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新学期同步练习基础过关A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科粤版2012)
练习
一、单选题,共9小题
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通电可以收集到氧气和氢气能证明在化学变化分子是可分的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分子的质量一定都比原子大
D.Na失去电子变成Na+时核外电子层数不变
2.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A.花香四溢
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
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滴水成冰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食品变质
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3.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隙变大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D.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
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明矾能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B.蒸馏可使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过滤可使海水变为淡水
D.活性炭能使硬水变为软水
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了改变
B.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
D.反应物中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6.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空气是由不连续的空气分子构成的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7.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冰块难于压缩——分子间隔小
D.夏天室外电线变长——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8.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直接得到的结论是
A.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氮原子构成的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气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9.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氢气
B.空气
C.氢分子
D.氢原子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0.(1)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请用相应的微观粒子填空:
下图是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则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______
和
______
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______
和
______
。
(2)科学家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将铁原子排列成“原子”二字,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代号)。
A
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B
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
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D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11.将如下所列举的各种“现象”相对应的“解释要点”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解释要点: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E.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现象:(1)10mL水与1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
(2)墙内开花墙外香
;
(3)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
;
(4)水电解后变成氢气和氧气
;
(5)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
。
12.如图所示,烧杯A中是酚酞溶液,烧杯B中是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1)这个实验验证了分子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__________。
(2)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而B烧杯中溶液不变红,你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
13.Ⅰ.2012年2月29日,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_(填序号)。
①一氧化碳(CO)
②二氧化碳(CO2)
③二氧化硫(SO2)
④二氧化氮(NO2)
(2)除了对汽车尾气的检测,还有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例:_____;
Ⅱ.如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是__(填序号,下同),表示单质的是__,表示混合物的是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正确;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是粒子的大小,错误;C、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例如氢分子的质量小于氧原子的质量,错误;D、Na失去电子变成Na+时核外电子层数减少,错误。故选A。
2.D
【详解】
A、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不是因为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B、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分子或原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滴水成冰,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D、食品变质,是由于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D。
3.B
【详解】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间隙变大;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
A.
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杂质,使杂质沉降下来,此选项正确;
B.
蒸馏可使水变为水蒸气,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增大,故蒸馏可使水分子的间隔变大,此选项错误;
C.
过滤只是除去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不能使海水变为淡水,此选项错误;
D.
活性炭能除去异味、色素,不能使硬水变为软水,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试题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了改变,正确,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正确,D、根据微观示意图,反应物是两种单质,错误,故选D
考点:微粒模型图,氧化物的概念,质量守恒定律
6.B
【详解】
据图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但是A和B并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是氨分子的运动造成的,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而露置在空气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故B错。故选B。
7.D
【详解】
A、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说明分子质量很小,故A正确;
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被人们闻到,故B正确;
C、冰块难于压缩,是分子间隔小,故C正确;
D、夏天室外电线变长,是原子受热时间隔变大,体积不变,故D不正确。故选D。
8.B
【详解】
A、据图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但是A和B并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氨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氮原子构成的,但是该实验不能验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过程中,C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D、据图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但是A和B并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是氨分子的运动造成的,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C
【分析】
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详解】
氢气由氢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分子,故选C。
10.碳原子
氧原子
1个碳原子
2个氧原子
A
【详解】
(1)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可知,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A
铁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上述操作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没有改变,物质的种类不变,没有发生了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B
上述操作中物质的种类不变,只发生了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C
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选项正确;
D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选项正确。
故选A。
11.(1)B
(2)A
(3)C
(4)E
(5)D
【详解】
试题分析:10mL水与1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墙内开花墙外香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因为热胀冷缩,本质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水电解后变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过程中产生新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因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考点:基本概念和和原理
12.分子在不断运动
氨分子不断的运动,一部分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
(1)烧杯A和烧杯B中的试剂并未接触,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的酚酞试液变为红色,这个实验验证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2)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而B烧杯中溶液不变红,是因为氨分子不断的运动,一部分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13.①③④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ACD
CD
B
【详解】
(1)①一氧化碳有毒是空气污染物;
②二氧化碳是空气成分,不是污染物;③二氧化硫可以导致酸雨,是空气污染物;④二氧化氮可以导致酸雨,是空气污染物;
故选①③④;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
A、由同种分子构成,每个分子中有两种原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B、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属于纯净物中单质;
D、由同种分子构成,每个分子中有一种原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
故表示纯净物的是ACD,表示单质的是CD,表示混合物的是B。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