和能力的舞台。大众知识生产或许形式比较粗糙、内容略显肤浅,但具有情感共振、心意相通的横向连接魅力,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充满活力的文化资源和知识样式。
我们期待更多面向未来的阅读方式产生,让知识生产和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服务和助力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
(摘编自喻国《技术变革正在重新定义“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数字技术革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未来国民阅读的新基点、新逻辑、新机制。
B.与线上阅读相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终将被线上阅读取代。
C.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注重知识深度的开掘,而现在很看重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
D.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无法形成和创造无所不至、千门万类的知识生产,应及时摒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传统的纸质阅读与线上阅读相比较,使论证更加充分。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C.文章在阐述大众知识生产的优点时也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本论部分从三方面论证了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知识获取和阅读行为的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线上阅读具有随时随地、包罗万象的可得性等,其价值、魅力和传播效应已超过传统线下阅读。
B.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息、多通道媒介平台能促进非规则的、领域宽广的知识价值的传播与交流。
C.将来可能有更多的阅读方式产生,知识生产和传播形态丰富多样,这有利于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
D.信息革命使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早在2300多年前,屈原就用《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这也是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截至2020年6月底,人类进行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全成功的探测任务只有19次,成功率约4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尽管人类在月球探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火星全新的环境,需要全新的技术,带来全新的考验。
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火星绝对是大热门元素。“在火星上开荒种土豆”“将火星作为跳板跃至更深宇宙”……一部部作品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不光展示着目前相对成熟或能够预见的科学技术,还勾勒出人类对火星的各式幻想,不断加深着人们的好奇和向往。无论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
(摘编自冉晓宁《“天问一号”踏上征程火星,我们来了》)
材料二:
从1960年至今,人类已经进行了44次火星探测活动,这让火星成为人类探测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参与国家也最多的一颗行星。火星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钟爱?
这与火星的自然条件有关。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最为关键的是,根据现有航天器的探测结果,已清晰可知火星拥有海岸线遗迹、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痕迹。因此,当前具备探测火星的技术能力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对火星探测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水的痕迹,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这些也是行星探测的重要命题。只不过,与其他动辄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抵达的星球相比,基于现有航天能力,飞行6~7个月就能到达的火星,无疑是各国开展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
我国的“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我国60多年航天事业发展的积累,人造卫星升空,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的经验,大推力运载火箭、超1亿公里测控、探测器研制等技术的突破,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冯华《下一站,火星》)
材料三:
The
Verge网站指出,“天问一号”是中国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任务,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让漫游车在火星上成功着陆并运行的国家,也是首个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任务的国家。
德国媒体报道中国“新型火箭经受住考验”,为中国实现后续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问一号”不仅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也将激励本国青少年,让青少年热爱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并在长大后投身相关职业领域,以促进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进步。
《德国之声》报道,中国一直乐于强调与国际伙伴的合作,除了俄罗斯外,中国也与奥地利空间研究所等机构合作。与此同时,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国际宇航大会、欧洲空间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巴西、法国、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在“天问一号”发射前已向中国发出祝贺视频或贺电,并表达深化合作的愿望。
外媒纷纷表示,近十多年来,中国太空探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功,“天问一号”是其中最新的一个项目,而且,中国未来还有更多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更重要的是,各国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火星的整体了解。
(摘编自刘霞、李山《“天问一号”发射
中国太空实力提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定名为“天问一号”,这是受到2300多年前屈原所创作的《天问》这首诗的影响。
B.现在多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以火星为代表的行星的探索,找到了火星存在水的痕迹或者甲烷的证据。
C.火星相对于其他行星来说,距离地球较近,但并不意味着完成探测任务就轻而易举,它对技术的要求仍然很高。
D.我国近十多年来,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诸如“天问一号”这样的太空探测项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人类对火星进行了四十余次的探测活动,虽然成功率不足50%,但是为人类探测深空星球提供了宝贵经验。
B.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火星元素多有体现,其优秀作品既展示了目前相对成熟的技术,也有对未来科学技术的预见。
C.把火星作为“天问一号”的探测目标的原因是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
D.我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从人造卫星发射到深入探测月球,再到对火星探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太空探索活动。
(3)“天问一号”发射将给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月光中的冰和沥青


人到中年了,蓦然发现,自己与流行歌曲已经绝缘多年。前几天开长途车,疲倦得很,终于找出一张苏芮的CD,是《一样的月光》,1983年台湾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一样的月光,一样地照着新店溪。一样的冬天,一样地下着冰冷的雨。一样的尘埃,一样地在风中堆积……”吴念真、罗大佑的歌词,像种子吸吮了糖水,让我听见了植物灌浆的声音。汽车在沥青盘山路上穿行,让我想起苏芮的激情,和一些与这些故事有关的熟悉的脸庞。但影影绰绰的,也有些莫名其妙,我看到了月光下的父亲,他枯瘦如柴,在可怕地变形!
恍惚记得是自己七八岁的样子,一个中秋之夜,我冷醒了。父亲与我同盖一床被子,不知为何,也许是一种下意识,他把被子裹得紧紧的。他睡得很香,有轻微的鼻息声。我躺着没动,安静的氛围似乎有一种放大效应,我看见月亮比平常更大、更低,镜子一样镶满了窗户,让玻璃在这明丽的低照中软化,因此,月光毫无遮拦地堆积在床头,我可以清晰地看见父亲的睫毛,蚊子一样,微颤。
在我幼年,父亲就带我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每天下午下班后,都会到小学操场上等我。全校没有哪一个娃娃的父母这样做,反正父亲坚持来,也跟学校的体育老师成了熟人,他指导我,也指导同学。他非常消瘦,甚至因此成为了同学取笑我的一个理由。但父亲似乎从没有察觉到这些,依然每天来,下雨了就让我在屋檐下做俯卧撑,100个一组……
我觉得很冷,脚趾没有什么感觉,但有一种刺痛。我试着拉被子,但拉不动。是不想用力太大,惊醒父亲。我又拉了几次,没有成功。当时我想,父亲就算醒了也不会骂我,但我不想惊醒他。
我把双腿抬起来,做了十几次,呼吸一粗,父亲醒了,说:“做早操的时间还早,你再睡会儿吧。”他把被子一掀,将我盖住。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父亲察觉了,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没什么,我睡了。
听见父亲的呼吸逐渐均匀了,我又睁开眼睛,月光堆满了床,使我和父亲浮了起来,如果不是窗棂挡住,我想我们会飘出去。我还看见父亲有几根白头发,就像镜子的裂纹,稍一挪动,裂纹立即愈合,藏匿在这一片无垢的时光深处。
估计差不多了,我摸索着起床,穿上胶鞋,慢跑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由于没有睡好,觉得有些头晕。川南多丘陵,有自己的气候特点,月光之夜总有一层薄薄的雾霭铺在地上。伴随月光的倾斜,月在西天融化,雾霭越升越高,最后把我笼罩在雾气中,我像一个失去方向的影子武士。我坚持跑步10年,我的意志由此变得强韧。
月光下的这段小事我没有对父亲讲过,他已逝世几年了。父亲在世时,我恐怕写不出这段文字来。往事连同月光、盐都自贡以及那幢被月光照彻的“东兴寺街65号”平房,像雾一样,都在蒸发……现在,我眼前摊开在公路上的月色,足以使沥青化开,与苏芮的月光流水完全不同。
读到梅特林克的一句话:“失去所爱的人时我们之所以流下最痛苦的泪水,是因为我们回忆起爱得不够的时候。”也许,说的就是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头展现出作者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特别是苏芮的歌“一样的月光”,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一种属于中年人的孤单和惆怅。
B.散文中的“我”是一个敏感体贴的孩子,晚上睡觉冷醒后,宁愿做抬腿运动缓解寒冷,也不愿意拉动被子惊醒父亲,表现出“他”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贴,对父亲的一片深情。
C.散文将苏芮曲中冰冷的月光与“我”眼前这一片“足以使沥青化开”的月光对比,是为了表现自己回忆中的那份深情。
D.散文结尾引用梅特林克的一句话是为了表现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与些许“爱得不够”的愧疚。
(2)散文以“月光中的冰和沥青”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作家蒋蓝倡导“非虚构写作”,这种“真实”在本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英雄是怎样爱他们所骑的马。楚霸王的乌骓和虞姬并重,或者可说比虞姬更为重要,因为等到“骓不逝”的时候虞姬只能陪着他徒唤“奈何”。名将有了良马,然后_______________。直到现代,我还觉得一位军长骑上马就格外显得_______________。那种“逸势凌蛟虬”的神气绝不是任何机械所能代替的。还会联想到西洋古代的“骑士”。只有那种任侠仗义_______________的人,才不辱没了名马。依照传说,只有中古时代“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因为“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咱们可以说,马就是忠勇的象征。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 ),我们读到这一类的诗句的时候,眼睛里活现出戏台上状元游街的景象:一个_______________的瘦书生拿着鞭子像挥扇般地摇了又摇。这和骏马的神态形成一种极端的矛盾。马者,怒也,武也。多数书生非但不能武,连怒也不过五分钟,如果他们要骑马的话,最好择一些“驽骀”给他们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珠联璧合
气势汹汹
除残去秽
弱不胜衣
B.相得益彰
威风凛凛
扶弱锄强
弱不禁风
C.珠联璧合
威风凛凛
扶弱锄强
弱不禁风
D.相得益彰
气势汹汹
除残去秽
弱不胜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古时代只有“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因为“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
B.只有中古时代“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因为“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配合就够有趣。
C.只有中古时代“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并且“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配合就够有趣。
D.中古时代只有“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并且“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的。

下面是有关“港珠澳大桥”的一副对联,下联被打乱,且内容缺失一部分,请依据上联,编排下联(材料二)顺序,并利用材料一补全缺失部分,使下联完整。(材料二中所给短语在排序时只写序号即可)
材料一:国内首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面对欧美公司的漫天要价,我们的技术团队决定自己攻坚克难。历时9年,造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让“中国造”桥梁大步迈向世界,遍及亚洲、美洲、欧洲,正在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材料二:①蜿蜒千寻

②无分晴阴
③终年盐雾侵侵
④潜龙入地
上联:桥接港珠澳,彩凤凌波迤逦百里尽日车流滚滚不舍彼此
下联:(利用材料一补全),_______________(对材料二排序)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满,古代指官吏任职期满,官员秩满,朝廷会对其进行考核。“秩”是古代官吏的俸禄。
B.大理即大理寺,古代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中国古官职名,唐代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D.青苗即青苗法,是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农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贷钱粮,以补助耕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聪明颖悟,文才为人赞赏。他从小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不假思索便可写出精妙的文章,曾巩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极力赞赏。
B.王安石秉持法理最终不被采信。他从法律规定出发,分析两少年因争鹌鹑导致的命案认为杀人者其罪可赦,但上面的司法部门均维持原判决。
C.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皇帝支持。在与皇帝的一番问答之中,他阐明自己的治理主张,皇帝认为他讲得正确,专门设置机构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
D.王安石性情倔强,不善采纳众议。他遇到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朝中官员议论新法,他则力陈己见,并不采纳大臣们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②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为探梅魁策蹇驴,竹梢疏处见清癯。
清香雅韵十分足,俗态嚣尘一点无。
寄我谁能如陆凯,爱渠自谓若林逋。
夜窗却恐劳清梦,速剪寒梢浸玉壶。
【注】①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寄一枝梅花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②林逋:北宋初著名隐逸诗人,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为寻梅而“策蹇驴”,于“竹梢疏处”寻得心仪之梅。
B.“寄我谁能如陆凯”借陆凯折梅相赠表达诗人对知音的渴望。
C.诗人把自己比作“梅妻鹤子”的林逋,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速剪寒梢浸玉壶”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玉壶来突出梅花的高洁。
(2)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填空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京剧与连环画,①_______________,一种是静态的美术技艺,都是值得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虽然表现手法不同、创作风格各异、受众对象也不尽相同,②_______________。比如,在艺术选材上,都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传说、轶事的发掘和演绎——连环画中的很多故事也是京剧的经典曲目。再比如,③_______________,京剧和连环画几乎都以褒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为思想基调,表达好恶的方式不同,但对纷繁世事、人心善恶、是非曲直的看法是一致的。
七、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美学家蒋勋有一次和朋友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走了几个小时,非常辛苦。到达目的地后,朋友一脸错愕地说道:“我们走了这么久的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况且还有三根是断的?”
材料二:作家周国平在书中写道: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官能享乐,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就“美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内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C
B
D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了解数字技术革命”说法错误,要“认识和把握未来国民阅读的新基点、新逻辑、新机制”,需要了解的应是“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对大众阅读方式的改变”。
B项,“终将被线上阅读取代”说法错误,文中并无依据。
D项,“应及时摒弃”说法绝对,且文中无据。
故选C。
(2)B项,“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分析错误,主体部分“阅读行为的重心转移:从线下到线上”“阅读价值的维度扩容:从深度到宽度”“阅读主体的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3)D项,“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曲解文意,任何形式的阅读,阅读者都应该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在数字阅读平台中,阅读者除了是接受者外同时也是创造者。
2.
【答案】
B
C
(3)①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②为我国实现后续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③激励青年投身航天事业中,促进我国科技领域的进步。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找到了火星存在水的痕迹或者甲烷的证据”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对火星探测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水的痕迹,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的信息可知,并未找到火星存在水的痕迹或者甲烷的证据。
(2)C项,以偏概全。从材料二“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当前具备探测火星的技术能力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对火星探测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水的痕迹,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与其他动辄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抵达的星球相比,基于现有航天能力,飞行6~7个月就能到达的火星,无疑是各国开展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等信息可知,其原因除了火星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相近,可能找到存在水的痕迹或者甲烷的证据,以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思考人类自身的命运之外,还有现行的技术能力问题。
(3)根据材料二“我国的‘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等内容可知,“天问一号”的发射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有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三“德国媒体报道中国‘新型火箭经受住考验’,为中国实现后续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问一号’不仅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也将激励本国青少年,让青少年热爱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并在长大后投身相关职业领域,以促进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进步”可以概括出,“天问一号”的发射为我国实现后续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也能激励更多青年投身航天事业中,促进我国科技领域的进步。
3.
【答案】
A
(2)①题目中“月光”象征温情,“冰”与“沥青”象征困境,题目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②“月光”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创设背景,渲染了寂静、清冷的氛围。
③“月光中的冰和沥青”,出现了三个意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④“月光”是作者行文的线索,作者因“一样的月光”进入回忆,回忆的往事是月光下发生的,最后以“我”眼前这一片“足以使沥青化开”的月光结尾,行文流畅,结构严谨。
⑤“我”和父亲在月光下安睡的温暖场景,展现出“我”和父亲间的父子深情;“我”在月光下坚持跑步,由迷茫到坚韧的成长,月光化掉生活中的“冰”与“沥青”,无不凸显出父亲的爱对“我”的影响,这一题目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3)①情节的真实。文中写了自己在月光下开车时,因一首与月光相关的歌回忆起一段与父亲在月光下发生的往事,触景生情,听歌而怀人,自然真实。
②细节描写真实动人。比如半夜冷醒、脚趾刺痛的感受,拉被子拉不动,粗重的呼吸惊醒父亲等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思想情感的真实。本文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对父亲的怀念感激,对自己爱得不够的些许愧疚,展示了自己和父亲间的“父子情深”。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标题的作用(散文)
表现手法(散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散文开头展现出作者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一种属于中年人的孤单和惆怅”错误,文章开头的场景包括苏芮的歌都是为了引出月光下与父亲的往事,没有展现出作者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也没有表现属于中年人的孤独和惆怅。
(2)①文章由一首歌曲,回想起月光下的父亲,想起“我”和父亲在月光下安睡以及“我”在月光下跑步的情形,可见题目中“月光”象征温情;由“一样的冬天,一样地下着冰冷的雨”“我眼前摊开在公路上的月色,足以使沥青化开”可知“冰”与“沥青”象征困境。题目把象征温情的“月光”与象征困境的“冰”与“沥青”放在一起,生动形象,意蕴丰富。②“月光”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说明“我”是在夜晚开车,十分疲倦;同时,“月光”创设背景,渲染了寂静、清冷的氛围。③“月光中的冰和沥青”,题目中出现了三个意象,三个意象有什么关系?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题目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月光”是作者行文的线索,文章开头写因为开车疲惫而听歌,因“一样的月光”这句歌词进入回忆,回忆“我”和父亲在月光下安睡以及“我”在月光下跑步的情形,这些回忆的往事是月光下发生的,最后以“我”眼前这一片“足以使沥青化开”的月光结尾,行文流畅,结构严谨。⑤文章着重描写了“我”和父亲在月光下安睡的温暖场景,父亲“被子一掀”,盖住儿子,儿子打量月光照耀下的父亲,这些细节展现出父子深情;“我”在月光下坚持跑步,由“一个失去方向的影子武士”,到十年后“意志由此变得强韧”,月光化掉生活中的“冰”与“沥青”,“我”的成长中无不凸显出父亲的爱对“我”的影响,这一题目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3)①情节的真实。文中写了自己在月光下开车时,因为疲惫而听一首歌曲,因“一样的月光”这句歌词进入回忆,回忆起一段与父亲在月光下发生的往事,触景生情,听歌而怀人,怀念父亲对于自己成长的帮助,以及父亲不在世给自己带来的伤感,自然真实。②细节描写真实动人。比如半夜冷醒时“脚趾没有什么感觉,但有一种刺痛”,拉被子时“拉不动。是不想用力太大,惊醒父亲”,粗重的呼吸惊醒父亲等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还描写了月光下父亲的白发、自己摸索起床等细节,真实生动。③思想情感的真实。文章记述了父亲带自己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父子俩在月色下睡觉、自己在月色下跑步等等情节,文章通过这些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对父亲的怀念感激,最后通过梅特林克的话表达自己爱得不够的些许愧疚,展示了自己和父亲间的“父子情深”。
二、综合读写
【答案】
B
A
D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完满无缺。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协助,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就更能显露出来。
气势汹汹:形容气势凶猛。威风凛凛:形容威武雄壮,很有气派,气势逼人。
除残去秽: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扶弱锄强:铲除强暴,扶助弱者。
弱不胜衣:柔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形容身体单薄瘦弱。弱不禁风:瘦弱或娇弱得禁不起风吹。形容人体质虚弱。
第一处横线处,语境说的是名将有了良马之后,二者互相配合协助,两者的优点和长处就更能显露出来,故应选用“相得益彰”,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和C项;第二处横线处,语境说的是“我”觉得一位军长骑上马就格外显得威武雄壮,气势逼人,故应选用“威风凛凛”,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
故选B。
(2)根据语境判断,所填文句应和马有关联,且表达“志得意满”之意。
A项,指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合乎语境。
B项,是杜甫听到好消息时的感受。与语境不符。
C项,指李白认为人生得意之时应及时行乐的态度。与语境不符。
D项,是韩愈对早春春景的赞美。与语境不符。
故选A。
(3)画线句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古时代”位置不对,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故“中古时代”应放在“只有”前面;二是连词“因为”使用错误,应改为“并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三是“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中“有趣”后缺少助词“的”。比较试题所给四个选项,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D。
【答案】
技惊亚美欧,④①③②
【考点】
对联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作答本题,首先进行审题,题干要求利用材料一补全下联前半句,材料一主要说的是港珠澳大桥的技术已经追赶上了亚洲、美洲、欧洲,结合上联对应位置的“桥接港珠澳”,可知下联该位置的句子结构为“动词+三个名词”,据此可概括为“技惊亚美欧”。结合上联对材料二中的短语排序,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原则可知,“彩凤凌波”对“潜龙入地”,“迤逦百里”对“蜿蜒千寻”,“尽日车流滚滚”对“终年盐雾侵侵”,“不舍彼此”对“无分晴阴”。最后排序为:技惊亚美欧,④①③②。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D
B
A
(4)①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前去道歉。御史因此上奏章检举他,皇帝却搁置一旁没有理会。
②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考点】
文言断句
古代官职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落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心,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试任馆阁职务,惟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他经过两次调动,担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能够陈谷换新粮,鄞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王安石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嘉祐三年。有个少年得到一只善斗的鹌鹑,他的同伴想要,他不给,那同伴自恃和少年亲密就把它拿跑了,少年追上去把他杀了。开封府判定该少年死罪,王安石反驳说:“按照律法的规定,不论是公然抢夺还是暗中偷窃都算是盗窃罪。此案中少年不给,他的同伴就拿走了,这就算盗窃;少年去追并把他杀掉,这是追捕盗贼,虽然杀死了人,但不应定罪。”因此便弹劾开封府有关部门判罪过重。开封府的官吏不服,此案上报到审刑院和大理寺,这两处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定是正确的。(王安石因其弹劾不当而应被判罪)但皇帝下诏赦免了王安石弹劾错误的罪名,(按照惯例)王安石应该到阁门道歉。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前去道歉。御史因此上奏章检举他,皇帝却搁置一旁没有理会。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的读书人,大都是才能平庸的人,因此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间事务了。”皇上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建立的是什么呢?”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规,正是现在最急需的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开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让他的亲信吕惠卿参与其中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举官四十余人,在全国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上天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他执政期间几乎把朝廷内外年高德重的大臣都罢免完了,而大多提拔一些浮浅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
【解答】
(1)本题画线句句中,“贷谷与民”是说把官谷借贷给百姓,若中间断开则割裂语意,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和C项;“时嘉祐三年也”的意思是“当时是嘉祐三年”,表示的是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和“度支判官”这两个职务的时间,中间断开则曲解句意,据此分析可排除B项。
故选D。
(2)B项,“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表述错误,“行政”应为“法律”。
(3)A项,“不假思索便可写出精妙的文章”理解错误,这句话是对“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的曲解。正确的理解是:他写文章时落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心,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4)①谢:道歉。举:检举。置:放置,搁置。
②强:倔强,固执。忮:刚愎。回:转变,改变。
四、古诗词鉴赏
【答案】
D
(2)①诗人通过对梅花的直接描绘来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用“十分足”和“一点无”描绘出梅的超凡脱俗品质,表达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②诗人通过对自己动作、心理的刻画来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策蹇驴”“速剪寒梢”的行为动作,自比林逋,“恐劳清梦”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对梅的喜爱之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运用了反衬手法”错,应该是用“玉壶”的冰晶玉洁正衬梅花的高洁。
(2)通读本诗,首先找到描写梅花的诗句,“清香雅韵十分足,俗态嚣尘一点无”,此联运用对照手法,写梅花有着“十分足”的“清香雅韵”,“一点无”“俗态嚣尘”,表达了对梅花高雅形象与气质的赞美。这是通过直接描写梅花来表现对梅花的喜爱。其次,通过诗人看梅花的动作、心理来表现对梅花的喜爱。比如开头写“为探梅魁策蹇驴”,为了看梅花,诗人骑着一头跛足的驴子来找寻,动作描写表达了探梅的急切;“寄我谁能如陆凯,爱渠自谓若林逋”两句运用典故,一是希望有陆凯那样的朋友赠送给自己梅花,此句固然是对知音的渴望,但通过梅花来找到知音,也包含了对梅花的喜爱;而林逋有着“梅妻鹤子”的雅号,诗人自比林逋,突出了自己也如林逋一样喜爱梅花。尾联“夜窗却恐劳清梦,速剪寒梢浸玉壶”写出作者的心理,“恐劳清梦”,赶紧剪下梅花插入玉壶,有梅花的陪伴,这样就能安然入梦了。通过这些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无比喜爱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五、默写题
【答案】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师说(韩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可推知答案。注意“攻”的书写。
(2)由“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可推知答案。注意“榭”的书写。
(3)由“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推知答案。注意“鸿儒”的书写。
六、填空题
【答案】
①一种是动态的戏曲表演艺术,②但它们都有着许多共同之处,③情感倾向是相同的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①空,根据后文的“都是”,说明此处应填写有关京剧的内容,根据后句中的“一种是静态的美术技艺”,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和后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据此可填写与“一种是动态的戏曲表演艺术”语意相近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上句的“虽然”,可知此处有语意上的转折,应用“但是”开头,填写一个与之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根据后文“都高度重视”“都以褒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为思想基调”可知,此处应填写与京剧和连环画的共同点有关的内容。因此可填写与“但它们都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语意相近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前面第②句的内容和“比如”“再比如”,可见这里要填一个能证明京剧和连环画有共同之处的例子。根据后文“都以褒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为思想基调”“对纷繁世事、人心善恶、是非曲直的看法是一致的”等内容可知,京剧和连环画情感虽然表达形式不一,但其情感倾向是趋同的。因此可填写与“情感倾向是相同的”语意相近的句子。
七、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